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2020-12-21 騰訊網

作為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對於原子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上千年,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同尋常,但似乎合理的構造,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廣為接受。

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因此,湯姆遜想出了一個在當時有意義的分配方案——以古怪的英國方式,他稱之為李子布丁模型。

李子布丁模型,又稱棗糕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湯姆孫模型、洋李布丁模型等。湯姆遜開創性地把原子看作是帶正電的「布丁」,把電子看作是「李子」,李子嵌入布丁裡。這一模型提出沒幾年,就被實驗結果擊破。1911年,盧瑟福發表的實驗結果顯示,原子核擁有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電子則分散在原子外層的廣闊區域內。

組成一切的原子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萬年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提出了「萬物由原子構成」的原子論,並由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發展和完善。

出生於公元前460年左右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裡特斯提出了一個被許多人視為瘋狂的想法:我們周圍看到的一切都是由微小的個體成分組成,他稱這些成分為「原子」。

德謨克裡特的一些想法非常直觀。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

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柏拉圖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四種元素(土、火、風和水)組成的,據說他非常討厭德謨克裡特,以至於他希望他所有的書都被燒掉。然而,德謨克裡特被一些人認為是「現代科學之父」,他的方法更接近科學而不只是哲學,就像柏拉圖那樣。

時間來到20世紀,隨著新的科學發現的出現,原子重新被提上檯面,科學研究的需要促使對其進行研究。

重回視線的原子

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正在努力解釋一些實驗結果。他發現無論如何組合化學元素,反應的總質量都是一樣的。他和其他化學家還注意到,水以不同的比例吸收不同的氣體,例如,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遠遠強於吸收氮氣的能力。

道爾頓自編的元素表

他提出,每種化學元素都是由單一、獨特類型的原子組成的。這些原子不能通過化學手段改變或破壞,但它們可以結合形成更複雜的結構——與德謨克裡特提出的觀點驚人的相似。

約翰·道爾頓《化學哲學新體系》(1808)中描述的各種原子和分子

此觀點在後來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流派,直到J. J .湯姆遜的出現。

到20世紀初,著名的研究人員如阿瑪迪奧·阿伏伽德羅、羅伯特·布朗,甚至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都已經發現了道爾頓模型的缺陷,但是直到1897年約瑟夫·湯姆遜的實驗之前,原子仍然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可能的劃分。

通過實驗,約瑟夫·湯姆遜發現陰極射線可以被電場偏轉。這意味著陰極射線不是光,而是別的東西,湯姆遜正確地推斷是電子流。換句話說,他發現了原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帶負電荷的電子,這是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已知粒子的粒子。

幫助發現電子的湯姆遜陰極射線的複製品

他甚至還測量了電子的質荷比,發現它們比最小的原子氫小1800倍。因此毫無疑問,原子是可分的,這意味著原子中的某些東西也必須是正的。

他考慮了以下三種情況:

每個帶負電的電子都有一個帶正電的粒子跟隨它到任何地方;

電子圍繞正電荷區域運行,其大小與所有電子的總電荷相同;

負電子佔據一個均勻帶正電的空間。

他本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卻錯誤的選擇最後一個作為三者中最有可能的情況。他將自己的想法提交給了1904年版的《哲學雜誌》,湯姆遜在文中寫道:

「…元素的原子由許多帶負電的微粒組成,這些微粒被包裹在均勻帶正電的球體中。…」

這一理論被物理學家所接受,他們開始設計實驗,根據這一模型來了解更多的原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些精確的實驗最終推翻了李子布丁模型。

否定布丁模型,提出新理論

湯姆遜的模型被他的一個學生歐內斯特·盧瑟福推翻了,由此可見湯姆遜的工作和實驗室在當時有多麼有影響力。

盧瑟福的實驗表明正電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似乎是一個原子核。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原子核像一顆恆星,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原子核運轉。

行星模型

但是有一個問題,而且是個大問題:它與經典力學相矛盾。

在盧瑟福設想的模型中,電子在圍繞原子核運行時會釋放電磁輻射。這意味著它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能量,螺旋接近原子核,並在1皮秒內發生塌縮。

這個模型是一個災難,因為它暗示所有的原子都是不穩定的,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對原子模型的討論在玻爾這裡發生終結,玻爾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

