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正處於發現時代

2020-09-23 中國西藏網

人們常說,藏北正處於發現時代,事實的確如此。2001年,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涉及地礦、動植物、考古、巖畫、藏醫藥等多個領域,共有十多位內地和西藏本地的藏漢族專家參加。

我們這支科考團6月26日從拉薩揮旗開拔到7月20日完成科考任務,取得了一系列科考成果。除發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娘日貢東大溶洞、山柳灌木叢以外,還在納木錯的扎西島首次發現青藏高原特有珍禽胡兀鷲,以及在申扎縣雄梅鄉發現高山蛙和在申扎縣發現錯鄂湖漁鷗等。

這是在納木錯湖扎西多半島科考時發現的胡兀鷲(唐召明2001年攝)

被稱為青藏高原衛生「清道夫」的胡兀鷲以動物屍骨為食。胡兀鷲在西藏只有千隻左右,屬國家瀕危物種,過去只有在西藏西南部時有發現,而在藏北還是第一次發現。

科考人員在科考中發現,在扎西多半島西北角突兀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很大的胡兀鷲雜草屋,只見雌鳥飛出飛進,在給4個月大小的雛鳥餵食。這種頭頂和後頸為白色、頭頂周圍有一圈黑羽,長有鬍鬚、腹部為褐色的胡兀鷲,體長1米多。

西藏大學化生地系藏族副教授次仁介紹說,由於胡兀鷲孵化期長達半年,每窩只產一至兩枚,加上雛鳥出殼時又在「三九」隆冬,所以繁殖率很低。這次胡兀鷲在藏北高原的發現,將會對胡兀鷲生活習性和繁殖規律的研究帶來深遠影響。

這是在申扎縣雄梅鄉科考時發現的高山蛙(唐召明2001年攝)

兩日後,我們在海拔4700多米的申扎縣雄梅鄉還發現了一種專吃草原「三害」之首毛蟲的高山蛙。

這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首次發現高山蛙。這種高山蛙生活在面積約60平方公裡的那通溼地上,平均分布密度為每平方米1.5隻。其平均體長34.4毫米左右,平均重量6.6克。因高山蛙是高原草場害蟲的天敵,因而受到牧民群眾的喜愛。

這種高山蛙的發現,填補了我國高海拔地區沒有發現蛙類生存的空白。

這是在依布茶卡鹽湖科考時拍攝的鹽類礦物結晶體(唐召明2001年攝)

正處於科考發現時代的藏北無人區,有探索就會有收穫。加上1998年我們先遣隊的那次科考,我們還發現了金、銅、銻、鐵、石膏、化石等,一共12種礦產的17處礦點。

藏北無人區的有色金屬礦產,尤以黃金礦最為有名。在尼瑪縣文部鄉南村邊上的一條大溝中,就發現了一座砂金礦。

科考人員在這個砂金礦的溝內用水勺淘金,每次約重一公斤,在10次淘洗過程中,就見到了好幾粒呈深黃色的片狀砂金。

在嘎措鄉與北措折鄉之間的山坡上,科考人員還發現了好幾處瑪瑙礦點。

在申扎縣雄梅鄉十村扎果那東山谷的河川岸邊,我們還發現了牧民修房時在地下挖出的一隻馬鹿角,而阿里地區曾發現當地有鹿存在的巖畫。科考人員認為,這次鹿角的發現和巖畫中的鹿,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數千年前藏北無人區有鹿存在的事實,同時也印證了當地氣候的變化,而現在無人區早已沒有鹿了。

在北措折鄉境內的底瑪鹽湖,科考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精鹽。精鹽由湖裡滷水結晶而來。

它作為平時的食鹽,具有很好的開胃作用。

精鹽,被當地牧民稱為黑鹽。它還是藏藥中重要的鹽類藥材,能治療寒病、胃功能下降、消化不良等疾病。

這是科考人員在考察納木錯扎西多半島溶洞巖畫(唐召明2001年攝)

