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2020-12-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前面說到,在氫的可見光譜中,埃斯特朗標出了四條暗線的波長,然後瑞士數學教師巴爾末費老大勁了,終於找出了可以把這四個波長數字聯繫起來的一個公式。雖然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遊戲,但巴爾末卻向世人證明,原子譜線的背後一定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物理規律。誰能發現這個規律?巴爾末選擇另請高明,而自己還是繼續當自己的女子學校老師。

今天的故事要從1897年開始說起。在這一年,約翰-湯姆遜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這個物質便是電子,原子不可繼續分割的理論就此打破。不過,湯姆遜還是無法確定電子的質量與電量究竟是多少,他只得出了電子的質量與電量的比值。除此之外,湯姆遜還發現,氫原子的質量與電量之比,要比電子的質量與電量之比,大上1000倍。這就說明,要麼就是電子的質量非常非常小,要麼就是電子的電量非常非常大,要麼就是兩者兼而有之。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電子的質量與電量比是一個負值,由於質量肯定是正的,這就說明電子所帶的是負電。

湯姆遜

有了電子這一大發現之後,人們終於可以開始討論,原子究竟擁有著怎樣的結構。1900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提出,氫原子大約是由500個電子所組成的。三年之後,湯姆遜又提出,氫原子是由1000個電子所組成的。總的來看,這兩種模型沒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電子到底有多少。但它們卻存在著兩大致命問題,首先就是,原子本身是電中性的,而電子是帶負電的,那麼是什麼在原子內部提供正電來中和電子的負電呢?其次,原子是穩定的,不會輕易地就分崩離析,但這麼多電子擠在一起,同性相斥,原子根本不可能保持穩定。

菲茨傑拉德

妥了,面對著這兩個問題,人們的思路一下就來了,那就是電子既然已經被發現了,那咱們接下來找到原子中的正電部分不就行了麼?1902年,開爾文勳爵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球體,而電子便鑲嵌其中,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葡萄乾布丁」模型。

葡萄乾布丁模型

不過到此為止,還有一個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原子中到底有幾個電子呢?1906年,湯姆遜提出,原子中的電子數,與這個原子的原子量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氫原子中應該只有一個電子,氦原子中那就有4個電子。當然了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結論其實是錯誤的,畢竟當時人們還並不知道中子的存在。

擁有兩個電子的氦原子

與此同時,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有了新的發現,在實驗中,物理學家利用電子轟擊金屬箔,結果發現,電子居然掌握了穿牆術,它可以毫無阻礙地穿過,而且還絲毫不發生任何偏移。由此人們得出結論,物質雖然是硬邦邦的,但放眼微觀,原子裡面大部分卻是空空如也。這一全新的發現,毫無疑問地否定了開爾文勳爵的「葡萄乾布丁」模型,因為布丁可是實心的。

那麼原子模型究竟如何呢?對這一問題繼續發起挑戰的,是歐內斯特-盧瑟福。盧瑟福這哥們特別喜歡α粒子,究其原因,是因為正是盧瑟福在1898年發現了α粒子。1908年,盧瑟福進一步證明,α粒子帶兩個正電荷。接下來,盧瑟福也開始使用α粒子來轟擊金屬箔了,主要是兩種,鋁箔和金箔。結果發現,大部分α粒子都垂直無障礙地通過了鋁箔和金箔,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發生角度上的偏移,而且穿過金箔發生偏移的α粒子數量,要大於穿過鋁箔的α粒子。那麼既然α粒子可以穿過金箔,又是什麼東西造成了它的偏移呢?肯定不是電子,因為當時人們已經了解了電子的質量與電量,渺小的電子根本無法與「龐大」的α粒子相抗衡。

盧瑟福

自己苦於找不到結果,盧瑟福就去找人幫忙,找的人也是一個大神——德國物理學家漢斯-蓋革,蓋革計數器那個蓋革,同時,蓋革還帶了一個本科生一起做實驗,這哥們名叫歐內斯特-馬士登。雖然與盧瑟福進行的實驗完全相同,但蓋革爺倆卻有了更加令人吃驚的發現,那就是當α粒子轟擊金箔時,竟然有一些被原路給彈回來了,這種結果非常少見,大約做8000次實驗才能出現一次。但你甭管出現多少次,結論是顯而易見的,α粒子肯定是碰到了原子中某些非常堅實的東西,這個東西很巨大,也擁有著強電場。這可是個大發現,原子很空,但卻並不完全空。今天,這一實驗被稱為蓋革-馬士登實驗,也被稱為盧瑟福散射實驗。

