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2020-12-16 太空記

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在貴州關嶺舉行的關嶺生物群國際研討會上,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教授奧利維爾指出,在中國關嶺的生物群中發現鰭龍、楯齒龍與歐洲西特提斯動物群存在諸多相似點,並且這些動物更為原始、古老,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遷徙演化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距今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中,我國西南與歐洲中部地區分別位於特提斯洋的西岸和東岸,這些區域是海生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區也是如今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較為集中的地區。

所謂爬行動物,是指它們的體表一般均擁有保護性的鱗片亦或是堅硬的外殼,皮膚不具備呼吸功能,由於這些動物的皮膚腺極少,因此它們的身體也不會因為過快地失去水分從而走向死亡,爬行動物的頭顱上除鼻軟骨囊以外、全部骨化,外部被膜成骨覆蓋,頭部能夠靈活轉動,胸椎、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此保護內臟,這也是動物界中首次出現胸廓這一結構,除蛇類動物外,所有爬行動物均長有四肢,水生動物種類則長有槳狀的掌,指、趾之間由蹼相連,便於它們進行遊泳,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爬行時,腹部皆需貼向地面、踱步向前,僅有少數體形輕捷的物種能夠疾速前行,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蜥,它的進行程度與地球上2億年前生存的爬行動物近似,楔齒蜥是一類雜食性中小型爬行動物,屬於爬行綱中雙孔亞綱裡鱗龍次亞綱下的楔齒蜥科,是有鱗目、即蜥蜴和蛇類的姐妹群體,最早出現在下三疊統層地層。

在中生代時期,曾經的各大陸中均有分布,如今僅在紐西蘭地區存在一屬兩種,分別為斑點楔齒蜥和岡氏楔齒蜥,楔齒蜥的體長約為50-70cm,壽命長達100歲以上,頭骨頂部保留了原始爬行動物的松果孔,具備一定的感覺功能,因此被部分人稱為第三隻眼,這類動物主要居住在海鳥的洞穴中,以昆蟲為食、也吃鳥蛋,19世紀因為人類引進了捕殺老鼠的「武器」,間接導致楔齒蜥瀕臨滅絕,從而令楔齒蜥成為了珍貴的活化石,你知道嗎?爬行動物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它們擁有一個心室,心室內含有不完全膈膜,從而進一步增強動物們的供氧能力,遺憾的是它們的體溫仍然是不恆定的,因此不少人認為它們屬於冷血動物,除此之外,爬行動物還首次形成了骨化的口蓋,令口、鼻分腔,內鼻孔則移至口腔後端,通過咽、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令呼吸和飲食能夠同時進行。

不少小夥伴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在兩棲動物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與此同時,它們也進一步增強了自身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徹底的擺脫了自身對水生環境的依賴,令爬行動物的活動範圍更加廣闊,即使如此,它們依然喜歡生活在較為溫暖的地區,因為它們必須藉此保持身體的溫度,很少有人知道,冷血動物一詞並非正式的稱呼,而是民間的誤讀,這類動物的正式名稱名為變溫動物亦或是外溫動物,泛指體內缺乏溫度調節系統的動物類群,它們沒有恆定的體溫,會根據外界的環境溫度發生變化,與恆溫動物恰恰相反,如今世界上僅有鳥類和絕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屬於恆溫動物,其它所有動物幾乎都屬於變溫動物,也就是人們口有所耳聞的「冷血動物」,不少網友發現,大多數變溫動物屬於白天活動,這是因為太陽升起後溫度有所提高,這些動物便能自由的展開活動,當夜幕降臨,溫度變低後它們也將休整一下,有趣的是,沙漠地區部分變溫動物會在夜晚、清晨、黃昏進行活動,因為該地區白天地表溫度過高,並且十分乾旱,也就是說除非這些動物掌握了獨特的抵禦酷熱或嚴寒天氣的「神器」,才能夠在白天、深夜肆意活動。