此外,科考人員還在尼瑪縣、申扎縣、班戈縣考察過程中發現大量內容豐富的巖畫。

科考人員認為,這些巖畫與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以及藝術史等有著重要的關係。曾有人認為,西藏沒有巖畫。其實,西藏也是巖畫藝術的發祥地。

如果說早期地球表面是茫茫滄海的話,那麼海水初次讓給人類的活動舞臺,當然應當是地球之巔的世界屋脊。從這點上似乎可以這樣認為,藏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搖籃、藝術家的誕生地。

西藏近年來考古的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因為藏北高原是青藏高原唯一發現舊石器晚期石器工具的地區,其考古年代在距今28000年前。藏北高原發現的地表新石器工具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工具遺存。2002年,我們科考團在藏北北部的次瑪絨藏布河谷和肖茶卡臺地邊緣,以及巴毛瓊宗科考時,所發現的用黑色火山巖石片打制的刮削器和切割器,就是很好的例證。

由石棺墓葬、巨石遺址及古代巖畫等共同構成的遠古文化遺址群,更加證實了藏北地區的早期文化不僅相對密集,也相當繁榮。也就是說,藏北至少是青藏高原早期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繁榮的地區。

這次考察還確定了不同類型礦點和鑑定群眾報礦樣品19處。這些礦點包括油頁巖、石膏、瑪瑙及玉、鐵、銻、硫、瀝青、煤等。其中在北緯33º43』,東經87 º12』,海拔5100多米的堂日卡巴地區發現斷續延伸的長約2公裡、寬100多米的油頁帶,地表所採樣品可燃燒,有良好的成礦前景;瑪爾蓋茶卡西面的淡綠色軟玉,色澤良好,礦體總長100米(據地表風化礦石估計),可作為工藝品材料開發;首次發現雅木尕嘛木尕超基性巖。這個長2公裡多、寬500至600米的超基性巖體表明,沿西藏高原北緯33 º04』一帶,可能存在蛇綠巖套(一種混雜巖),這為找尋鉻鐵礦和鉑族元素提供了找礦線索……

這是科考人員在申扎縣考察一眼地熱噴泉(唐召明2001年攝)

處於發現時代的藏北高原,還有各種各樣的豐富礦產,正等待人們去探索、去發現。正如牧民在歌中唱道的那樣:「地上鹽礦與硼砂,地下地熱石油煤;如此豐富礦資源,世間少有堪媲美」。(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相關焦點

