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跑過300多趟藏北高原

2020-12-17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這首《天路》之歌,包含著藏族人民幸福與喜悅之情,歌聲伴隨著穿越藏北高原的火車汽笛,傳遍祖國四方。

  2016年2月3日15時30分,北京鐵路局北京客運段京藏車隊所值乘的Z21/22次列車緩緩離開拉薩駛向北京。這是京藏列車開通運營9年半時間,終點到北京的最後一趟列車。作為一名長期報導這趟列車的「痴情記者」,我先乘西藏民航客機從北京飛往拉薩,然後從拉薩登上了這最後一趟的京藏列車。

  與許多乘務員一樣,我對青藏鐵路京藏列車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些年,我對京藏列車進行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圖文報導,京藏列車先後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和中共中央組織部「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此外,我還與原任北京客運段黨委宣傳負責人、現任北京客運段工會主席王博軒聯合各自工作單位做公益,通過單位和社會捐助,先後在西藏那曲地區那曲縣(現改為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中心小學和尼瑪縣城建立了兩個「愛心書屋」,通過京藏列車共義務運送藏漢文少兒課外讀物約2萬冊和大量的文具書包。

  這是京藏車隊二組乘務員在拉薩站發車前,與自己朝夕相伴的列車拍照留念(唐召明2016年2月3日攝)

  在拉薩火車站站臺上,我與乘務員們眼噙淚水,與無數次行駛在藏北高原的列車拍照留念。為優化進藏列車運行線路,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從2016年2月1日至5日,京藏列車的5個車體由北京鐵路局移交瀋陽鐵路局,整趟列車線路以後延伸至瀋陽,北京改為經停站。2017年,這趟列車又移交給了青藏鐵路公司負責運行。

  北京鐵路局北京客運段京藏車隊原值乘的Z21/22次列車,從2006年7月1日開通,到2016年2月1日,已安全運行3196萬公裡,運送旅客990多萬人次。

  9年半時間,北京鐵路客運段京藏車隊15個班組、500多名乘務人員以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工作熱情值守在「天路」上,熱情為廣大旅客服務,未發生一起涉及安全和服務的旅客投訴事件,架起了藏漢民族團結的橋梁。

  「10年前我們懵懂地來到這裡,10年後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藏北高原。」京藏列車二組列車長劉寶柱站在這最後一趟列車的最尾端,一邊用手中的手機錄製列車駛離那麴車站的小視頻,一邊抹去滾燙的淚水。

  在京藏列車開通運營的9年半時間裡,這趟列車的列車長劉寶柱和廚師長孫冠軍,以及武子建、申威、張紹陽、周政、王國亮等乘務員與京藏車隊近一半的乘務員一樣,已在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線上跟車跑過300多趟藏北高原。

  他們在為旅客服務的同時,也在向自身的生命極限挑戰。這趟車的列車長劉寶柱兜裡總是備著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他說,「往返8000公裡,尤其在唐古拉區段我得對旅客負責,對班組職工負責。」29歲的廚師長孫冠軍,有一次發著39度的高燒,吸著氧氣,堅守在灶旁。他說:「輕傷不下火線。」

  這是夫妻同在京藏列車上工作、被人們親切稱為「高飛的比翼鳥」的京藏車隊十一組列車長王寶山為身體不適的旅客送上氧氣面罩(唐召明2010年8月22日攝)

  這趟列車二組餐車長李超和十一組列車長王寶山。夫妻倆從京藏列車開通運營時相識相愛,直到結婚生子,夫妻倆在京藏列車上「比翼齊飛」,見證了「天路」列車所有的風雨歷程。李超不無遺憾地說:「跑車10年,全家人沒有過一個團圓節。原想跑完這最後一趟車,和丈夫帶6歲多的女兒外出旅遊,但丈夫又新接手了為瀋陽局作跑車運營指導的工作,計劃只好又一次落空。」

  這是京藏車隊三組餐車主任、優秀共產黨員馮順義在唐古拉山區段為旅客供應午餐(唐召明2010年7月4日攝)

  這趟列車的廚師長孫冠軍告訴記者,京藏列車自開通運營以來,除了像西紅柿炒雞蛋因藏北高原沸點低而無法炒成片外,其他三四十種可口飯菜都能在列車運行中的高海拔地段完成。

  第二天拂曉,列車呼嘯著通過燈火輝煌的唐古拉車站,我有些按捺不住地激動。因為此車站既是青藏鐵路的最高點,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青藏公路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鐵路則走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火車站和海拔5072米的最高鐵路點。

  這是自青藏鐵路開通以來,我第50多次往返乘坐京藏列車通過唐古拉山了。對於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我就像回到家一樣。看到與青藏鐵路相向而行的青藏公路不時有汽車來往穿梭,我不由得想起30年前第一次踏進西藏時的艱辛之旅。