蓋革

馬士登

盧瑟福散射實驗

有了實驗結果之後,盧瑟福便開始了苦思冥想,具體怎麼想的咱就不知道了,總之在1911年年初的一天,當盧瑟福見到蓋革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知道原子是什麼樣的了。什麼樣呢?盧瑟福描述道:原子裡面有一個帶正電的、比原子本身小10000萬倍的中心,這個中心同時也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對於金原子來說,這個中心的電量是電子電量的100倍,而電子則圍繞著這個帶正電的巨大中心,周而復始地做著圓周運動。

盧瑟福與蓋革

盧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秋天,本來工作關係在曼徹斯特大學的盧瑟福,在劍橋大學的一次講座中,首次公開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第二年10月,盧瑟福首次使用原子核來命名這個巨大的中心。而就在劍橋大學的那次講座中,聽眾中有一位來自丹麥的26歲年輕人,他本是湯姆遜的學生,但是在聽了講座之後,他毅然地決定離開劍橋大學,投靠到了盧瑟福的門下,這位年輕人便是量子力學革命的靈魂人物——尼爾斯-玻爾。

玻爾

1912年3月,帶著自己的鋪蓋卷玻爾來到了曼徹斯特,本打算就此常住,結果沒想到玻爾只在曼徹斯特呆了4個月就回丹麥老家了。為什麼呢?因為去到曼徹斯特之後,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實驗上,而是集中到了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問題之上,與其在英國那破地方吸霧霾,倒不如回到山清水秀的丹麥老家靜靜思考。

那麼盧瑟福模型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呢?玻爾指出,相對於有史以來的所有原子模型,盧瑟福模型確實是最接近原子真實狀態的,但它仍然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不穩定。原因很簡單,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會不斷地向周圍空間釋放電磁輻射,從而損失電磁能,這種能量的損失是災難性的,原子最終會分崩離析,我們的世界也就不復存在。

但現實顯然不是如此。於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玻爾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堅定地拋棄了物理學中已經存在的法則,他指出,電子所環繞原子核運行的軌道,是一種「定常軌道」,在定常軌道上,電子發生著沒有能量的輻射。不過,輻射雖然沒有能量,但根據牛頓物理法則,繞核運動的電子還是應該具有能量的,玻爾表示他可以表示這種能量,而且這種能量還呈現出量子化的特性,這種能量便是所謂的「能態」。

玻爾提出,量子化條件制約著相應的能量和相應的電子軌道,只有某些軌道可能存在,而且這些軌道之間絕不是連續的,電子會從一個軌道突然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這是之前任何物理學法則,都不會允許的現象,但微觀世界就是這麼不走尋常路。具體來看,氫原子的能態越大,電子的軌道也就越大,所以我們可以將玻爾的氫原子模型做這樣的描述:位於中心的原子核,被不連續的電子軌道所環繞。最小的軌道能量最低,稍大一些的軌道能量也大一些,以此類推到更大軌道和更大的能量。而在各種不同的能態中,氫原子最穩定的結構是能量最低的能態,一般來說,氫原子都處於這一能級,所以這一能級的軌道,便決定了氫原子的大小。根據這一理論,玻爾計算得出,氫原子的直徑為0.11nm,而實驗得出的結果為0.1nm,二者基本相符。同時,玻爾還計算出了將電子與原子核完全分離所需要的電離能,他的結果是13V,實驗結果為11V,也是十分接近。

玻爾原子模型

不僅如此,玻爾的原子模型也解釋了為什麼氫原子光譜上,存在著不連續的暗紋,因為這些暗紋正對應著氫原子不同的能態,而巴爾末所得出的數學規律背後的物理規律,也正在於能級的躍遷。玻爾也利用公式將量子躍遷表達了出來,關於這個公式咱就不細說了,反正你也看不懂,關鍵是我也看不懂。

毫無疑問,雖然玻爾創造了一個可以定量研究的原子模型,雖然他的模型解釋了原子譜線的由來,也雖然很多實驗都支持了玻爾的計算結果。但是由於對一些傳統觀念的徹底顛覆,以及經典物理法則與量子法則一團亂麻的混用,玻爾的理論依然掀起了軒然大波,比如盧瑟福就提出了這樣一個關鍵問題:一個電子離開一個能級時,它怎麼知道能去哪裡呢?還比如物理學家奧託-斯特恩就曾表示:如果那個瘋狂的玻爾模型,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那我就離開物理學界。當然了,他最後不但沒有踐行自己的諾言,反而成為了玻爾模型的受益者,因為作為一名核物理學家,斯特恩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斯特恩