  • 【藏北故事】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早在距今8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藏北高原曾是一片波濤翻滾的汪洋大海。  大約在距今8億年,地球上在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後,使邊緣海盆隆起為陸地。在距今約6億年至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藏北高原又沉陷為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  藏北高原地質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神奇的藏北巖畫
    1903年,著名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亞洲腹地旅行記》一書中提到,他在西藏北部某個海拔約4500米的山谷中,發現「一塊山石上雕刻著幾個拿弓的獵人追趕著羚羊的畫面」。2001年7月初,我作為「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副團長和記者的雙重身份,前往藏北無人區科學考察。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藏藥「寶庫」
    在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溶洞裡,科考人員格桑頓珠驚喜地發現了大量可入藏藥、用於治療胃病等病症的海水石。格桑頓珠是西藏藏醫學院(現改為西藏藏醫藥大學)教師,一位在藏醫學頗有建樹的專家。此次科考,他在藏北無人區共發現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的藏藥材,並進行深入研究。
  • 傾聽牧業文明的心弦——探秘藏北草原的格薩爾說唱藝術
    原標題:傾聽牧業文明的心弦 圖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次仁佔堆正沉醉于格薩爾說唱中。 依然在延續的「神授」,謎一樣的「十三歲」 在自治區群藝館的一間屋子裡,來自那曲的民間格薩爾說唱藝人次仁佔堆穿著金色的鎧甲,頭頂的王冠上,插著一根老鷹羽毛,身後紅、黃、藍、白、綠的五色彩旗正隨著他那抑揚頓挫的語調、如痴如狂的說唱,微微顫動著。此時的次仁佔堆,仿佛穿越時空,正騎著戰馬疾馳在遼闊的草原上。
  • 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早在距今8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藏北高原曾是一片波濤翻滾的汪洋大海。大約在距今8億年,地球上在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後,使邊緣海盆隆起為陸地。在距今約6億年至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藏北高原又沉陷為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藏北高原地質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距今2億年到8000萬年是青藏高原地殼運動較為頻繁和強烈的時代。
  • 藏北阿里,一座供奉精神殿堂的地理坐標
    《白雲剪裁的衣服》,,是畢淑敏在藏北阿里的心路歷程,這部散文集裡,濃縮著生命悲喜的真切體驗,洋溢著年輕軍人青春的朝氣。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塊凍土地,充滿著神秘和莊嚴。開篇散文《為了雪山的莊嚴和父母的期望》裡,畢淑敏,描述了少女時代寫作的夢想,其中有一首小詩印成鉛字的花絮,還有從軍經歷裡不可磨滅的雪域情節。學校圖書館偷書細節描寫,令人捧腹,為了一次能夠多讀書,她想出了偷書夾在腹部的妙招,那種怕被發現的驚險,那種還書時的戰戰兢兢,都寫得饒有韻味,讓人看出一個痴迷文字的少女的斑斕心智。
  • 【藏北故事】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人們通常所說的藏北高原,主要在西藏那曲市境內。在藏語裡,藏北高原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它被崑崙山—可可西裡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所環繞,為青藏高原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面積約為70萬平方公裡,其中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約有50萬平方公裡。
  • 藏北的秋:蒼涼與壯美的交響
    深秋時節的藏北,最低氣溫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呈現出蒼涼和壯美交織的獨特景觀。 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西藏那曲市申扎縣格仁錯湖旁的遊客(10月12日攝)。 深秋時節的藏北,最低氣溫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呈現出蒼涼和壯美交織的獨特景觀。 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西藏那曲市申扎縣格仁錯湖一角(10月12日攝)。
  • [日本期刊觀察] 重新發現大正時代
    蘇枕書  大正時代再發現  短暫的大正時代始於1912年,方從風雲激蕩的幕末維新中一路走來,十四年過後,又將進入戰爭、戰敗、復興、衰頹的昭和年代。曇花一現的大正時代在人們的印象中,有女性解放,戀愛自由,城市生活豐富這些概念,似乎預示著現代社會的到來,讓人想起竹久夢二的畫,谷崎潤一郎的《細雪》,三島由紀夫的《春之雪》:奢侈,放浪—還有「大正浪漫」。平凡社雙月刊《心》五月號的主題正是《大正時代再發現》,記錄了安野光雅、森真弓、半藤一利三人的座談會。  安野是日本畫家、詩人,生於大正末年,距昭和元年僅七日。
