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在現代生活中,算是一個比較廉價的生活必需品,但在古代卻是個價格較貴且暴利的商品,俗話說三擔米一斤鹽,可見其價格不便宜,所以古代百姓們,用鹽都特別省
不過和平年代就要便宜許多了,如唐太宗時期,一鬥鹽大概20文錢,換算成現在大概是5塊錢一斤,而武則天時期一鬥鹽則要500文錢,相當於175塊每斤,明朝嘉靖時期,鹽價相當於人民幣一百五到兩百塊,最低的時候得五六十塊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因為鹽太重要了,還是古代,鹽巴都是每日必需品,鹽有豐富的鈉,還可以維護人體滲透壓和酸鹼平衡,正常人每天需要攝入三到五克鹽,最多承受十天內不吃鹽,而古代對鹽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吃鹽渾身無力,無法從事農業生產,行軍打仗更是空談
因為在古代沒有冰箱,食物不宜長時間保存,聰明的古人發明了鹽醃法,如醃製酸菜,可以讓食物保存數月,甚至上年,而商人還能通過異地販賣鹽醃品牟取利益,相當於如今的冷鏈運輸,鹽還是種中藥,如《本經》《別錄》《本草拾遺》,都有記載過食鹽的藥用價值,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鹽被牲畜給吃掉了,如《齊民要術》中的養豬法,在豬飼料中加入適量的鹽,便可以把豬養的白胖,還有養羊法,懸在羊欄中,羊喜歡鹽,自然常常回來吃,還有唐朝打仗的馬匹,每日食鹽量也有固定標準,如《太白陰經》卷五記載了,戰馬每日飼鹽標準為三合,就是需要食鹽180毫升,而太宗至高宗麟德四十年間,官馬數量就達到了70萬6000,你想想光是戰馬,就需要多少用鹽量了,所以第1個原因是,古代各方面鹽巴需求量大,導致鹽價居高不下
程咬金、黃巢、張士誠,高仙芝這些亂世梟雄,都是販賣私鹽起家的,往往結成團夥,為對抗官府緝拿,往往結夥行事,有時會達到上百人販鹽,公然對抗朝廷,迫使官府用軍隊鎮壓,而官府裡的高官、顯貴,又偷偷和私鹽販子聯絡在一起,共同販賣私鹽,當然還有個原因是,可能會被敵國控制,破壞本國的金融系統,這就不詳細說了,總而言之,主要是因為製造成本,運輸成本,以及附加的高額稅率,到了近代袁世凱時,菸草、酒開始收稅,此後消費稅的種類不斷擴大,收入大大增加,鹽稅佔比越來越小,所以對現代人來說,已經很少再注意鹽稅了,在現代社會,基本沒有販賣私鹽的營生了,而在其他國家,都是國家壟斷經營,可見在鹽業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受到了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