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在不知不覺間,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自然『搬得出』又『穩得住』。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
□河南日報報記者欒姍歸欣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咋辦?搬,搬出窮山窩。
全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將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著力解決「要搬誰」「搬哪去」「咋脫貧」等突出難點,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落實國家政策、結合河南實際、實現群眾滿意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
2017年,河南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10萬貧困人口、建設412個集中安置點的任務,不僅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而且作為全國四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省」之一,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的督查激勵。
要搬誰?大山深處住家戶
在伏牛山、太行山、大別山「三山」地區,我省有26.03萬貧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處。這裡的村民,走的路是羊腸小道,吃的水是河水或雨水,住的是石頭房或土坯房,種莊稼是「望天收」,要想擺脫貧困,只能進行搬遷。
精準識別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是整個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省發改委制定出臺了《河南省全面精準識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辦法》,把精準識別程序進一步細化為「選定搬遷區域、公布搬遷條件、普查篩選搬遷對象、群眾申請、入戶核實、村民小組評議、村委複議公示、鄉鎮覆核公示、縣級審批、市級審核、省級抽查確認」11個步驟,提高了精準性和可操作性。
我省特別作出規定:居住農戶2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原則上實施整村搬遷。讓數以十萬計的貧困人口,搬出了「貧困大山」。「住城裡的好房子,外孫在家門口上學,自己也有份護林員的穩定工作,現在的生活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搬遷到嵩縣何村鄉鳳翔社區的貧困戶趙根奇說。
搬哪去?就近工作和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我省對於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選擇要求是「四靠」,即靠縣城、靠鄉鎮、靠園區、靠鄉村旅遊點,充分發揮城鎮、產業園區的人口聚集和產業帶動作用,方便群眾就近就業。與此同時,還力爭實現公共服務「五個有」,即有社區服務中心、有義務教育學校、有幼兒園、有衛生室、有綜合文化場所,滿足搬遷戶生活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需要。「貧困戶在不知不覺間,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自然『搬得出』又『穩得住』。」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省裡統一要求的,內鄉縣為搬遷貧困戶考慮得更細緻、更周到,配套建設了小菜園、公共淋浴室、洗衣房等生活設施。「我心裡暖暖的,政府就是我們的親人。」內鄉縣師崗鎮曹營社區的搬遷貧困戶付東峰說。
咋脫貧?產業扶貧有行動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如果搬遷戶「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易地扶貧搬遷便失去了意義。我省堅持「一手抓搬遷住房建設,一手抓搬遷群眾脫貧」,實施後續產業扶貧「5個1」專項行動,推動50個有搬遷任務的縣依託縣級後續扶持發展公司,積極統籌盤活遷出區和安置區各項資源,在有條件的安置點建設1個村級光伏小電站,因地制宜落實1項產業幫扶措施,引導龍頭企業建設1個扶貧車間,有勞動意願和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貧困戶有1份集中理財、定期返還的穩定收益,從根本上解決搬遷貧困人口後續發展問題。
林州市首個光伏扶貧示範點——城郊鄉廟荒村,獲批扶持資金建設了120千瓦小型光伏發電站,每到月底電網公司都會把電費收益打到村集體帳戶上。村支書鬱林英高興地說:「有了這座小電站,相當於給搬遷貧困戶買了一份長期脫貧保險。」據了解,我省僅村級光伏小電站一項專項行動,就已經覆蓋了27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1.2萬戶搬遷貧困戶,每戶年均可增加收入近3000元。
搬出窮山窩,開啟新生活。2018年我省計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剩餘6.29萬貧困人口、建設293個集中安置點的任務,以扎紮實實的工作成效,繼續推動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②40
連線專家
河南省城鎮化率剛過50%,正處於城鎮化加快推進時期。河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國前列,固然與精準識別、廣泛動員有關,最重要的是在選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時,堅持「靠縣城、靠鄉鎮、靠園區、靠鄉村旅遊點」的原則,充分發揮城鎮和產業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僅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居住和生活服務問題,還把這些遠離城鎮、遠離現代化生產生活秩序的貧困群體,直接「帶入」了城鎮化、工業化空間,從而把貧困群體的就業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放在了一個框架中。此舉不僅能夠解決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實現「有發展,能致富」的目標。(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