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搬出大石山 向幸福出發——廣西提前一年完成71萬貧困人口搬遷安置任務紀實
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標準要求高,易地扶貧搬遷被視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於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大省區,「十三五」搬遷任務為71萬人,難度可想而知。
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下。2017年以來,我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精神,各級黨委政府、廣大扶貧幹部和群眾艱苦奮鬥,齊心協力,舉全區之力,創新性開展工作,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將群眾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遷出,以「一戶一策」加大後續扶持,確保群眾「可發展」,有力夯實脫貧根基。
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全部建設完成,精準核實搬遷對象16萬多戶71萬人。其中,50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貧困戶15萬多戶,分散安置9002戶,搬遷入住率100%。全區「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和入住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一包到底,助推搬遷貧困戶「挪窮窩」
九分石坡一分地,坡多地少人稀。位於中越邊境的百色市那坡縣,是廣西極度貧困縣,一些村屯甚至散落在深山老林間,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貧困生活。
如今,這裡建起上千座新樓房,一批批群眾搬進新家,第一次用上液化氣灶,並在家門口組建表演隊接待遊客……搬出大山後的生活翻天覆地。
為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我區整合力量,組建了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履行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綜合管理職能;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扶貧搬遷專責小組成員單位由30個增加到41個,實行部門聯動、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大家「共下一盤棋,同做一桌菜」,形成易地扶貧搬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我區創造性地實行「八包」責任制,做到包建設進度、工程質量、資金監管、搬遷入住、後續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穩定脫貧、考核驗收。
南丹縣包點領導採取「人盯安置點、人盯施工隊、人盯工程進度」,集中開展徵地拆遷、基礎建設、主體工程、配套設施、物資儲備五大攻堅戰。「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僅用150天就完成了509棟2482套住房主體工程封頂。項目建設工期之短、搬遷人數之多、工程任務之重,堪稱廣西少有。
一包到底,「包」出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的換擋提速,廣西「八包」責任製成為全國先進工作典型,並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
集約安置,確保搬遷貧困戶「融得入」
敲開德保縣安置小區搬遷戶韋孟積家門,她那笑盈盈的臉,連同24平方米緊湊明亮的家,以及陽臺上串串鮮亮的香腸臘肉一起映入眼帘。
自打嫁到德保縣足榮鎮那亮村魯屯起,韋孟積就成了無房戶。為了能有個自己的家,她一直努力打拼。無奈獨子和丈夫因病先後撒手人寰,剩下一窮二白、幾近絕望的她。2016年,她被列為搬遷對象,一年多後搬進了縣城安置小區新房。
在各方幫扶關懷下,年近六旬的韋孟積振作起來,從廣州拿到飾品加工訂單,組織搬遷貧困戶一起加工,帶領大家致富。
像韋孟積這樣依託易地扶貧搬遷跳出「窮窩」、踏上「康莊道」的貧困戶,在我區成千上萬。
搬家容易搬「心」難。要實現「穩得住、能致富」,就要進一步加大後續扶持力度,完善教育、醫療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我區強化「一戶一策」「一戶一幫」「一戶一檔」後續扶持措施,各地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尊重搬遷群眾意願,及時調整思路,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兩種方式,根據近園區、近城鎮、近公園、近景區、近土地等原則,科學布局安置點。
據統計,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套房」式集約安置比例達95%左右,徹底改變過去「天地樓」式的集中安置,實現了有限土地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破解了搬遷安置中的人多地少難題。
「集約」安置既利於供水供電、公路修建、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的集中建設,也利於實現公共服務民眾共享、後續集中扶持與管理,提升新型城鎮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催化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等經營模式,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穩定發展。
幫扶到位,確保搬遷貧困戶「可發展」
「做夢都沒想到,我們會分到這麼好的安置房,還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3個孩子也能就近上學讀書。」
搬進靖西市老鄉家園一年多的李天貞,原本住在果樂鄉深山裡的弄桑屯,屯裡12戶壯族村民61.9%為貧困戶。2018年底,弄桑屯成為市拆舊試點,整屯搬進了地處靖西市黃金地段的萬人集中安置點,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老鄉家園不但有扶貧車間,還配套了1000多畝、200-300家企業、1萬多個工作崗位的產業園,保證每戶搬遷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靖西市綜合施策,實施「搬遷+」工程,真正讓貧困戶既「安居」又「樂業」。
像靖西一樣,我區各地大力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後續配套扶持產業,創造了多個「易地扶貧+」的產業配套發展模式,如「企業(合作社)+園區+搬遷貧困戶」「政府+企業+搬遷貧困戶」「扶貧車間」、邊貿扶貧模式和粵桂扶貧協作勞務輸出等模式,探索形成了工廠式、居家式、種養式、貿易流通式、鄉村旅遊式等多種有效的就業扶貧車間模式,優先選擇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選址建設就業扶貧車間,打造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扶貧新模式。
截至2019年9月,全區累計認定就業扶貧車間2794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2.9萬人。對沒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貧困戶,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在中心村安置和分散安置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搬遷戶,逐戶落實產業扶持項目和資金。
日前,我區又出臺實施《關於進一步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意見》,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強化安置點搬遷群眾的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產業扶持、培訓就業、文化服務、拆舊復墾、基層黨建、平安建設等「十大工程」,打造安置點便民利民「九個中心」服務工程。根據《意見》,到2020年底,實現全區搬遷群眾與安置地群眾同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到2025年底,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搬遷群眾在穩定脫貧的基礎上實現「能發展、可致富」,有效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原文編輯:鄒樂 作者:周映 蒙志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