  青藏公路從格爾木南端崑崙山到西藏拉薩,約有1200公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特別是藏北高原沿途食宿的兵站帳篷和簡易房設在「遠看是川,近看是山」的山巒之中。斯文赫定在《亞洲腹地旅行記》中斷言:「無論放牧人或畜群,在這裡都生存不了」。

  那時,高寒缺氧、人煙稀少的公路沿線兵站條件實在是太差了,晚一點趕到的客人,常常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甚至還住不上房子,只能在汽車裡坐著熬過一夜。

  這是被稱為「快樂大叔」的共產黨員、硬座車廂乘務員鄭志剛在北京開往拉薩的京藏列車上,與藏族學生一起歡歌(唐召明2010年7月4日攝)

  當時,藏北高原500多公裡的凍土層十分令人頭疼!儘管後來鋪了瀝青油路,但公路下的地表冰層隨冬夏季天氣溫度而忽硬忽軟,時間一長,使得公路變成坑坑窪窪的「返漿」路。坐在汽車裡,人常常被顛簸得骨頭像散了架一樣難受。

  如今,青藏高原的交通工具由犛牛、公路發展到了鐵路。久居高原的當地人乘火車,40多個小時就可抵達首都北京;而對不太熟悉西藏的遊客來說,沿途雪域風光神奇壯美,密封增氧車廂寬敞舒適,在青藏高原旅行成為一種享受。(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相關焦點

