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

2021-01-11 人民日報海外網

絢爛的燈光,磅礴的音樂,歡快的舞蹈……晚上7時,在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忙碌了一天的謝小串仍然準時出現在廣場。簡單準備之後,她和鄉親們一起給遊客獻上阿妹戚託舞、篝火舞等表演,「這都是家鄉舞蹈,搬出大山非但沒丟,還派上用場咧!」

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完成。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有事做,貴州眼下正通過層層督戰、成立專班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文章。

穩就業,戶戶有錢掙

前陣子,省級掛牌督戰隊來到阿妹戚託小鎮走訪,發現個別搬遷戶仍在家中待業。

「這幾戶明明有勞動能力,怎麼一直窩在家裡,還說找不到工作?」當地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員杜永高很清楚,在阿妹戚託小鎮,一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早已實現。「一調查,原來貧困戶享受許多政策扶持,哪怕不工作也能照常生活,時間久了,個別人成了懶漢。」

杜永高立即帶著包棟、包組幹部以及幫扶責任人,走家串戶做思想工作。「好日子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不能一輩子指望國家。」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晴隆縣在阿妹戚託小鎮旁建起了產業園區,從浙江寧波等地引入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提供1500多個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層層督戰與定期走訪排查,晴隆縣及時消除返貧風險,全力穩定就業,讓以崗定搬、以產定搬真正落地,確保戶戶有錢掙、有活幹。

貧困戶謝小串想找份工作,但一直沒有稱心的。好在幫扶幹部不定期走訪,很快掌握了情況,推薦她到現在的崗位。「小鎮辦了藝術團,打算招群眾演員,每天晚上表演節目。我從小會舞蹈,做這個也順手。」

今年,謝小串又在小鎮的產業園裡謀了份工作,步行只有幾分鐘的距離,每個月到手3000元。「白天上班,晚上跳舞,勞逸結合,可充實咧。我們得趁著年輕,把日子過得再好些,這樣才更有奔頭。」

補短板,教育提質量

「這所學校剛建成沒幾年,眼下最缺教師,另外圖書館的圖書、書架缺口也不小。」見到羅珍琳時,只見他滿頭大汗,手機響個不停。

走進望謨縣實驗高中校園,一棟棟白粉牆、小青瓦、坡面頂的教學樓格外顯眼。「每個教室都實現網絡教學,多媒體、空調等軟硬體設施全部配齊。」作為校長,羅珍琳把所有資源都用在了刀刃上,「我自己沒有專門的辦公室,電風扇也捨不得買。」

學校緊鄰高車、平郎兩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為保證教學質量,讓搬遷學生安心就學,羅珍琳一直在想辦法提升辦學水平。在社會力量幫助下,今年望謨縣實驗高中還建成了錄播室,既可直播、錄播教學,又能跟寧波的學校搭建雙師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學校有2800多人、教師195名,按照1∶12.5的師生比例,還有近30名的缺口。」物理、化學教師最是緊缺,羅珍琳已經向縣教育局申請。

望謨縣教育局局長冉啟飛介紹,今年剛招聘的55名教師,超過一半分配給望謨縣實驗高中。「除了州裡幫扶之外,縣裡還與浙江寧波、餘姚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從幼兒園到高中,幫扶學校超過30所,今年僅實驗高中就有5名幫扶教師。」

「能幫助孩子打好基礎,為他們的未來出份力,是件幸福的事。」看著全校師生那股勁頭,寧波幫扶教師唐建福說。

2020年望謨縣高考上線率居所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三。「不少搬遷群眾都說,縣城蓋得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冉啟飛說,未來將繼續查漏補缺,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強治理,融入新生活

「在陽臺抽菸、嗑瓜子,隨手扔到樓下」「垃圾總是堆在門口,很少放進垃圾桶」「住戶跟物業起口角,相互不對付」……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松山街道城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鄭學森發現,幾個月下來,搬遷群眾依舊融入困難,「生活習慣、衛生意識還是老一套,上門勸都沒效果。」

如何創新社會治理,引導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也是掛牌督戰的重要內容。社區幹部開會商討,僅憑群眾自身轉變還不夠,得想辦法加以引導規範。

