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手貨成了消費「寵兒」。
從幾塊錢的數據線,到十幾萬的玉石陶瓷,從穿過的衣服鞋子、用過的手機、養過的寵物龜,到玩過的遊戲機、背過的名牌包,甚至是塗過的口紅......沒有你買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二手交易軟體」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網購天堂。
▲即使是用過的口紅,也有很多人搶購。
但在我國傳統觀念裡,二手貨是個貶義詞。
中國人歷來講究「新」:過年穿新衣,上學背新書包,結婚買新房。買別人穿過的鞋,就像是乞丐撿別人不要的,又窮又丟人。
用現在的話說,看一個人有沒有向生活低頭,就看他有沒有上閒魚。
這背後的原因也簡單,以前窮怕了,好不容易艱苦打拼存下點錢,準備試試龍蝦鮑魚了,你現在卻讓他轉變觀念,說吃粗糧青菜也不錯,這誰受得了?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改革開放後,新一代人的生活變好了。
二手貨的火爆,其實是一種生活理念的升級,就像是汽車重新定義為一個代步工具,而不是用來炫富顯擺。
01
「二手風潮」緣起
在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人們不僅不嫌棄二手貨,還喜歡逛二手市場。
在他們看來,買賣二手貨一舉三得:
一是普通老百姓能變「廢」為錢。
二是省錢。二手貨的價格便宜,這也是人們購買的主要原因。
三是環保,物盡其用,有利於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日本,買「中古貨」是一種時尚。
中古,在日語裡就是「二手」的意思,中古店就是二手店。很人跑到日本旅遊,就是為了去中古店買一個二手LV包。
這種時尚的背後,是日本消費理念的四次變遷。
在以前,日本的物資也匱乏,人們勤儉持家,只有中產階級以上能消費享受。
社會改革後,經濟駛入快車道,大家手裡有錢了,全民瘋狂買買買,覺得東西「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家電、汽車、手機等生活需求滿足了,人們轉攻高端消費,比如在全球掃蕩奢侈品,這種景象你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
後來經濟下行,環保壓力大,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們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回歸理性、質樸的生活。
大家紛紛變賣名牌包、衣服、電器等閒置東西,二手市場就此蓬勃發展。
簡單來說,日本消費理念的變化,就是從壓抑消費,到大眾消費,到高端消費,再到理性消費。
如今,日本的中古店遍地開花,種類豐富,物美價廉,成為本地人和外國人購物的熱門場所。
我國也在經歷相似的變革。
改革開放至今,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物資日益豐富。
大家的消費,不再只是滿足溫飽,而是從老三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換成了新三件: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再到如今的香奈兒包包,五星級酒店等高檔享受,消費不斷升級。
此外,消費主義四處橫行,透過「雙11」等促銷活動,讓我們購買了大量本不需要的物品,物資極度富餘。
如今經濟下行,人們錢包幹癟,變賣多餘的物品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再加上新一代人接受能力強,見識廣、有個性,「二手潮流」便應運而生了。
大學畢業季的跳蚤市場,算是每一個年輕人接納「二手」的啟蒙課。
師兄師姐們在操場上擺起地攤,低價銷售著各類書籍、檯燈、風扇、啞鈴、玩偶、衣物等不帶走的東西。
師弟師妹們沒有任何害羞牴觸,而是熱情搶購這些二手物品。
總而言之,經濟環境的變化、科技的發展、消費理念的更迭,三者正攜手合作,逐步消除二手貨在我國的「汙名」。
02
摳門,另一種「二手」生活
豆瓣上有一個摳門小組,聚集了一群精打細算的生活家。
他們的口號是,我們摳不是因為窮,我們就是摳。
去年,那裡搞了個比摳大賽,一個網友靠「40塊穿7年每天不到2毛錢」成為了摳王之王。
她對一件淘來的39.8元外套進行多次改造,穿了快7年:
這件外套一開始是長袖,穿了幾年後袖口磨損,她就改成了9分袖,再後來,手肘那也磨損了,便修成5分袖,最後整個手臂都剪掉了,改成了一件馬甲。
▲左邊是衣服的完全體。
這就是一個摳門人的終極目標:省錢且得體。
在這個摳門小組裡,人人為了省錢,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快遞紙箱的再利用、牛奶盒種蒜苗,一管牙膏剪成三截、訂書機訂人字拖、茶葉渣子的新用途、如何縫補衣服.......
正如評委會對「摳王」的評價:
穿舊衣,不代表邋遢、破爛、猥瑣。只要衣服保養良好,一樣能塑造出良好得體的個人形象。歲月流逝,衣服沒有變形,你的身材也沒有。
摳,不一定就是窮,正如給好友發拼多多的砍價連結,不一定就是對生活低了頭。
大家只是喜歡上了一種簡約生活,能省就省,也是對當今消費主義的一種反抗。
03
為自己而活
這個時代,消費不再代表一個人的階級層次。
身價300多億美元的扎克伯格有錢吧,但他從來都只穿灰色T恤和牛仔褲。
用他的話說,「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總是儘量簡單一些,少做選擇。」
你能說他是窮人嗎?
買二手貨,你很難說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人懂得合理分配資源。
假設小明月薪1萬,不算窮了吧,但依然在家關燈吃麵,到網上買二手的耳機和衣服,因為他希望把大部分的錢花在攝影愛好上,你能認為他既窮又丟人嗎?
人不可能什麼都要,他只是學會了合理分配,把錢花在刀刃上。
你追求精神享受,那就多分配點錢,對物質享受要求低,就少分配點。
即使在物質享受裡,也有先後之分。我比較喜歡手機,就多在上面花錢,我對衣服、鞋子無太大要求,乾淨合身就好,就少花錢。
這種想法沒有任何問題。
所以說,很多年輕人購買二手貨,並不是真的窮,只是想買的東西剛好符合自己的心裡價位而已。
買二手貨還是一種「裡子大於面子」的生活態度。
追求經濟實用的消費,與當下流行的炫耀、跟風消費相比,反而顯得清醒。
在如今手機性能溢出的時代,一般的手機早能滿足你的日常需求。
我用手機只是打電話,上網,玩遊戲而已,那買合適的手機就好,沒必要加上「面子稅」,也沒必要追逐每年的最新款。
網上買二手鞋同理,這必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只要注意鞋子的真假、衛生問題,喜歡就大膽買。
就像一對情侶,如果兩個人真心相愛,你會管對方是幾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