  • 【藏北故事】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早在距今8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藏北高原曾是一片波濤翻滾的汪洋大海。  大約在距今8億年,地球上在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後,使邊緣海盆隆起為陸地。在距今約6億年至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藏北高原又沉陷為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  藏北高原地質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藏北故事】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人們通常所說的藏北高原,主要在西藏那曲市境內。在藏語裡,藏北高原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它被崑崙山—可可西裡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所環繞,為青藏高原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面積約為70萬平方公裡,其中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約有50萬平方公裡。
  • 【藏北故事】深愛藏北高原這片熱土_原創_中國西藏網
    「上了藏北高原經常感到肩上像扛著一袋面一樣沉重,很容易忘事,經常出現耳鳴、耳脹。」乘務員賀磊告訴我。  雖然常年在高原上跑,但列車員們仍會或多或少有高原反應。有時掃地就會覺得胸悶氣喘,有時不知不覺鼻血就流了下來。  即使自己不舒服,但每當面對旅客,他們把這一切全拋在腦後,為旅客送去溫暖,獻上真情。  2006年初,青藏鐵路即將開通。
  • 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人們通常所說的藏北高原,主要在西藏那曲市境內。在藏語裡,藏北高原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它被崑崙山—可可西裡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所環繞,為青藏高原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面積約為70萬平方公裡,其中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約有50萬平方公裡。
  • 藏北高原「精靈」歡
    藏北高原上的野犛牛(1月15日攝)。近年來,由於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藏北高原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藏北高原上的藏野驢(1月15日攝)。近年來,由於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藏北高原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一隻紅隼在藏北高原上飛翔(1月16日攝)。近年來,由於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藏北高原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
  • 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早在距今8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藏北高原曾是一片波濤翻滾的汪洋大海。大約在距今8億年,地球上在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後,使邊緣海盆隆起為陸地。在距今約6億年至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藏北高原又沉陷為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藏北高原地質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距今2億年到8000萬年是青藏高原地殼運動較為頻繁和強烈的時代。
  • 那就是青藏高原的「羌塘」——藏北高原
    青藏高原美麗而神秘,它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藏北草原是指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崑崙山以及可可西裡山等眾多山脈環繞的高原。它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又稱為「羌塘」,意為北方廣闊的平原。
  • 【藏北故事】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20世紀末,我跟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幾次在藏北無人區採訪。 西藏自治區北部,藏語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以國家行為進入藏北高原科學考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該地區所進行的探索與測繪。
  • 藏北高原——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的先兆區和敏感區
    高寒生態系統氣候效應具有長期研究價值  我國特有的藏北高寒草地是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的先兆區和敏感區。藏北高寒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西藏的北部,佔西藏總土地面積的32.82%,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裡,是青藏高原的主體之一。  藏北高原地處我國氣候系統的上遊,高原的動力、熱力作用對我國氣候有著重要影響。
  • 【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十六)
    【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一)【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 ( 二 )【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三)【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四)【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五)【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六)【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七)【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八)【遊記】藏北高原,一措再措,阿里中線騎行圖文遊記(九)【遊記】藏北高原
  • 【藏北故事】荒原迎來「候鳥」型新客人
    每當冬去春來,印度洋的暖溼氣流緩緩北移,便有數不清的候鳥從南方返回藏北高原。  從20世紀80年代起,踏著春的腳步,一批批「候鳥」型的新客人也開始向藏北高原雲集。他們來自西藏自治區各地和內地各省市,既有個體商販,也有各類手藝人和建築工人。
  • 旅攝探秘:西藏藏北高原,文部湖水怪是否真的存在?
    但很多人不知道藏北高原也是一個景色絕佳的聖地,藏北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湖,星羅棋布的點綴在羌塘高原,總面積達3萬平方公裡,其中著名的納木錯,面積約1993平方公裡,這些湖泊周圍地勢比較低,氣溫很高,同時廣闊而且風景優美,遠遠望去是滿眼綠意的草場,這裡與當地藏族同胞的經濟生活非常密切。我們今天探索的就是這個地方其中一個湖泊,名為:文部湖。
  • 【藏北故事】我們坐著火車過唐古拉的夢想實現了
    這是北京開往拉薩的T27次京藏列車通過藏北高原錯那湖時,旅客紛紛用手機拍攝美景(唐召明2012年8月12日攝)2006年10月2日13時15分左右,我乘坐剛開通3個月的北京至拉薩T27次列車風馳電掣般地通過了唐古拉火車站,前往下一站的藏北首府那曲鎮採訪。
  • 人物誌:尼瑪頓珠與藏北高原牧民的「脫貧記」
    (新中國70年)人物誌:尼瑪頓珠與藏北高原牧民的「脫貧記」  中新社西藏阿里9月10日電 題:尼瑪頓珠與藏北高原牧民的「脫貧記」  作者 江飛波  2018年年底,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搶古村村委會院內碼放了28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現金,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在現場宣讀:2018年
  • 【藏北故事】科考古象雄王國遺址
    古象雄王國,曾在青藏高原顯赫一時。如今與著名的達果雪山、「聖湖」當惹雍錯一同並世的古象雄王國遺址,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境內仍然有無數斷壁殘垣。  這樣神秘的地方,自然是我所參與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少不了的內容。  2001年盛夏,清晨微雨中,我們從尼瑪縣城驅車出發,沒走多遠便開始翻山。
  • 藏北高原,頭雁高飛群雁隨
    原標題:藏北高原,頭雁高飛群雁隨藏北取經,借梯登高。深秋,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曲果仁毛村黨支部舉辦經驗交流會。周邊村莊黨員幹部相繼趕來,向「明星黨支部」學習取經。在黨組織帶領下,村裡制訂了新的發展規劃:修橋修路、改造房屋和牲口棚,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修建溫室、組織種植養殖技術骨幹培訓,打破農牧民「靠天吃飯、單一養殖」的固化思維;建設羌塘度假村、藏北農家樂,推廣帳篷文化……一系列「組合拳」精準出擊,上百名農牧民走上致富「快車道」,該村不僅在今年成功摘帽,基層黨組織還成為聞名周邊的「明星黨支部」。
  • 藏北,正處於發現時代
    人們常說,藏北正處於發現時代,事實的確如此。2001年,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涉及地礦、動植物、考古、巖畫、藏醫藥等多個領域,共有十多位內地和西藏本地的藏漢族專家參加。胡兀鷲在西藏只有千隻左右,屬國家瀕危物種,過去只有在西藏西南部時有發現,而在藏北還是第一次發現。科考人員在科考中發現,在扎西多半島西北角突兀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很大的胡兀鷲雜草屋,只見雌鳥飛出飛進,在給4個月大小的雛鳥餵食。這種頭頂和後頸為白色、頭頂周圍有一圈黑羽,長有鬍鬚、腹部為褐色的胡兀鷲,體長1米多。
  • 我的旅行日記:藏北草原邂逅一群孤獨的高原「舞者」
    阿里日記之高原生靈阿里高原地域遼闊,人口稀少,野生動物眾多,野犛牛、藏羚羊、野驢、巖羊等大型食草動物數量眾多,食肉動物野熊、狼、豹子也是常見的。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了一個巨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與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有過之而無不及。
  • 懷念我心中的藏北
    對於我這喜愛攝影的人來說,西藏是我為之深深眷戀的地方,尤其眷戀藏北和阿里。在我心裡,藏北遼闊、荒涼、剛毅、雄健,是那麼的具有高原個性,使得我永遠都要去敬畏和仰慕它們。在我多年的藏北旅行中,它讓我感動,讓我流淚,讓我魂牽心系,終難忘懷。這種感覺尤其是在我在西藏生活了多年後回到內地,更是與日俱增,方才體會到西藏是我深深為之眷戀的地方。
  • 西藏特別的「炫富」方式,用牛糞做羊圈,是藏北高原特有的景觀!
    西藏藏北地區牛糞就是寶貝,誰家牛糞多,誰家就是土豪。一開始,我聽不懂,在我們眼裡,牛糞是一種應該避免的東西,多看幾眼就會不舒服,更何況那些藏族同胞還是用手撿的,後來才知道牛糞在藏區的作用很大。首先,藏北以草原牧區為主,藏族同胞以牛羊為生,所以草原不僅是牛羊吃草的地方,也是它們拉屎的地方,有很多牛糞,再加上高原氣候的影響,剛拉的牛糞很快就變成了草餅,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