沿著320國道向前,如果注意路旁的裡程碑,K23是申北路,K26是顓橋,K29是北橋,由此折往西,是北松公路,屬於320國道,K33是馬橋遺址公園,K39是車墩,有車墩影視基地,《色戒》曾在此拍攝。由K40處轉向南行,是車亭公路,從松浦大橋過黃浦江,K48是葉榭,到K54,再轉向西行,是亭楓公路,路南是亭林鎮。
北松公路邊的K29裡程碑,在北橋
亭林鎮與葉榭鎮交界處,因此也是金山區與松江區交界處
亭是秦代最小的行政單元,劉邦就是泗水亭長。亭主要服務於秦國的郵驛系統,所謂五裡一亭,這是步行投遞信件的理想距離,所以亭都設置在交通要道處。以後這個地方就以亭為名,上海地區保留的華亭、九亭、安亭、淶亭等,應該是當時留下來的亭名,至於亭林是否與此相關,無據可查。
古松園在亭林鎮東首,園內有一棵羅漢松,據說是楊維楨親手種植,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楊維楨大概於1360年前後避居松江,他手植松樹不會早於這個時間,應該是距今650~660年。
據清光緒《松江府志》卷三十八記載,石湖塘楞嚴庵殿前(現石湖蕩鎮中心幼兒園內)有一棵羅漢松,據說也是楊維楨手植,曾被封為「江南第一奇松」。可惜這棵松樹已枯死,未列入《上海市古樹名木名錄》。因此亭林鎮古松園內的羅漢松升級為江南第一松。
古松名列《上海市古樹名木名錄》編號0598,在松樹類中名列第一,一級保護
楊維禎是紹興諸暨人,他家東南有一座鐵崖山,傳說他年少時在鐵崖山麓的書樓裡苦讀五年,成名後自號鐵崖。楊維楨晚年定居胥浦,位於掘石港岸邊。楊維禎是元末江南地區的詩壇領袖,對於松江一帶的讀書人影響很大。入明後不久去世,葬於天馬山。
古松園內有幾個房間,和大部分公園的情景一樣,現在是老年人打牌的地方。前面有一條小河,傍著亭林的老街,匯入市河,這條市河和亭林鎮西首的南泖港,在鎮南交匯,大體上勾勒出亭林老鎮的規模。
沿著市河與中山街,有一個大寺新村,是寶雲寺的原址,當年香火旺盛。太平軍與清軍曾經在此交戰,隨著攻守易位,雙方分別依託寶雲寺防守,激戰中,太平軍放火焚燒寶雲寺,然後趁亂突圍。據說這把火燒了三天三夜,寶雲寺最終變成一塊空地,只剩下趙孟頫書寫的重修寶雲寺碑。此碑文革中又被毀,現僅剩碑帽及碑文殘塊,保存在鎮政府內。
市河上的寶雲橋,一九xx年重建,橋板看著像是古物
韓寒是亭林人,八零後的良心公知,他描寫過此地的河流,因為受到化工汙染,一天一個顏色,當地居民可以根據河流的顏色判斷出那天是星期幾。看起來他說的不是圍繞亭林鎮的市河和南泖涇,應該是另有所指,也可能這幾年的環境治理確有成效。
亭林鎮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顧野王。顧野王讀書堆,位於亭林鎮寺平南路和大通路交界處,背靠金山制筆廠,看著很不景氣的一家老廠,對面是我們老潘家的一個羊肉店。奇怪的是,上海一帶並非牧區,怎麼好多地方都說自己的羊肉很著名,像七寶羊肉、崇明羊肉、松隱羊肉、張橋羊肉、真如羊肉、周浦羊肉等。
顧野王原名顧體倫,蘇州吳江人氏,一生中很長時間居住在亭林,因仰慕西漢馮野王,更名為顧野王,字希馮,看來是馮野王的超級粉絲。
馮野王的家族在西漢時期非常顯赫,他的曾祖叫馮唐。關於馮唐,蘇東坡的《密州出獵》中後面二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提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歷經秦漢,漢代從劉邦開始,一直到他的重孫輩漢武帝。
馮野王是馮唐的重孫,妹妹叫馮媛,是漢元帝的寵妃,有父祖輩的功勳,妹妹在宮中受寵,幾個兄弟都是郡太守一級的高官,想不成功都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他的評價是:「忠信質直,知謀有餘。」
