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袋戲
布袋戲 時間:2002-10-17 16:17 來源: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為臺灣地方戲劇的一種,由泉州傳入臺灣。其所使用之木偶除頭、手、足外軀體部分均以布做成。
-
布袋戲在臺灣
1970年,由黃俊雄製作的《雲州大俠史豔文》系列布袋戲在電視上亮相,一經播出全臺轟動,一口氣連演583集,創下當年臺灣電視節目最高收視率97%。那一年,他26歲,剛開始做布袋戲編劇。 生於1955年的黃強華是臺灣雲林布袋戲家族的第四代傳人,也是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公司在過去30多年時間裡,製作發行了逾2600小時的霹靂系列布袋戲劇集,成為布袋戲領域佼佼者,不僅將這一原本小眾的戲劇藝術推向大眾,更讓這一古老劇種走進年輕世代心中。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一、布袋戲的起源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根據考證與藝人傳說,布袋戲約產生於十七世紀。其來源說法不一,文獻上記載,可能從傀儡戲演化而來,「耍傀儡子:一人挑擔鳴鑼,前囊後籠,耍時以扁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臺閣,下垂其籃布圍,人籠皆在其中。」另有人據此認為布袋戲之原始形式,可能源自大江南北流浪的「肩擔戲」。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布袋戲不止霹靂和金光,還有其他兩家,喜歡布袋戲的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布袋戲。說起布袋戲,我想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布袋戲一哥霹靂布袋戲,其次是金光布袋戲。因為這兩家布袋戲是現存的經營狀況良好的布袋戲。許多看布袋戲的影迷,都是從這兩部入的坑。但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兩家布袋戲登上過熒幕。
-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攜天宇布袋戲赴京城義演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攜天宇布袋戲赴京城義演 作者: 來源:官方發布時間:2010-05-12 16:39:42 摘要: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先生,於2010年5月9日攜黃俊雄影視木偶劇團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
南派布袋戲的基本特色
布袋戲(即掌中木偶),由於歷史和環境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南北兩個派別,南北兩派在表演技巧、音樂鑼鼓、道白唱腔等方面有著不同的風格。一般說來,泉州地區的布袋戲屬南派,漳州地區的布袋戲屬北派。晉江掌中木偶劇團是一個比較系統全面沿襲南派木偶藝術的布袋戲藝術劇團。
-
人偶動漫霹靂布袋戲
小編今天想說說布袋戲也就是手控操作木偶拍攝的人偶動漫,嚴格意義上說布袋戲不屬於動漫了,可是播放器是放在動漫系列裡的,這樣的人偶動漫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知道這好片的人一般都是從小追到大了的。布袋戲起源福建廈漳現在被灣灣玩得很溜,臺灣省的一個布袋戲工作室,以布袋人偶為載體進行中原情節演變,充分展示了江湖冷暖,人情變故。也完美傳承布袋戲這個傳統文藝。這部霹靂戲系列人物最多,場景很多,臺詞最多,武打特效最多的一部片子。真的很佩服這些人,好多不帶重複的。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明末泉州書生梁炳麟,屢試不中,一年應試之前,與友人至九鯉湖,夜裡夢見一白法老翁於其手掌題『功名利錄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以為是佳兆,不料,那年依然名落孫山,失意之下,便借木偶解悶,由於言詞博雅,技藝精巧,歲轟動於泉州一帶,一些失意書生競相仿效,使得掌中戲成為知識分子的娛樂。
-
島內布袋戲大師出新招 要使布袋戲媲美電影特效
中新網9月3日電 島內布袋戲薪傳獎得主廖文和日前計劃涉足電視、錄像帶市場,使布袋戲媲美電影特效。他表示,一集48分鐘通常要拍7天,但他得花上15天,力求精緻並跳脫傳統模式。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廖文和的計劃現仍在籌備階段。日前公開的短短20秒的片頭畫面,有別於目前電視布景,片中大量採用3D特效。
-
「00後」少女的布袋戲世界
在各地政府和民間劇團的努力之下,這一傳統地方戲劇得以傳承,影視化的新劇集甚至在網絡上收穫了大批青少年「粉絲」。 在福州,就有一名「00後」少女胡瓏夕,從痴迷布袋戲,到學習之、鑽研之,並將它帶上國際交流平臺傳播。 從痴迷到研究性學習 胡瓏夕今年剛18歲,她自小喜歡中國古典文化,兩年前開始沉迷於布袋戲的世界。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劇組人員拍攝布袋戲劇集。霹靂布袋戲公仔。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匯集地臺北西門町,走進國際知名的動漫連鎖商店,入口處的玻璃展櫃裡便是巡展中的《東離劍遊紀》明星木偶。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
真心錯付《霹靂布袋戲》
今日繁忙之餘,翻看網絡資訊,最令編者震驚的是,各大網站平臺紛紛下架《霹靂布袋戲》相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霹靂貓叔「武漢肺炎」言論以及霹靂其他人員的臺獨言論!實實令編者驚詫與憤怒。編者喜歡霹靂布袋戲也將近十年了,此前也用這個帳號發表過很多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和視頻,這讓編者有一種真心錯付的痛心與憤怒。
-
霹靂布袋戲的套路有哪些?
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在大陸是越來越火,發展了幾十年的布袋戲也迎來了新的轉折點,大陸的粉絲一定會為布袋戲帶來更多的收益和契機。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的劇集上千集,其中的套路又層出不窮,我們來梳理一下霹靂布袋戲中有哪些常用的套路!
-
臺灣布袋戲遇上山西「老白汾」
「老白汾」 作者範麗芳 「我第一次來山西,臨行前,家鄉的兄弟們勸說我這邊的汾酒很好喝,一定要嘗一嘗。」嚴仁鴻正忙著張羅隨行的「布袋人偶」,只能探出一絲時間和來往的人聊天。 布袋戲並非臺灣土生土長,史載源於明末清初,起於福建泉州。又被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
-
國外有漫威宇宙而天朝有霹靂布袋戲,我為霹靂布袋戲點個讚!
‖「相似之處一」霹靂布袋戲與漫威宇宙一樣也是由同一個公司製作、打造的作品。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如同漫威影業一樣,它所有的資源都是為霹靂布袋戲服務的,從1984的《霹靂城》到2019年《霹靂靖玄錄》霹靂國際這個公司只打造霹靂布袋戲這麼一款作品,在無形當中霹靂布袋戲已經自成一派並且建立起了無法逾越的高牆,全世界唯霹靂國際獨有。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不斷創新求變的布袋戲
這是在臺灣雲林縣虎尾鎮拍攝的傳統的布袋戲戲偶(8月2日攝)。; ; 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將傳統的布袋戲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推出加入聲光音響和3D立體影片技術的布袋戲電視節目,並出版相關書籍等,運用新手段將傳統藝術不斷發揚光大。新華社記者宋振平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