當然了今天我們知道,玻爾的原子模型也並非完美,它的最終完善還需要薛丁格、海森堡等人對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發展。但玻爾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研究對象選擇了氫原子,如果玻爾當初選擇的是氦原子,或是其他任何原子的話,他都不可能提出玻爾原子模型,更無法奠定量子力學大廈的基礎。而且事實上,氫原子也不是完美的,因為在1891年,麥可遜發現,波長為656.2nm的第一條譜線,其實並不是一條線,而是兩條非常接近的譜線,玻爾模型還是無法對其進行解釋的。

不過這不要緊,因為即便有著些許缺陷,玻爾模型對後世的影響依然是深遠的,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說原子的能級,同時,我們對原子和分子光譜的了解,也是以玻爾理論為基礎的。也正是由於玻爾的開創性貢獻,1925年-1926年,一種全新的解釋世界的理論——量子力學,真正誕生了,而玻爾毫無疑問地成為了這個事件的中心人物。正如美國物理學家魏斯科普夫所說:玻爾和他的追隨者們,觸動了這個宇宙的神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OFweek氫能,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幫助發現電子的湯姆遜陰極射線的複製品 他甚至還測量了電子的質荷比,發現它們比最小的原子氫小1800倍。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原子核像一顆恆星,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原子核運轉。
  • 量子力學為您揭秘:你的頭髮正在與空氣中的水「交換」氫
    但有一種原子例外,這就是——氫,氫除了可以通過化學交換進入我們的體內之外,還可以通過量子效應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仍然用經典模型去處理就會不準確,必須要考慮氫的量子性。氫離子在不同水分子之間的轉移過程雖然是一個熱力學過程,但氫的量子效應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我們用經典模型去計算,氫離子在轉移過程中的轉移勢壘是24meV,這個數值要遠小於氫的零點振動能。如果我們考慮氫的量子效應則沒有勢壘。
  • 熱點丨為什麼氫變水容易,水變氫卻這麼難?
    △"興登堡"氫氣球災難化學反應的實質是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從而生成新的物質(化學鍵是指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我們以氫分子的形成為例,從能量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以及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
  • 科學家精確比較原子和反原子—新聞—科學網
    物理學家調整雷射器開展反氫原子試驗。 如果沒有,研究結果將破壞物理學家的基本粒子和力標準模型。該理論擁有一種要求粒子和反粒子是鏡像對立的數學對稱性。毀掉這一對稱性將推翻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核心前提,尤其是無法辨別人類同宇宙相比是靜止還是移動的概念。因此,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任何差別都需要對所有現代物理學進行再思考。 關於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的一項關鍵測試是比較被氫原子和反氫原子吸收的光的頻率。
  • 玻爾的原子模型與霓虹燈的色彩
    實驗表明,光是由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產生的,研究光譜也是探索原子結構的一條途徑。原子光譜是些分立的譜線。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也無法解釋光譜的分立特性。1913年,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愛因斯坦光子說和巴耳末簡潔公式的啟發下,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毫不起眼的氘元素,緣何成為構建宇宙大爆炸模型的重要基石?
    但在現在看來,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創建堪稱史詩級的巨作,因為它明確告訴了我們這個如此宏偉壯麗的宇宙所有已知的成分,甚至通過分析這些成分,還能知道宇宙在誕生之初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前宇宙學的主流理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但很多人對現代科學持懷疑態度,有些人更是喜歡挑戰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它是胡說八道。
  • 氫明明是非金屬,可科學家為什麼說木星內部存在液態金屬氫?
    金屬和非金屬,我們通常是以它們在物理化學方面的性質差異和原子結構來區分的。元素周期表中有100多種元素,非金屬元素佔了23種,金屬元素佔了80多種。從元素周期表的界面分布來看,金屬元素主要分布在左下區域,而非金屬元素主要分布在右上區域。在常溫常壓下,除了液態汞,其餘的金屬元素皆為固體;而非金屬元素中除了液態的溴,其餘皆為固體或者氣體。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理論計算發現,催化吸附位點(S)與相連接的過渡金屬組成區域活性中心,首次提出區域電負性概念進行催化劑設計,選擇不同過渡金屬原子摻雜MoS2面形成不同局域結構,通過不同TM—S化學鍵特徵調控MoS2基面電荷轉移能力,實現析氫催化活性優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並得到國際審稿人積極評價。