「今年4月,我們決定實行『紅黑榜』,表揚獎勵好的做法,不好的則通報,後來擔心群眾接受不了、怕丟面子,就改成上門傳達教育。」鄭學森說,事實證明,這招兒立竿見影。

上個月,因為主動維護社區衛生,65歲的梁光榮登上社區「紅榜」,還拿到了大米、食用油等獎品。打那之後,梁光榮不僅把自家收拾得乾淨整齊,晚上遛彎也會幫著撿垃圾。

「我們需要樹立榜樣,引導、激勵大伙兒改變生活習慣,成為合格的新市民。」鄭學森每個月都會跟幹部入戶走訪,評選出典型,同時對做得不好的拍照警示、督促改進。

目前,紫雲縣已完成4862戶20213人的搬遷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紫雲縣以督促戰,持續解決搬遷入住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搬遷群眾完成身份轉變。

記者 蘇 濱 孟祥夫 程 煥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0日   第 02 版)


責編:趙寬

31880080,.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2020-09-20 12:04:02,.204402,.趙寬

相關焦點

  • 搬出大石山 向幸福出發
    【原標題】搬出大石山 向幸福出發——廣西提前一年完成71萬貧困人口搬遷安置任務紀實  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標準要求高,易地扶貧搬遷被視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於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大省區,「十三五」搬遷任務為71萬人,難度可想而知。
  • 怒江州瀘水市11000餘人搬出窮山溝奔向新生活
    這次節目的主要內容有: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何慶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雲南持續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項目開工率達77%;怒江州瀘水市11000餘人搬出窮山溝奔向新生活;水利部日前會商預計,今年洪澇乾旱災害可能偏重;日本舉行「3.11」大地震8周年紀念儀式;內容標題1 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何慶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
  • 搬出「無人區」,產業連成串——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的新生活
    新華社拉薩10月24日電 題:搬出「無人區」,產業連成串——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王炳坤、唐弢  金秋時節,雪域高原遍地金黃。在拉薩西郊,都市人攜家帶口前來過林卡(藏語,相當於野炊)。服務員美珍在「牧家樂」裡來回穿梭,忙著為客人端酥油茶、送青稞酒,帳篷內不時傳出歡快的歌聲。
  •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搬出窮山窩 迎來新生活
    搬出山花費大,幫扶到位才能邁出步。蓋房子的磚是從喀什拉上來的,一塊磚的成本1元多。從住房、生態補償到社保,黨和政府給予易地扶貧搬遷的牧民一系列優惠政策,給每家蓋起了80平方米磚房、100平方米暖圈,還開墾出了耕地,人均分到2.7畝。儘管走出大山是渴盼已久的事,但真到了搬的時候,鄉親們的心情還是複雜的。「畢竟,這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 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過去「窮窩窩」幼兒園、衛生院、藏式民居、商業中心、垃圾中轉站……共康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共康村於2016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房屋佔地面積708畝,總建築面積36342.8平方米。
  • 鎮原縣太平鎮大塬村:搬出水源地 過上新生活
    搬出水源地 過上新生活隴東報見習記者 雷雲龍 「搬遷之前,家裡住的平房建在山裡的水邊,交通很不便利,而且太潮溼,一年四季都要燒炕。」
  • 展蘇式田園新生活 蘇州高新區通安鎮主題推介活動走進虹橋高鐵站
    而且,這裡還有「東南一奇」大石山景區和千年金墅古街,一年一度的蓮花廟會、樹山梨花節等江浙地區的旅遊盛事,翠冠梨、雲泉茶、同心米、金墅草蓆、刺繡製品等素享盛譽的名特產。「樹山守」的卡通形象來自樹山村村內數尊500多年歷史的石像,由大石山上的摩崖石刻「唯和呈喜」和樹山守塑像完美結合而成,是一次科技與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對話。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
    搬,搬出窮山窩。  全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將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著力解決「要搬誰」「搬哪去」「咋脫貧」等突出難點,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落實國家政策、結合河南實際、實現群眾滿意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
