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2020-12-21 澎湃新聞

初秋的加查,風和日麗,微風徐徐。當記者走進雅魯藏布江畔的共康村,「感謝共產黨,同步奔小康」紅色巨幅標語格外引人注目。

2017年建村以來,共康村以建強基層戰鬥堡壘為抓手,加強群眾自治體系建設,堅持扶志和扶智相結合,帶領群眾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拓寬增收渠道。2019年,共康村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年人均收入達11039元。

搬出過去「窮窩窩」

幼兒園、衛生院、藏式民居、商業中心、垃圾中轉站……共康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共康村於2016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房屋佔地面積708畝,總建築面積36342.8平方米。2017年12月開始,369戶12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陸續從山南市加查縣、曲松縣、措美縣等地搬遷至此。

「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現在,共康村群眾對易地搬遷政策是感激不已;但是,當初大多數人守著「故土難離」的觀念,並不願搬離「窮窩窩」。

今年64歲的索朗多吉,原來是曲松縣瓊嘎村村民,2017年12月搬到共康村,是共康村第一批搬遷群眾。他說:「以前住的房子是『土房子』,住的地方不通電,路難走,去一趟村委會得走4個小時。」

即使條件這麼差,索朗多吉也不願易地搬遷。他說:「住了一輩子,習慣了,搬過去應該也一樣。」

索朗多吉說出了大多數搬遷群眾的真實想法:擔心適應不了新環境、新生活。

索朗多吉現在居住的房子是獨家獨院的二層藏式小樓,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家裡的彩電、冰箱、藏式沙發等現代家電、家具一樣不落。現在,索朗多吉已經實現「脫貧夢」,告別了貧困。

索朗多吉告訴記者,新房由國家承擔造價的70%,個人自籌30%,特別貧困的人家,只用出1萬元就可以入住。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共康村加強創新群眾自治體系建設,將全村分為7個小組、36個聯戶單位;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和豐富多彩文化娛樂活動,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塑造「紅心向黨、協力齊心、和諧穩定、崇尚科學、勤勞致富」的精神風尚。

「搬到共康村後,增收致富有人管、要不到工錢有人管、環境衛生有人管、業餘文化生活有人管……」索朗多吉說,「我沒想到國家為了能讓我們脫貧搞得這麼認真,搞得這麼好。」

打造發展「火車頭」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早在建村之初,當地黨委、政府就格外重視共康村「兩委」班子建設,選優配強共康村黨支部班子成員。

作為共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邊巴次仁對村裡情況諳熟於心。他說:「共康村現有207名黨員,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的引領帶動,每一名黨員都在村子各項工作中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

走在共康村,除基礎設施建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外,乾淨的環境衛生也讓人眼前一亮。

邊巴次仁告訴記者,為了幫助群眾養成「講衛生、愛家園」的習慣,共康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輪流打掃村裡主幹道衛生,清理衛生死角,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帶領黨員幹部以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幫助群眾樹立脫貧信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今年84歲的強巴老人,女兒常年外出務工,生活沒人照料。共康村黨員幹部輪流到他家幫他做飯、打掃衛生,鼓勵他把日子過好。

「自己的兒女也不過如此,他們比親人還要親。」強巴經常拿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身邊的村民一定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黨組織有力量,群眾脫貧有希望!」為了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村黨支部班子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把群眾的訴求,列入臺帳,逐一解決。同時,結合實際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54條,建立了村環境衛生治理、「四議兩公開」、「三務公開」、群眾思想動態監管、互助幫扶、防返貧監測、商事議事等長效機制,建立了村供電、供排水、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公用設施管護機制。組織17名村幹部參加技能培訓,培育3名致富能手,新發展黨員8名。發揮流動黨員在務工群體中的作用,每名流動黨員帶動一個有富餘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外出務工。

培育致富「增長源」

「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產業是關鍵。」早在建村之初,共康村就確定了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

2018年,共康村成立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設立生態養殖互助組、經果林種植與銷售互助組、農畜產品加工與銷售互助組、勞務輸出互助組、農機推廣互助組,推動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將459.6畝耕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群眾按生產要素分紅,實現收益最大化;爭取國家投資550萬元,群眾以犏牛、犛牛「入股」,搞集中養殖,生產加工銷售酥油、奶渣等畜產品;栽種核桃、櫻桃、桃樹等經濟林700.9畝,培育「增長源」,發展特色產業,讓全村574名勞動力人人有平臺、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入。

搬到共康村後,其律卓瑪一家5口找到了奮鬥方向。「老公放牧,女婿挖蟲草,女兒外出務工,孫子上學,我在村裡的奶牛養殖場上班,一個月工資有3000元。」她說,「過去窮,主要是因為缺少增收渠道。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工作,收入提高了,脫貧了,生活越來越好了。」

和其律卓瑪一樣,仁增對現在的生活也很滿意。通過技能培訓,他學會了藏餐烹飪技術,開了茶館、藏餐館,走上了「增收路」。「茶館、藏餐館一年收入七八萬元,此外,我還學會了電焊技術,短期外出務工,一年能掙兩三萬元。」2018年,仁增一家實現順利脫貧後,他對實現「小康夢」充滿希望。

去年,共康村年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5647.57元增長到11039元。

脫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後,更宏偉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如今,共康村正以鄉村振興為主線、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投資1353萬元實施高效農業綜合體道路建設,投資1200萬元對冷達鄉小學進行改擴建;規劃建設共康村警務站、冷達鄉農行營業網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基礎設施完備、環境衛生整潔、產業基礎夯實的高原小康新村。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段敏

