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名片馮驥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國務院參事,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文藝家、畫家。
馮驥才訪談時侃侃而談
核心導讀「震撼」,這是即墨古城給馮驥才的初見印象。他認為,即墨古城是新城,也是老城,即墨市尊重傳統文化,注重文化經濟融合發展,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復建古城並留給後人,這種尊重歷史、整體原址復建的古城建設模式,目前尚屬國內唯一,可作為全國成功範例。
「歷史的鴻鵠飛走後,即墨古城早已沒有蹤影,只留下一片片彩色的羽毛,遺落在這片土地上,似乎歷史在此沒有發生過一樣,即墨憑什麼來建這座古城?」
……
晨曦中的即墨古城牆外。(張龍 攝)
2015年10月31日下午,即墨古城學宮會客廳,馮驥才與即墨古城規劃建設者和市民談笑風生,暢談《文脈與傳承》。
當日,馮驥才首次到即墨古城。2014年冬以來,作為即墨古城的文化顧問,他一直在時刻關注著古城復建,不斷出謀劃策。
「看了即墨古城,我心裡的兩個問號找到答案了,這個答案超乎我的想像!」實地調研之前,馮驥才心存疑問:即墨市到底為什麼要建古城?即墨恢復重建古城用什麼方法?什麼標準?尺度?
即墨市通過復建古城,找回歷史的感覺、尊嚴和精神,這是馮驥才之前沒想到的,也恰恰是他所希望的馮驥才之前曾擔心,即墨同很多城市一樣,重建僅僅是為了旅遊,借歷史的由頭建一個更適合旅遊、不倫不類的所謂古城。
「即墨市沒有這麼做,而是用恢復重建的辦法解決歷史建築問題,就像二戰之後聖彼得堡的重建。」馮驥才說,當年,聖彼得堡嚴格按照史料記載復建,不僅恢復了俄羅斯的尊嚴,也找回了俄羅斯的城市精神。
漫步即墨古城,馮驥才情不自禁拍照存檔。(寧友鵬攝)
這些年,馮驥才的足跡遍步許多國內外的古城和古村落,讓他感到失望的也很多。馮驥才認為,即墨古城總體規劃設計起點高,嚴格參照史料記載復建,統籌考慮建成運營管理,建築質量高且精緻、有品位,古城建設者勇於鑽研與擔當的為民情懷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馮驥才說,市場經濟時代,城市發展擔負著很大的經濟責任和目標,還要關乎民生,注意社會精神的傳承,即墨市出於對文化傳承的責任和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的精神需求,恢復重建古城,找尋歷史文化的根源與自信,這些所作所為讓他心生欣慰。
近幾年,即墨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但這座城市留下的歷史遺蹟不多,缺乏歷史的直觀形態,無法觸摸。即墨人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身份,所以該市通過恢復重建古城,找回歷史的感覺、尊嚴和精神。這,是馮驥才到即墨之前沒想到的,也恰恰是他所希望的。
一座古城與一個浪漫的故事,保持對歷史的尊重和延續;建好即墨古城,將這筆歷史財富留給後人,並在某些節點適度「留白」在即墨,馮驥才盛讚一個浪漫的故事,感慨一句令他吃驚的話。
這個浪漫故事和德國老太太有關。她叫吳淑曼,今年70多歲,是德國漢堡大學的教授。幾年前,即墨市從吳淑曼手中獲贈幾十張清末民初時期即墨古城的老照片。這些照片收藏於柏林博物館,是德國傳教士當年所拍攝。
「真沒想到,即墨的古城遺存沒有了,憑一個德國老太太提供的照片,引發出一個關於古城的浪漫故事。」馮驥才認為,憑老照片等史料恢復重建古城的想法非常好。「我看到即墨古城的老牌坊、城門樓等建築,嚴格按照史料記載的建築形態恢復,在建築細節把握上非常負責,保持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延續。」
令馮驥才吃驚的那句話是:建好即墨古城,將這筆歷史文化財富留給後人。此話,出自即墨市這項宏偉工程的決策者們。「我很欽佩即墨市有此胸懷,他們重視古城復建,就是要恢復歷史尊嚴,尋找文化身份,傳承一種精神。」
復建中的即墨古城風景如畫。(張濟平攝)
馮驥才說,幸好即墨古城還沒建成,他接著談了自己的見解。