  • 【藏北故事】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20世紀末,我跟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幾次在藏北無人區採訪。 西藏自治區北部,藏語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以國家行為進入藏北高原科學考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該地區所進行的探索與測繪。
  •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今日公映 挑戰世界之巔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今日公映 挑戰世界之巔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終極海報1905電影網訊 由95後新銳導演饒子君執導,備受影迷期待的紀實探險電影《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今日正式全國公映。
  • 藏南•藏北
    《藏南•藏北》正值藏南賞花季節匆匆趕往遙遠藏北假如不是遙遠也不會讓兒女情長打溼了眼眶必定,那是人間天堂荒涼、滄桑為何辜負了嚮往原諒我今天,不是來旅行觀光不,今天應該懷揣一顆旅行的心別對妻子此刻發來視頻滋生怨恨哪怕四目相對時老淚縱橫藏南、藏北等到藏南桃花凋謝我在藏北陪你看雪
  • 【藏北故事】科考古象雄王國遺址
    這樣神秘的地方,自然是我所參與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少不了的內容。  2001年盛夏,清晨微雨中,我們從尼瑪縣城驅車出發,沒走多遠便開始翻山。  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行駛了約100公裡,翻過高高的山口,映入眼帘的是雪山、草地、湖泊、農田和村莊,景色非凡。
  • 藏北高原「精靈」歡
    藏北高原上的野犛牛(1月15日攝)。近年來,由於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藏北高原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藏北高原上的藏野驢(1月15日攝)。近年來,由於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藏北高原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一隻紅隼在藏北高原上飛翔(1月16日攝)。近年來,由於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藏北高原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
  • 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的面貌。盛夏,藏北高原花紅草綠、白雲飄蕩、雄鷹飛翔、牛羊成群,尤其是那藏語裡叫做「錯」的一個個湖泊,其湖水蕩漾,魚群暢遊,天水一色,令人難忘,令人暢想!難怪人們常說,這裡的湖泊總是「一錯再錯」。據了解,藏北高原湖泊面積達21400多平方公裡,約佔西藏湖泊總面積的88%,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驅車行進在藏北,滿眼都是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湖泊。
  • 班禪首赴那曲「東三縣」禮佛、參訪 體驗藏北牧民生活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中新社那曲8月24日電題:班禪首赴那曲「東三縣」禮佛、參訪 體驗藏北牧民生活中新社記者楊程晨何蓬磊十一世班禪繼續在藏開展佛事及社會活動。日前,他首次來到那曲市東北方向的比如縣、索縣和巴青縣。
  • 懷念我心中的藏北
    對於我這喜愛攝影的人來說,西藏是我為之深深眷戀的地方,尤其眷戀藏北和阿里。在我心裡,藏北遼闊、荒涼、剛毅、雄健,是那麼的具有高原個性,使得我永遠都要去敬畏和仰慕它們。在我多年的藏北旅行中,它讓我感動,讓我流淚,讓我魂牽心系,終難忘懷。這種感覺尤其是在我在西藏生活了多年後回到內地,更是與日俱增,方才體會到西藏是我深深為之眷戀的地方。
  • 藏北高原——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的先兆區和敏感區
    高寒生態系統氣候效應具有長期研究價值  我國特有的藏北高寒草地是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的先兆區和敏感區。藏北高寒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西藏的北部,佔西藏總土地面積的32.82%,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裡,是青藏高原的主體之一。  藏北高原地處我國氣候系統的上遊,高原的動力、熱力作用對我國氣候有著重要影響。
  • 【藏北故事】跑過300多趟藏北高原
    「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這首《天路》之歌,包含著藏族人民幸福與喜悅之情,歌聲伴隨著穿越藏北高原的火車汽笛,傳遍祖國四方。  2016年2月3日15時30分,北京鐵路局北京客運段京藏車隊所值乘的Z21/22次列車緩緩離開拉薩駛向北京。
  • 藏北最美麗的季節,綠色毛毯般的草原,瞬間就變成一座草原帳篷城
    蕪塘是那曲地區首府所在地,獨特的藏北風光以及民俗風情強烈地吸引著許多旅遊者,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已經成為這裡最隆重的民族節日。青藏、黑昌、黑阿公路在此相匯,使這裡成為藏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1269年忽必烈派官員在這一帶設置驛站,其中在前藏設置七所驛站,驛道穿越現如今那曲以及當雄一帶,並且派了蒙古軍駐守在藏北。從此以後歷朝歷代,那曲就一直處於最重要的戰略位置。與世界眾多遊牧民族一樣,藏民族世代與馬為伴,民間傳說,馬是天空上的鳥神和大地上靈活的猴子相結合而產生的,所以策馬蹦騰的時候,如同是風馳電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