如此看來,並非所有變溫動物都畏懼炎熱、寒冷,不得不說,「冷血動物」這一分類成功的誤導了無數人,最顯著的當數人類對恐龍的認識,最初專家們認為恐龍是冷血、行動笨拙的動物,原因是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後來人們才逐漸懂得,恐龍與現在的爬行動物截然不同,它比同體型哺乳動物的行動更加靈活,雖然霸王龍、三角龍的體型上遠超大象,但它們始終保持了彎曲的後腿,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如同羚羊一般狂奔,近些年以來,人類發現大多數小型獸腳類恐龍長有羽毛、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動物沒有翅膀,羽毛對於它們來說,主要作用是保暖,這類恐龍與鳥類一般屬於溫血動物,從胡氏耀龍的復原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它的外貌與原始鳥類十分相像,倘若人類有倖存在侏羅紀中,人們還會認為恐龍這類爬行動物與鳥類的關係不過爾爾嗎?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這個叫法本就是不科學的
    提起爬行動物,很多人想到的是冷血、行動遲緩和低智商。在常人眼裡,爬行動物幾乎是低等的代名詞,它與我們哺乳動物的差別就如教科書中的定義一樣明晰。然而,大眾對爬行綱的誤解和鄙視其實是沒有科學道理的,而且越來越多的專家意識到,爬行綱是個不科學的分類單位,主張予以廢除。
  • 野生動物之爬行類
    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大約在上石炭紀,即2.8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爬行類動物。中生代是爬行類的全盛時代,它們一度控制了海陸空各個領域。爬行動物有以下特徵:1.身體表面覆有鱗片或角質板,2.運動時採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側延伸,腹部著地,匍匐前進3.都用肺呼吸,體溫不恆定,會隨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嚴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熱的夏季要夏眠.4.爬行動物為有脊椎的冷血動物,它們的身體表面覆蓋著鱗片.5.爬行動物的心臟只有三個心室,不像其他動物有四個.6.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為卵生
  • 爬行動物簡史!
    同時,海洋是許多古代魚類的家園, 但也有許多爬行動物 適應了水中的生活。 魚龍 在此背景下,一群特殊的 爬行動物開始闖蕩這個新世界。
  • 走天下:神奇的動物世界——澳大利亞爬行動物園
    澳大利亞爬行動物園坐落於新南威爾斯州的中海岸,雪梨的北部,距離雪梨約50公裡,於1948年開園,生活有大量的爬行動物,為爬行動物的天堂,除爬行動物外,還有一些澳大利亞本國動物。雖然回家的路上被問道「動物園好玩還是在家看電視好?」小傢伙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看電視。但我想我孜孜不倦的帶她到處玩的熱情是不會被打擊的。因為,只有在外面,我才拍得到笑得如此燦爛如此健康的寶貝。看看松子的快樂全寫在臉上了。
  • 動物世界之爬行世界:神話裡的爬行動物,都是些什麼怪獸?
    資料圖相信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們,都對真假美猴王那一集有印象,佛祖為了向孫悟空解釋六耳獼猴的由來,詳細地介紹了因四象而化的幾種動物,所謂四象就是青龍,白虎,朱雀以及玄武,其中青龍和玄武是我國爬行動物的始祖
  • 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舉辦青少年講解員培訓活動
    、兩棲爬行動物保護協會與成都晚報社共同承辦的「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青少年講解員培訓活動」在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舉行。培訓結束後,參與活動的青少年及家長們與活動主辦方合影並領取了紀念品,本月19號這些小講解員們將正式在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亮相,一展當代青少年陽光向上,樂學好知的風採。  此次活動讓平日裡接受科普的青少年們轉變為主動傳播科學知識的小小講解員,充分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在牢固掌握館內兩棲爬行動物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自身表達與應變能力。
  • 看爬行動物,去魔界爬行主題親子公園吧!
    播放器在文章右上角耳機就是今天應小豆包要求就推薦他最愛的順義魔界爬行主題親子公園吧,該主題公園顧名思義就是有關動物的,而且還是爬行動物的公園。快來圍觀,有誰能叫上我的名字?主題公園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在戶外,一部分就在爬行館內,具體介紹一會再講。
  • 雪梨一動物園15隻爬行動物被盜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澳大利亞雪梨一家動物園發現其飼養的多隻爬行動物被盜,其中包括8條長度在1.2米到2.4米的地毯蟒(上圖),警方已立案偵查。  據澳大利亞媒體26日報導,位於雪梨獵人谷附近的這家動物園報案稱,其飼養的多隻爬行動物於25日凌晨被盜,除上述地毯蟒外,同時失竊的還有6隻松果蜥(下圖)和一隻松獅蜥。