「一座古城是有生命的,需要長期積累,期間可能經歷戰爭或大規模建設,是線性的、複雜的發展過程。恢復重建即墨古城,可以為後人在某些節點適度留白,留下追尋的空間,也許他們未來比我們更有智慧,一代代不斷去豐富,完成一個城市生命的過程。」聽到即墨古城在縣衙中軸線兩側已適度留白,馮驥才翹起大拇指。
一邊恢復重建,一邊思考古城價值和文化訴求,為全國古城、古建、社區或群體復建提供有價值的範本「即墨古城是全國首個尊重歷史、整體原址復建的古城,復建模式將成為範例。」馮驥才如此評價。
他一再囑咐,即墨市要堅持一邊恢復重建,一邊思考古城價值和文化訴求,積累工作經驗,將來為全國古城、古建、社區或群體復建,提供有價值的範本。
馮驥才解釋,復建古城,不能僅僅為了旅遊價值,而犧牲別的價值。文化有多種價值,歷史文化因為與經濟結合,將旅遊提前了,實際上歷史文化是不能排隊的,首先它是一個城市的立體見證,另外它有研究價值,還有欣賞價值、旅遊價值。
「即墨古城的體量這麼大,做得這麼精緻,是我沒想到的。」馮驥才認為,恢復重建古城,不一定完全用歷史上的材料,可以在確保原有形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材料。他呼籲更多的專家積極參與即墨古城復建。譬如,建築方面,應該研究膠東半島的建築形態、製作工藝等特點,用哪些古代元素,放哪些現代因素,需要專家用心研究。文化界人士可以幫助即墨總結各方面有形的、無形的文化特色。
建一個老城博物館「留住鄉愁」, 講述關於即墨古城的故事,將老百姓對這方土地的情懷與古城緊緊相連「即墨應該建一個老城博物館,陳列這方土地上出土的文物,原住民最有紀念意義的生活用品,以及具有地方特點的各類物件,向人們講述即墨古城復原的故事,以及發生在古城的故事」,馮驥才支招道。
老百姓看得見山、看得見水,所謂鄉愁,就是對這片土地的情懷。獲知即墨古城原住民很支持古城建設,紛紛捐贈珍藏的一些老物件和對古城研究有價值的成果,古城還為捐贈者印製收藏章,他對此連聲說好。「還應該進一步號召動員原住民,捐出家譜、瓷器、文書等代表這片土地特徵的東西,將捐贈人姓名一併放進博物館,代代相傳,一百年,甚至五百年,將他們的感情和靈魂與古城緊緊相連。」
馮驥才認為,原先在老城區生活的一萬多名居民,每個人的記憶都值得保護,這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對原住民進行口述歷史記憶採訪,留存影像證據,把離我們漸漸遠去的歷史召喚一下,回過頭來正面看一眼,多獲得一些資源,這非常重要。」
他強調,即墨的歷史遺蹟較少,每一個歷史年代遺落的「羽毛」都要搜集下來,像考古發現的康熙年間的文廟碑、乾隆年間的詩文碑等文物,可以用玻璃封起來,安裝上燈照亮,讓來即墨古城的人近距離觸摸歷史。
即墨古城,既是古城,又是新城,與安置房毗鄰,猶如原住民的城市客廳;現代與歷史深度融合,是一個成功的獨特範例在馮驥才眼中,即墨古城,既是古城,又是新城,有歷史元素,也有時代特徵,是一座有「生活溫度」的古城,因與安置房毗鄰,猶如原住民的城市客廳。現代與歷史的深度融合,很多地方總是做不好,而即墨古城將是一個成功的獨特範例。
馮驥才說,他不希望復建後的即墨古城,是一個仿古建築拼接起來的古城、供人旅遊的粗劣化老城,而應該是當地老百姓喜歡去,外地人也喜歡去,有了人氣後,慢慢會形成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特有的文化氛圍。他相信,當大批遊客來到即墨說「古城真好」,即墨的原住民心裡肯定也很自豪;原住民的親朋好友來到即墨,他們也一定會帶著到古城裡走走、看看!
即墨之行,給馮驥才留下深刻印象。來之前,他專門查看了地圖,發現這裡發展優勢得天獨厚,交通便捷,山環水抱,與日韓隔海相望,當年先人選擇在此耕種牧漁,非常明智。
到即墨後,馮驥才發現,這座城市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乾淨整潔,文明程度較高,大街上看不到一個隨手丟掉的菸頭。「我對即墨人的印象『蠻好』,這裡的風土人情非常吸引我,作為一個北方人、文化人,我為即墨老百姓感到高興!」
採訪結束,馮驥才說,他期待著,在今後的某個時候再來即墨古城……
(寧友鵬)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