  • 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原子符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原子符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元素符號   ⒈元素符號: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元素。   ⒉書寫:   ⑴由一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要大寫,如:H、O、S、C、P等。
  • 新型原子鐘宇宙誕生至今誤差不到一秒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鐘的計時就可以非常準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鐘裡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鐘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 宇宙大爆炸模型正確的概率有多大?
    「宇宙不到一小時就造出了原子,幾百萬年就造出了恆星和行星,而造出人類卻用了50億年!」——喬治·伽莫夫大爆炸宇宙模型告訴我們宇宙是有起源的,萬物是經過數億年的演化發展至今的。而這個模型的提出也給出了我們很多關於宇宙起源的預測,並於我們的觀察結果相符!
  • 終於揭開了金屬氫的更多神秘面紗!
    氫通常是一種氣體,但在高溫和高壓下(比如木星)氫具有液態金屬的性質,表現得像導體。儘管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理論化金屬氫的存在,但在地球上幾乎不可能產生金屬氫。「產生金屬氫的條件是如此極端,雖然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大量的金屬氫,但它只在地球上的幾個地方被創造出來,這是其中一個地方。
  • 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
    原標題: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詹明生和王謹領導的課題組通過設計創新性的冷原子幹涉方案,使微觀粒子弱等效原理檢驗精度達到10-8,從而刷新了此前國際最高檢驗精度10-7。相關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科研人員製備出液體中穩定存在還原態單核鉑原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由於還原態金屬單原子在溶液中很容易聚集為金屬納米粒子,在溶液中製備穩定的金屬態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極大的挑戰。傳統的均相催化劑通常採用強配體配位方式來穩定還原態單核金屬原子,但是強配體對金屬原子的飽和配位會抑制催化反應的發生和降低反應的速率。
  • 原子的「比薩斜塔實驗」
    現代物理學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中,除引力外,另外三種基本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已經通過標準模型理論實現了統一。物理學家們構建的試圖將引力與標準模型統一的新理論(如超弦理論),幾乎都要求等效原理不再成立。因此,檢驗等效原理的實驗成為驗證這些新理論的重要途徑。
  • 【中國科學報】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
    據介紹,團隊成員用銣-85和銣-87兩種原子幹涉儀構建了一個微觀世界的「比薩斜塔實驗」:用原子噴泉和受激拉曼躍遷技術,實現兩個同步自由落體的原子幹涉儀,並由此測量兩種原子重力加速度是否有差異。  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四頻雙衍射拉曼冷原子幹涉方案。該方案對外場不敏感,並可實現不同組分原子相位噪聲的高度共模抑制。
  • 2019中考化學重點:分子和原子
    1.答案:體積質量 2.答案:運動增大增加 3.答案:間隔較大較小變大 4.答案:相同不同 三、分子與原子的關係 1.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構成的,如1個水分子由1個______________和2個____________構成;1個氫分子由2個__________________構成;1個氧分子由2
  • 雪梨大學研究:氫燃料技術發展的「新」催化劑
    近日,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將水轉化為氫的高效方法,可以將豐富的水資源轉化為珍貴的純氫。受制於生產過程的高成本和高能耗,氫燃料長期以來都難以被有效利用,而這一技術是開發該清潔能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突破。
  • 王者榮耀:嬴政四款皮膚模型重做完成,勇者皮膚全變成史詩皮膚!
    在王者榮耀中,很多比較老的英雄製作水平都不高,這就導致拉低了遊戲的品質,所以在前段時間天美發布了要對大部分英雄模型進行重做的消息,李白和馬可波羅已經重做完成了。而接下來就是嬴政的皮膚模型了,原皮和其他三款皮膚會同步重做,而且兩款勇者皮膚加入了新的動態特效,給人的感覺都快成史詩皮膚了,著實讓人有些看不明白天美的想法,下面一起看看吧。
  • 原子結構中的電子云結構,是誰提出?故事精彩
    湯姆遜那時完全缺乏實驗證據,他於是展開自己的想像,勾勒出這樣的圖景:原子呈球狀,帶正電荷。而帶負電荷的電子則一粒粒地「鑲嵌」在這個圓球上。這樣的一幅畫面,也就是史稱的「葡萄乾布丁」模型,電子就像布丁上的葡萄乾一樣。 但是,1910年,盧瑟福和學生們在他的實驗室裡進行了一次名留青史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