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1日 16:31 來源: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作者:
字號內容摘要:2014年6月18日,應南京大學中國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學歷史系的邀請,復旦大學歷史系向榮教授來南京大學進行了「海洋與歐洲文明」為主題的一組學術講座。
關鍵詞:向榮;教授;南京大學;學術講座;歐洲
作者簡介:
2014年6月18日,應南京大學中國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學歷史系的邀請,復旦大學歷史系向榮教授來南京大學進行了「海洋與歐洲文明」為主題的一組學術講座。
2014年6月18上午,向榮教授來到南京大學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報告廳,作了題為「中世紀歐洲的海陸貿易與城市生活」的第一場講座。講座由歷史系陳曉律教授主持。
向榮教授的講座從近些年來西方學者對於「皮朗命題」的爭論出發,探討了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城市文明。「皮朗命題」是由比利時著名史學家皮朗提出的對西方文明形成原因的新觀點。他認為,是伊斯蘭的擴張而不是日耳曼的入侵毀滅了羅馬文明,從而使歐洲由此進入中世紀。地中海世界被一分為二,西地中海為穆斯林所把持,東地中海則有拜佔庭佔據,西方文明從地中海移向歐洲北部。國內學者對「皮朗命題」研究並不多,近些年來只有東北師範大學的王晉新教授的論文《皮朗與皮朗命題——對西方文明形成時代的重新審視》一文,文章關注的主要是皮朗對西方文明新觀點的啟發,向榮教授講座的焦點則在於皮朗命題引發的學術討論。
第一場講座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發現黑暗時代的貿易、如何看待中世紀早期歐洲的貿易和城市,世界歷史背景下的歐洲經驗。講座以圖文形式介紹了考古學家、古錢幣學家的關於emporia,即純粹的商業聚居點的新發現;McCormick,Loseby等歷史學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對皮朗命題的質疑。第二部分介紹了以Hedges為代表的新考古學家、以Wickham、Saunders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以Verhulst等經驗派歷史學家對中世紀城市的不同看法。最後,向榮教授概略地總結了歐洲城市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如歐洲城市先有市而後有城;中世紀歐洲的中小城市相對於規模宏大的貢賦帝國,其財富流動更加均勻,人民更加富有。講座之後,現場有很多師生提問,在問答之間,引伸出很多有價值的思考,迸發了許多思維的火花。海洋對歐洲城市文明發展的意義何在?中國是否應該和如何向歐洲文明學習?正如列夫•託爾斯泰所說:「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了解世界歷史,鑽研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們認識到海洋意識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只有像對待大陸文明同樣的高度重視,才能有效的捍衛我國的海洋、島嶼和邊疆的權力。
2014年6月18日晚,向榮教授前往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作了一場關於「歐洲文明: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的講座。講座由歷史繫於文杰教授主持。
歐洲文明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這一問題是史學界一個歷久彌新的學術難題。西方學界曾對此分別在5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搞過兩次大討論。向教授在講座中對西方學界的討論進行了詳細的學術梳理。最早提出這一問題的是馬克思。他認為,封建經濟結構解體為資本主義興起掃清了障礙,但是資本主義並不是在封建結構解體之後立刻興起的,兩者之間存在時間差,即英國史學家多布所提出的「過渡時期」。馬克思進而論斷:過渡問題的實質是生產方式的轉變,轉變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直接生產者從封建的和行會的束縛中擺脫出來,成為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其次,這些新被解放出來的人被剝削一切生產資料,成為不得不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僱傭勞動者。關於歐洲封建制度瓦解和資本主義興起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時期的看法得到了許多西方學者的認同,但對於「過渡」或「過渡時期」的性質和動力,學術界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在動力問題上,以莫裡斯•多布、羅德尼•希爾頓、羅伯特•布倫納為首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學者批判了非馬克思主義的貿易決定論,提出階級鬥爭作為一種內部力量在過渡時期起著決定作用。但其內部,對於哪個轉變階段更重要的觀點則並不一致:多布和希爾頓強調直接生產者變為獨立小商品生產者的轉變,布倫納則認為獨立生產者變為僱傭勞動者的第二階段更重要。保羅•斯威奇、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新斯密-馬克思主義學者即不同意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決定論,也反對非馬克思主義的貿易決定論,而將貿易作為導致歐洲封建主義內部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如在斯威奇看來,作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基礎的莊園經濟是為使用而生產的制度,其內部缺少變革的動力,11世紀地中海貿易的重新開通,使為市場而生產的新制度逐漸成長,舊的封建體制受到衝擊而逐步瓦解,最終導致生產關係的轉變。在過渡時期的性質問題上,多布認為在歐洲農奴制瓦解之後存在一個「既非封建又還不是資本主義的中間期」,但總體看來,該中間期經濟的性質仍是封建的。斯威奇則認為過渡時期的經濟不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簡單混合,有其自身特點和內容,不能給它掛上單純的封建主義的或資本主義的標籤。
向榮教授認為,「過渡時期」之所以曾在學術界引發普遍的關注和討論,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馬克思思想本身的前後不一致,容易引起觀點的差異,其次當時美蘇冷戰的國際背景對學術界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階級鬥爭過分被強調,這些偏見在冷戰結束之後也引發了西方學術界的反思。西方學術界爭論中主要存在兩點缺憾和不足:第一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偏移,表現在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視不足,對於原動力的的一味追求而忽視綜合分析;第二,中世紀歐洲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長期被忽視,陷入了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中世紀與近代相互對立的思維定式中。向榮教授曾留學英國,在伯明罕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一直致力於將國外世界史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介紹給國內學界。這種志願和努力也都反映在了他的學術成果和本次講座之中——十分注重學術史研究,將西方歷史研究放在中國語境中去比較和反思。
(中國世界史研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