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地處珠江出海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水產養殖水域面積超過了6萬畝,除了海鷗島現代漁業產業園外,還有一座國家級漁港——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以下簡稱「蓮花山漁港」),它們構成了大灣區「漁業王國」的核心區。
蓮花山漁港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豐富,加之交通便利,抗風能力強,然而建成後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8月19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番禺區農業農村局獲悉,番禺區政府計劃統籌各級資金超5億元,以廣州蓮花山中心漁港為基礎,推動形成集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休閒漁業、濱海旅遊等為特色,區域產業結構平衡、產業層次較高、輻射效應明顯的珠江口現代漁業經濟區。
番禺區計劃建設遊客休閒中心、商鋪、餐飲等配套設施,規劃設計經典休閒漁業旅遊線路,發展觀光旅遊、科普教育、民宿美食等休閒漁業業態,將珠江口漁港經濟區打造成為「全省休閒漁業新標杆」,擦亮番禺全域旅遊招牌。
休閒漁船效果圖
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效果圖
尷尬現狀:
廣州唯一國家級漁港作用難以發揮
蓮花山漁港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1958年,按照政府號召和統一部署,一批海上漁民移民蓮花山漁港,並在周圍形成了四條「純漁村」——衛星村、群星村、東星村、明星村。改革開放之前,物質匱乏,四條漁村村民通過捕撈,為廣州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海鮮資源,為保障「糧食」供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
近年來,由於開發和利用不當,海洋魚類種群的相對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海洋漁業資源面臨枯竭。同時入海汙染物的增加,海域汙染嚴重,漁業水環境急劇惡化。過度的捕撈和環境的汙染,嚴重影響了廣東省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船多魚少海窄」的矛盾日益突出。傳統捕撈業逐漸成為弱勢產業。
目前,上述四漁村人口約7372人,因土地資源極度匱乏,沒有任何耕地,近年來漁業資源枯竭而成為全區發展最為緩慢的村莊。
為解決蓮花山漁村漁民生活困難的問題,自2007年起,有關部門開始籌備蓮花山中心漁港項目申報,經過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正式開工,並於2019年4月8日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驗收並投入使用,成為廣州轄區唯一一個國家級中心漁港。
目前,蓮花山漁港產權清晰、界限明確,基礎設施體系完善,接岸工程60米,綜合執法辦證中心1000平方米,港區道路及場地12700平方米,漁港標誌建築物1座,臨時工程1項,配套水電、環保、通訊導航等設施。但是因為距離傳統捕撈產區較遠,海產品運輸成本高昂,當地漁民往往在珠海、東莞等地完成海上交易,只有零星少數漁船偶爾帶少量漁獲物返回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的作用難以發揮。
優勢多多:
區位優勢明顯、資源條件得天獨厚
西有蓮花山,東有海鷗島。蓮花山漁港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豐富,加之交通便利,抗風能力強,是一處漁業寶地。
蓮花山漁港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獅子洋水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中心位置,建設有兩個標準漁業碼頭,共長426米,其中400HP碼頭132.5米,200HP碼頭293.5米,背靠蓮花山旅遊區,東望海鷗島,蓮花山港周邊的珠江河網縱橫交錯,由水陸可達珠三角河網的任一港口,經虎門口可直達伶仃洋及外海,區位優勢明顯。
珠江口漁港經濟區區位圖
據了解,蓮花山漁港周邊主要有蓮花山、沙灣水道,珠江口的海岸帶長25.3公裡,沿河口灘涂資源豐富,潮流水豐裕,境內年均徑流量為1742億立方米,約佔珠江年徑流總量43%;年均進潮量約2843億立方米,佔珠江進潮總量的75%。淡水(每年5月至9月豐水期的鹽度為0~1‰)和鹹淡水(每年9月至翌年4月枯水期鹽度為2‰~15‰)資源豐富,水源條件適宜漁業產業發展。
同時,番禺水產養殖歷史悠久,全區漁業面積61174.5畝,淡水和鹹淡水資源豐富,主要以養殖鹹淡水優質魚蝦為主,名、特、優品種佔比超過52%,目前主打品種為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筍殼魚、河魨、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產品品質上乘,風味獨特,漁業產業早已成為番禺名副其實的農業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獨佔熬頭的特色農產品資源,也為蓮花山港發展生態旅遊和休閒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經過多年的漁業結構產業調整,番禺區漁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
此外,番禺區是廣州市唯一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行政區。蓮花山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風景名勝區和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是番禺新八景之一。經過多年的培育,番禺蓮花山周邊休閒旅遊區已成為獨特的觀光景區,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環島路、高標準農田、魚塘建成,星羅棋布騎行綠帶相繼投入使用,加上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大力投入,有效推動觀光生態休閒旅遊農業的發展,一到節假日,各地遊客慕名前來休閒採摘鮮果、體驗漁民生活、水鄉文化、品河鮮,安全優質、豐富多樣農產品供不應求。全年接待遊客人數達600萬人次,為休閒漁業發展提供了大量遊客引流。
發展規劃:
打造休閒漁業新標杆,擦亮全域旅遊招牌
記者從番禺區農業農村局獲悉,番禺區政府計劃統籌各級資金超5億元,以廣州蓮花山中心漁港為基礎,推動形成集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休閒漁業、濱海旅遊等為特色,區域產業結構平衡、產業層次較高、輻射效應明顯的珠江口現代漁業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上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據了解,珠江口漁港經濟區建設已納入廣州市番禺區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一心一軸五區」建設規劃範圍。「一心」指國家級現代漁業科技創新中心。「一軸」指漁耕水鄉休閒景觀軸。「五區」指: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休閒漁業示範區、國家級名優種苗繁殖育種區、國家級漁業生態健康養殖區、現代化漁業加工流通區和產業融合發展區。
在發展模式上,將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為重點,結合蓮花山地理位置優勢、周邊旅遊氛圍濃厚、交通網絡發達以及休閒漁業旅遊需求旺盛等特點,提出「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休閒漁業助力漁村振興」戰略,探索「漁村佔股、漁民參與、企業主導」的運營模式,引導漁民將落後老舊的漁船更新改造為現代化的休閒漁船,降低海洋捕撈強度,促進傳統捕撈業轉型升級,強化蓮花山中心漁港周邊四個純漁村貧困漁民的主人翁意識,利用多種聯農帶農機制,帶動漁民致富,實現漁村振興。
番禺區計劃充分發揮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蓮花山景區、蓮花水鄉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結合蓮花山周邊旅遊氛圍濃厚、交通網絡發達以及休閒漁業旅遊需求旺盛等特點,在200HP、400HP碼頭範圍及周邊地區內建設遊客休閒中心、商鋪、餐飲等配套設施,規劃設計經典休閒漁業旅遊線路,如環海鷗島宗教休閒短線遊、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橫檔島特色中線遊、港珠澳大橋桂山島愛國主題長線遊等,發展觀光旅遊、科普教育、民宿美食等休閒漁業業態,將珠江口漁港經濟區打造成為「全省休閒漁業新標杆」,擦亮番禺全域旅遊招牌。
番禺區農業農村局表示,珠江口漁港經濟區的建設是順應漁業發展新趨勢、培育發展漁村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有利於推動全區現代漁業繼續發展壯大,形成鄉村發展新動力、農民增收新機制、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番農業、劉坡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肖桂來 通訊員 番農業、黃國宏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