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14日電(記者吳宇)近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至萬隆高鐵項目所需的首臺盾構機從上海黃浦江畔的張華浜碼頭啟運出口。這一刀盤直徑超過13米、長度超過100米、總重超過2600噸的龐然大物,被拆成100多個零件,總價值達1.7億元人民幣。今年以來,上海吳淞海關已為總重近100萬噸、總價值近700億元的「一帶一路」出口貨物提供了快速通關服務,出口市場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86年設立的上海吳淞海關,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曾是全國外貿貨物進出口業務量最大的海關之一。其監管的位於黃浦江畔的張華浜、軍工路等碼頭,距離長江口僅數公裡,在較長時間裡都是上海僅有的海運碼頭。而同樣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則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郵輪母港。
「從海運碼頭到國際郵輪港,吳淞海關見證了中國近40年開放變遷。」吳淞海關查驗一科科長朱凌說。
朱凌1993年進入上海海關工作。據她回憶,2001年浦東外高橋開港前,黃浦江上的幾大碼頭「風光獨佔」,四面八方的貨船和貨櫃在這裡聚集成一座水上城市,吳淞海關每天的查驗和放行業務常常要忙到凌晨二三點也做不完。
進入新世紀,隨著位於長江口的外高橋港以及延伸進入東海的洋山港相繼建成投用,上海港貨櫃業務開始從江河時代邁入海洋時代,2010年超越新加坡,連續8年成為全球第一大貨櫃港,並於2017年成為全球首個年貨櫃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的港口。這一時期的吳淞海關,雖然在貨櫃貨運領域被外高橋和洋山遠遠拉開了距離,但隨著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快速崛起,卻在上海口岸率先將服務重點由貨物轉向旅客,進而助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據朱凌介紹,2012年,吳淞海關為郵輪業務設立了旅檢科,最初只有6個人。如今,旅檢已分設成兩個科,共20餘人,輪流上班,以應對爆發式增長的郵輪業務。
2017年,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累計接靠郵輪466艘次,接待出入境旅客292萬人次,佔據全國郵輪業務四成多,帶動中國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郵輪客源市場。
作為上海郵輪業務最早「拓荒者」之一,朱凌與同事主動謀劃便捷安全的郵輪通關模式,推動船供業務和郵輪製造產業落地生根,讓郵輪從「過路經濟」變成「落地經濟」。
據吳淞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通過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出口的各類船供產品近1800噸、貨值超過6400萬元,數量金額與同期進口的船供產品大致相當,說明附加值較高、產業帶動能力較強的船供產業正成為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新興產業。
在郵輪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昔日異常繁忙的黃浦江海運碼頭並沒有沉寂。特別讓朱凌自豪的是,五年多來,張華浜、軍工路等擁有件雜貨運輸優勢的老碼頭重新煥發青春。近年來,吳淞海關相繼監管了出口巴基斯坦、衣索比亞、約旦等國的地鐵車輛、油氣管道、燃煤和燃氣電站設備等一大批代表當今中國製造水準的大型裝備走向世界。
「從江到海,從貨到人,從普通貨櫃到『一帶一路』大件設備,這些開放變遷的背後,不僅是上海港變化的象徵,更是中國持續快速發展並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百姓與世界人民都從中受益的縮影。」朱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