碳原子原子模型

根據新模型,電子能夠在不輻射任何能量的情況下圍繞原子核在某些穩定的軌道上旋轉,這與經典電磁學的觀點背道而馳。儘管我們對原子的理解已經改變了多次,對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了解也更多,但這個模型仍然被廣泛使用,至少在非學術界是這樣。

為什麼要費心學習李子布丁模型

人們很容易注目李子布丁模型的缺陷,並且永遠不再看它。但是物理課仍然使用這個模型是有原因的,它不僅僅是作為科學史參考。

如果我們想真正學到一些東西,而不僅僅是記住它,而是建立一個過程。如果我們經歷物理學家最初是如何了解原子的,他們有什麼理論,這些理論是如何被證明或證明是錯誤的,我們會獲得更好的理解。這就是我們學習李子布丁模型的原因,因為即使是不可信的想法也有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毫無疑問,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模型也可能被證明是有缺陷的,但人們仍然會了解它們。

我們仍在學習關於原子成分及其結構的新知識,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還會學到更多。科學很少是關於發現終極的、有限的真理——相反,科學是關於增加越來越多的理解層次並建立近似模型。湯姆遜的模型是這些近似模型中的一個:它遠非完美,事實上它被徹底否定了,然而,它在原子結構摸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它為更多更好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相關焦點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菲茨傑拉德妥了,面對著這兩個問題,人們的思路一下就來了,那就是電子既然已經被發現了,那咱們接下來找到原子中的正電部分不就行了麼?1902年,開爾文勳爵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球體,而電子便鑲嵌其中,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葡萄乾布丁」模型。
  • 張一鳴:多元思維模型是如何幫助我們做決策的?
    有統計數字表明,當醫生對自己某個診斷感到非常確定的時候,大約有 40% 的情況下他可能是錯的。當一個學生考試結束之後,他認為自己犯錯概率僅有 1% 的時候,其實真實的犯錯概率大約在 27%。 如何防止自己陷入這種錯誤傾向呢?在做出決策時,我們除了對最佳結果有一個預期之外,同時對最差結果也有一個預期,我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區間思維」法。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世界現在已知的有4種相互作用力存在,即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引力是我們最常見的力,凡有質量的物體都受這種力的約束。引力和慣性實際上也就是質量的根本屬性,質量與引力和慣性同在,而引力實際上就是一種慣性力。
  • 如何有效理解用戶?試試內在因素模型、TOFA模型與AIDMA模型
    你得知道用戶想要什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他的決策。我們要研究的,不是我們怎麼賣,而是消費者怎麼買。在「理解用戶」模塊的線下大課上,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大家介紹了一整套完整的邏輯,作為對第一模塊內容的提升和拔高,今天我也把這套邏輯分享給你。內在因素用戶到底想要什麼?用戶為什麼需要產品?這是影響用戶決策的「內在因素」那到底有哪些內在因素呢?
  • 張一鳴:多元思維模型是如何幫助我們做決策的?
    有統計數字表明,當醫生對自己某個診斷感到非常確定的時候,大約有 40% 的情況下他可能是錯的。當一個學生考試結束之後,他認為自己犯錯概率僅有 1% 的時候,其實真實的犯錯概率大約在 27%。 如何防止自己陷入這種錯誤傾向呢?在做出決策時,我們除了對最佳結果有一個預期之外,同時對最差結果也有一個預期,我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區間思維」法。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高中物理 | 18.2原子的核式模型詳解
    在湯姆孫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核均勻分布在整個球內,電子鑲嵌其中。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 α 粒子散射實驗。原子的核式結構的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著核旋轉。
  • 深入理解JVM:學習Java的內存模型
    我們只需要理解Java內存模型的定義即可。對於volatile型變量的特殊規則關鍵字volatile可以說是Java虛擬機提供的最輕量級的同步機制,但是它並不容易被正確、完整地理解,Java內存模型為volatile專門定義了一些特殊的訪問規則。
  • 深入理解CSS盒子模型
    ifaou在幫助我解決我問題的同時,還推薦我閱讀一篇有關CSS盒子模型的文章《The CSS Box Model》,閱讀之後受益匪淺,才知道自己對盒子模型知識還是如此欠缺。恰逢學期末,項目驗收後暫時告一段落,有空閒的時間。於是想把這篇文章翻譯出來,一方面再給自己一點挑戰和鍛鍊,另一方面也給大家參考,讓更多的人受益。這篇文章適合初級web設計朋友,讓你對盒子模型有更近一步的理解。