  • 廣西「大石山」電商扶貧之路上的「愚公」
    中新網廣西新聞11月30日電 在廣西壯鄉馬山縣大石山,一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克服了重重困難,用「電商扶貧」的鑿子鑿通了壓在當地農民頭上的「貧窮」和「落後」兩座大山,成為了帶領父老鄉親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領頭羊」。
  • 搬出大山天地寬
    山歌唱給黨,讚揚新生活  烏蒙之巔,金沙江畔,雲南省會澤縣脫貧攻堅戰正酣。李粉英動情地說,山歌唱給黨,讚揚新生活。  連日來,會澤縣寶雲街道6個村159戶636名群眾搬出夭山,成為會澤縣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二期安置小區的首批入住群眾,開啟了新生活。
  • 「老歲月+新生活」:錦江都城酒店的傳承與融入
    上海2018年7月31日電 /美通社/ -- 錦江都城酒店分為經典和商務兩大系列,每一家經典酒店就是一個無法複製的精品,每一間商務酒店都充分融合在當地文化,一邊傳承著上海的古樸,一邊融入現代的藝術。
  • 找工作要無犯罪記錄證明,有案底的人該怎樣融入新生活?
    雖然法律規定刑滿釋放人員依法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但是,刑滿釋放人員就業上卻沒有受到平等的對待,加上社會上對他們的一些歧視,使他們那一融入新生活。鑑於以上的原因,部分有案底的人找工作、融入新生活還是有些困難的。他們怎樣才能融入新生活?這個真的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應是多方努力才能解決。首先,對個人而言。第一,不能走老路,不要再犯法。那是一條不歸路,走下去再也難以回頭,誰也不能幫你了。
  • 大石山的傳說:那南蠻手中拿著靈芝草,只見一隻金牛來到他面前
    原創/趙振清金牛來到清水——鑽進大石山腳下——南蠻(一高人)採靈芝將其引出,掰了一隻牛角——北地一高人壞了南蠻好事,二人鬥法,北地高人勝,南蠻拜服。——題記。在我童年的時候,有一年的秋天,父親在我家腦畔上的場面碾糜子。
  • 大石山深處的「田園牧場」
    新華社南寧3月26日電 題:大石山深處的「田園牧場」  新華社記者劉偉、徐海濤、鍾泉盛  「今年我準備養400隻羊、200隻雞,豬和牛也都擴大到200頭以上,並計劃帶動40戶貧困戶。」望著農場裡散養的牲畜,年過七旬的老黃依舊意氣風發。
  • 新村新氣象,藏民融入現代社區新生活
    走進川藏|新村新氣象,藏民融入現代社區新生活 從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縣城駕車沿著318國道一路往西北駛去,不到20分鐘便可到達該縣的江達鄉唐丁村。
  • 陝西漢陰縣: 搬出山區住新居,推進脫貧奔小康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漢陰縣開始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讓居住在深山區的窮困百姓搬進了煥然一新的現代化社區,找到了就業致富的新門道,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幸福新生活。  快融入,快致富  民俗在傳承,鄉愁在延續  細看整個移民搬遷後續扶持的漢陰實踐,從社會治理體系上,又是一種創新,如何讓移民搬遷這個特殊群體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快融入,快致富」才是關鍵。  初次離開山區的老鄉住進搬遷安置社區後,生活習慣、生產方式都變了,不少群眾直呼不適應。
  • 浙江仙居:萬餘群眾搬出大山過上幸福新生活
    2020年8月25日,走進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橫溪鎮鎮區移民集中安置點,一排排白牆紅瓦的排屋整齊劃一,一條條硬化水泥路連著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綠樹成蔭,美麗庭院鮮花盛開,公園、健身場、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1.4萬山區移民群眾在這裡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 樸槿惠搬出青瓦臺(組圖)
    當日晚,遭彈劾並被解除總統職務的樸槿惠搬出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回到她的私宅。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3月12日,樸槿惠(中)抵達位於韓國首爾三成洞的私邸。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3月12日,樸槿惠乘坐的車輛抵達位於韓國首爾三成洞的私邸。當日晚,遭彈劾並被解除總統職務的樸槿惠搬出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回到她的私宅。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裡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
  • 大石山的女兒——藍紹會
    【查看全文】慄子的博客:大石山的女兒——藍紹會    藍紹會指著一個名字告訴我們,「這個捐57塊錢的村民是我剛出生57天的孫子,最小的村民。」她呵呵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