  • 龜與鱉有哪些區別 鼉是一種啥子動物 小朋友們在兩棲爬行動物科普...
    (原標題:龜與鱉有哪些區別 鼉是一種啥子動物 小朋友們在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找到了答案)
  • 我們竟然都是蜥蜴人?談從「爬行」到哺乳的進化:哺乳型動物
    什麼是哺乳型類呢?顧名思義,哺乳型動物,就是已經具備了哺乳動物的結構,但還不是真正的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最基本的解剖結構,被認為是下頜只有齒骨一塊骨頭,而且下頜與顱骨通過齒骨—鱗骨關節連接。而爬行動物下頜都是由多塊骨頭組成的,下頜與顱骨通過關節骨—方骨相連。
  • 這些店員很"冷血" 爬行動物加入日本主題茶館
    [核心提示]這兒盤著一條蛇,那裡爬著一隻蠑螈,屋後趴著幾隻龜……這裡不是動物園的爬行動物館,而是日本橫濱市街頭一家茶館。  顧客走進茶館,可以看到30種不同的爬行類和兩棲類「冷血店員」,其中包括11種蠑螈。「店員」中有兩個大個子,分別是一隻1米長的蜥蜴和一條長1.7米的蛇。  當然,這些「店員」不能為客人服務,只是棲息在水槽、箱子裡或圍欄後。  茶館後面有一片圍欄隔起來的「自由放養區」,數隻旱龜在裡面閒庭信步。顧客可以走進去觀賞、逗弄旱龜,進入和離開時必須洗手消毒。
  • 史前海洋動物腹部發現巨大爬行動物
    史前海洋動物腹部發現巨大爬行動物 2020-08-21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動物的爬行——處之泰然,最「經濟」最原始的運動方式!
    動物的爬行沒有任何令人驚訝的記錄。與其他的運動形式相比,爬行談不上有速度,更多的情況是慢得連測量它的平均速度都很難。但是,這種緩慢的運動方式也不失為一種獨闢蹊徑的生存之道。最原始的爬行微小的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的偽足運動就是最原始的爬行。
  • 爬行動物裡,你最中意的會是龜嗎?
    爬行動物,這可是個大家族啊。而且和哺乳動物不同的是,它們多為變溫動物,還是卵生為主。以前提到爬行動物,總有一種感到毛孔悚然的感覺,那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有種未知的害怕。現在「爬寵」一詞,應該沒有少聽說吧。正說明爬行動物慢慢在被人接受,並走進了各個家庭當中充當寵物的角色。
  • 神奇的動物|我就是這樣的爬行動物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是「關愛爬行動物日」(Reptile Awareness Day)。世界上已知的爬行動物超過1萬種,科學家還在不斷探索發現。除南極洲以外,每一個大陸上都有它們的身影。鱷魚、蜥蜴、蛇、烏龜和海龜都是爬行家族成員。它們沒有汗腺,皮膚長期保持涼爽和乾燥。
  • 國外夫婦把自家改成動物園,飼養80隻爬行動物,經常被毒蛇咬傷!
    蘇茜·吉列是一名爬行學家,而她的愛人西蒙·保羅·凱斯是一名蛇類愛好者,他們在房間裡養了80多個爬行動物,其中還包括一條毒蛇——它的毒液可以殺死一頭大象。而他們每天的時間都花在拯救和安置那些大家不喜歡的生物,而且把他們的家稱為秘密保護區,希望以此教育人們,改變他們對這些動物的態度和恐懼感。蘇茜說他們這裡有幾條毒蛇,包括三條西響尾蛇,還有一條馬來亞毒蛇——一種毒性是非常強的蛇。所以他們在接觸時必須戴上防護手套,這樣才能抵禦被這些蛇咬傷,因為一旦被它們咬了,生命會受到危險。
  • 廣州首個爬行動物科普園開業啦,周末帶上萌娃去圍觀,萌寵一籮筐
    廣東首個與華南農業大學聯手打造,爬行動物科普教育基地持有國家認證稀有爬行動物養殖許可證!,帶你超近距離接觸!集合五大洲!76個國家!超千個物種齊聚廣州專業團隊歷經3個月打造,800平方,原生態爬行動物生態園。
  • 寶寶爬夠500小時了嗎?爬行不足會導致感統失調,寶寶爬行別忽視
    因為「爬」能很好的擴大寶寶的視野範圍和活動範圍,促進四肢協調動作發展,對思維邏輯的創建有巨大幫助。爬行究竟有什麼好處?在經歷了「三翻、六坐」之後,寶寶就要準備進入爬的階段。對寶寶來講,爬行比走路要容易,由爬而坐的動作也比較輕鬆,會爬的寶寶爬一會兒便拿到自己要的物品,然後坐下來玩,很隨意很舒適。爬行雖然利於寶寶成長,但是不能因為爬就不鼓勵孩子行走了。一般情況下,嬰兒從6~9個月的時候開始會爬,嬰兒期至少要爬夠6-8個月,一歲零幾個月就可以步入下一個成長階段——行走,這是符合寶寶成長規律的。
  • 老人學動物爬行鍛鍊身體(圖)
    老人正在模仿猩猩爬行。本報記者 甄宏戈 攝  本報訊(記者向芳)昨天早上6點多,北海公園的晨練者突然看到一名老人領著五六人四肢著地,正學著大老虎走路。「這就是我11年前自創的『五獸行』,一種學習動物爬行的鍛鍊身體方式!」老人韓書鎖笑著說,他是第一天來北海公園,打算把這種方法教給更多人。  在北海公園的亭子內,韓書鎖模仿老虎的樣子,兩手向內彎曲、著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身後五六名學員也依樣爬行,引來眾多晨練者圍觀。學員張大爺說,開始看著覺得挺新奇的,一聽韓書鎖說學動物走路能鍛鍊身體,就想跟著學試試看。
  • 這28個腳印是3億年前留下的,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爬行類動物足跡
    這些足跡是在超級大陸——泛古陸開始形成的時候出現的,這隻動物在逆著強風行走,因此被強風吹得走成了側步。因此被強風吹得走成了側步。因此被強風吹得走成了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