  • 宇宙大爆炸模型正確的概率有多大?
    「宇宙不到一小時就造出了原子,幾百萬年就造出了恆星和行星,而造出人類卻用了50億年!」——喬治·伽莫夫大爆炸宇宙模型告訴我們宇宙是有起源的,萬物是經過數億年的演化發展至今的。而這個模型的提出也給出了我們很多關於宇宙起源的預測,並於我們的觀察結果相符!
  • 高中物理——原子結構模型和能級圖!
    1、玻爾模型玻爾認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這種現象叫做軌道量子化;不同的軌道對應著不同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儘管電子在做變速運動,卻不輻射能量,因此這些狀態是穩定的;原子在不同的狀態中具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 【Diamond第11講】彎曲的MoS2模型
    問題是這樣的,我們要畫一個彎曲的MoS2分子模型,但是先做好模型再導入三維軟體中彎曲,MoS2中的原子會變形。直接在Diamond中又無法創建彎曲的MoS2分子,我敢打賭你全網都找不到一個彎曲MoS2的cif文件。而我們的Diamond課程,就是要變不可能為可能。一個彎曲的MoS2而已,又有何難?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有趣的是,對元素周期表的理解打破了道爾頓的原子概念。1897年J.J.湯姆遜[4]發現了比原子更為基本的粒子:帶負電的電子。1911年盧瑟福通過實驗發現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過程。這使得人們對原子有了新的理解,即原子有內部結構,而且有點類似於太陽系的模型。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α粒子散射實驗的這個結果,讓我們不得不回頭審視一下,湯姆孫關於原子的「西瓜模型」。如果「西瓜模型」是正確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的話,就不會出現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時幾乎沒遇到任何阻礙這種現象,也就是說原子並不是一個實心球體。那原子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才更合理呢?
  • 一個經典實驗理解物理學的進化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看到的石頭等無機物都是由原子堆積而成的。隨便找塊石頭,放大了看,它是長這樣的。大塊的石頭是由小塊石頭堆成的,小塊石頭是由更小的像沙粒一樣的顆粒堆成的,而這一個個顆粒由更小的顆粒堆成,直到電子顯微鏡下的一個個小球般的原子。
  • 數據分析和統計模型如何幫助警察緝毒?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有用但因為缺乏依據,準確率最低。2、第二種:為線索賦值計算得分。根據已經抓獲的嫌疑人的特徵,對線索進行分類,並且根據經驗給每一種線索一個分數,在有限警力的情況下著重調查分數靠上的嫌疑人。這種方法非常奏效,但問題在於如何科學地給線索進行賦值。3、第三種:統計建模方法。
  • 不就是一個訂票網站嗎,12306的核心模型設計思路究竟複雜在哪裡?
    技術人員往往更注重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案,比如一上來就分析如何集群、如何負載均衡、如何排隊、如何分庫分表、如何用鎖,如何用緩存等技術問題,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業務層面的思考,如分析業務、領域建模。我認為越是複雜的業務系統,則越要設計一個健壯的領域模型。
  • Vokenization:一種比GPT-3更有常識的視覺語言模型
    這可不是一個段子。有了孩子之後,你會能更好理解人工智慧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看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嬰兒開始對這個世界發生好奇,終於有一天開始指著一個毛茸茸的東西叫出「貓咪」的時候,你可能就會理解教會一個孩子說話並不比教會人工智慧認出一隻貓更容易。
  • 2020高考波爾能級模型的知識點
    高中物理中探索的原子模型一共有兩種,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和波爾能級模型。  通過對物質進行光譜分析,我們發現一些物質(比如氫氣)的光譜是線狀譜。(或者說在某個頻段線狀譜非常明顯)我們來做一個對比:電子圍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衛星圍繞行星做圓周運動。  同樣都是在做圓周運動,可現實中原子運動規律與基本力學理論對比是非常矛盾的。
  • MIT 教授提出新解釋模型
    它們構成土壤、沙子和碎石,用於烹飪的穀物和麵粉,以及我們用於藥物的粉末。除了水之外,它們是工業用量最多的材料。然而,我們卻對其如何流動以及與外界互動知道的少之又少。沙子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這是一個困擾科學家幾個世紀的問題。那麼,沙子到底屬於什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