馮野王具體做了什麼事情,史書中的記載不多。最著名的是,漢元帝原本要提拔馮野王擔任御史大夫,當時的丞相石顯說,如果你讓馮野王當上三公級的高官,大家會認為陛下是徇私提拔大舅子。於是馮野王最高官職只能到九卿一級,相當於今天的部級。
到南北朝時期,顧野王如此仰慕馮野王,恐怕不僅僅是欣賞他的「剛潔」,那時候應該還有很多漢代傳下來的文獻,記載馮野王的事跡和文章,可惜後來這些記載都不存在了。
和馮野王類似,顧野王也來自於一個大家族,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東地區有四大望族:顧陸朱張。顧姓很可能是起源於本地的土著(吳越人),這四個家族世代居住在江東,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憑藉東吳的力量發展為江東最有勢力的家族。
顧雍在孫權的吳國為相十九年,幫助孫吳政權與江東世族之間建立了和諧的合作關係 。吳國滅亡後,顧雍的孫子顧榮和陸機、陸雲一起到洛陽,被譽為「洛陽三俊」,但顧榮沒有「雲間二陸」的文採,沒有擠進洛陽的頂級文人圈,只能回到江東,卻幸運地避開了八王之亂。
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江東建立了東晉政權,主要依靠從北方過來的士族,以王謝二大家族為主,但還是要和江東本地的豪族合作。顧陸朱張四大家族中,陸、朱、張三家已經沒有傑出的人才,於是顧榮成為了他們共同擁戴的帶頭大哥,顧家也成了江東首屈一指的望族。
顧野王生活在南朝的梁陳年間,年少時跟著父親在建安(今福建建甌)生活,12歲就撰成《建安地記》兩篇,顯示出地理學天賦。25歲時,顧野王寫成《玉篇》,此書為繼許慎《說文解字》後又一部重要字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
當此之時,江南士族還沉浸在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氣氛之下,晴天霹靂,來自北方、已經半胡化的侯景將軍,在投降了梁朝之後,突然反戈一擊,進攻金陵城。侯景出身低微,痛恨那些高門第的世家大族,出師後放言要殺盡高門第的世族。
於是世家大族紛紛組織起來抗擊侯景叛軍,包括顧野王,也組織了數百人的私家軍隊,奔赴金陵城,參與防禦。可惜的是,梁朝的政府軍和世家大族的私家軍隊,在二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後,失去了戰鬥力,稀裡糊塗就被擊敗。顧野王在城破之後,逃了出來,回到會稽、東陽,繼續抵抗,但整個江南的世族面臨滅頂之災。舊時王謝堂前燕,就是從這場叛亂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的。
侯景之亂在各地勤王軍隊的打擊下,終於被平息,梁朝元氣大傷,不久被新崛起的軍閥陳霸先篡了位,陳朝建立,顧野王得到重用,開始撰寫梁朝歷史,後來《二十四史》中的《梁書》有很大部分取材於顧野王的記錄。
顧野王晚年回到亭林讀書著述,他讀書的地方是個土丘,後人稱之為讀書堆,當時有十多丈高,如今留存下來的大概三四米高,上面種植了一些松樹。顧野王在此撰寫的可能是《輿地誌》,又回到他少年時喜愛的地理學。
《輿地誌》對後世地理學影響很大,一千年後,顧氏後人顧炎武在抗清失敗後,深切感受到當時文人地理知識的貧乏,開始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被人尊稱為亭林先生,和顧野王居住的亭林,應該有關係。
顧野王在陳朝滅亡前去世。進入隋唐,科舉製取代了察舉制,不管什麼人家的子弟,都要靠文章才能做官,大一統的專制皇朝也不允許世家大族的存在,江東顧家失去了往日的榮光,漸漸融入了平常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