相關焦點

  • 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小康路上不掉隊
    搬出過去「窮窩窩」幼兒園、衛生院、藏式民居、商業中心、垃圾中轉站……共康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共康村於2016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房屋佔地面積708畝,總建築面積36342.8平方米。2017年12月開始,369戶12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陸續從山南市加查縣、曲松縣、措美縣等地搬遷至此。
  • 西藏山南市易地扶貧搬遷:搬離「窮窩窩」 圓了「脫貧夢」
    「多虧了精準扶貧政策,我們才能搬出『窮窩窩』,住上新房子,過上幸福生活。」說起易地扶貧搬遷,今年61歲的曲松縣曲松鎮東嘎村群眾格桑頓珠滿是感激。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335戶1034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摘帽。
  •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2020-12-11 16:24:31   來源:阜陽日報
  • 山南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其律卓瑪是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瑪尼村的村民。2017年12月,其律卓瑪一家搬遷到冷達鄉共康村,住上了一百多平的二層別墅。  加查縣共康村是為易地扶貧搬遷而建的新村,共康是「感謝共產黨,同步奔小康」的縮寫,由加查縣、曲松縣、隆子縣、措美縣的369戶1296名貧困群眾搬遷組成,2018年7月全部搬遷入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
  • 山南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其律卓瑪是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瑪尼村的村民。2017年12月,其律卓瑪一家搬遷到冷達鄉共康村,住上了一百多平的二層別墅。加查縣共康村是為易地扶貧搬遷而建的新村,共康是「感謝共產黨,同步奔小康」的縮寫,由加查縣、曲松縣、隆子縣、措美縣的369戶1296名貧困群眾搬遷組成,2018年7月全部搬遷入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共康村。
  • 陝西彬州|北極鎮新景村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
    之前的北極鎮新景村九組、十組80餘戶群眾居住在山坡底,溝深坡陡,生產生活極不方便,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群眾的話說,埋下了「窮根」,小夥子想娶媳婦都難,收麥只能靠扁擔或者人背。近年來,北極鎮積極爭取移民搬遷幫扶政策,在塬面規劃建設新農村,國家補貼加上貧困戶自籌,他們順利搬出了困擾幾輩人的「窮窩窩」,拔掉了「窮根」,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2016年,貧困戶惠俊魁搬到新農村,住上了「四合院」,去鎮上方便了很多。
  • 南陽市鎮平縣:貧困戶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近日,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鎮涼水泉村村民黨英才老人逢人便說,搬出窮窩窩,住上新房子,圓了自己半輩子的夢想。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行走在老莊鎮境內的盤道嶺、徜徉在太公湖畔,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建築風格別致、花草叢鬱的新式民居小區。這些居民小區是該鎮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啟動建設的易地搬遷工程。
  • 「十三五」以來山南市脫貧攻堅紀實:幸福歌聲縈繞雅礱大地
    圖為加查縣莫熱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離窮窩,擺脫「循環式返貧」加查縣冷達鄉共康村,也叫莫熱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康」,取的是「共同奔小康」之意。如今,搬遷群眾在這裡實現了「脫貧夢」,正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受氣候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山南市一些地方存在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情況。
  • 搬出窮窩窩 點亮家園夢
    新春之際,本報記者走進安置點,與各族搬遷群眾分享脫貧的喜悅——搬出窮窩窩 點亮家園夢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臨近春節,雲嶺大地生機勃勃,從滇西北雪山聳立的迪慶高原到波濤洶湧的怒江大峽谷,從滇東北的烏蒙山北麓到南坡,處處可見嶄新的移民村寨和新城,處處洋溢著搬新村、住新家、迎新春的喜慶氣氛。
  • 山南市農業農村工作掃描:「農」墨重彩譜華章
    去年,山南市在農業農村領域實施項目179個,總投資33.6億元,積極推進貢嘎縣萬畝青稞種植基地、隆子縣萬畝黑青稞種植基地、加查縣萬畝經果林種植基地和隆子縣百頭藏豬養殖基地建設。同時,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的主導作用和農牧民的主體作用,實現集體增實力、農牧民增收益和產業增效益的有機統一。目前,這些基地已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領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 搬出窮窩窩,摘掉窮帽子!保康這位「先富」典型有故事
    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思路,從2016年開始,我縣大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3.4萬「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群眾,搬出窮窩窩,摘掉了窮帽子。馬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 馮祖成:我現在跟宋師傅搞這個茶苗,一個月搞個兩三千塊錢,一年下來有兩三萬塊錢,與以前比強多了 。
  • 山南市加查縣舉辦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既有傳統工藝,又有民間歌舞。近年來,加查縣文廣局不斷加大非遺傳承和保護力度,截至目前,當地已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哲巴卓舞、木碗製作技藝、石鍋製作技藝、拉綏鄉竹器編織技藝)、市級名錄4項(拉綏鄉竹器編織技藝、加查藏紙加工製作技藝、嘎瑪吉塘木碗製作技藝、加查縣木碗製作技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
  • 昌都三巖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加查縣江塘安置點迎來數百名入住群眾
    經過四天的路途,1月1日,載著從昌都遠道而來的群眾和行李的大巴車及卡車緩緩駛入山南市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標誌著昌都市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順利入住新家,一場跨越千餘公裡的遠行隨之結束。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每一名搬遷群眾送上潔白的哈達,祝賀他們順利入住,32戶240名群眾將在這裡開啟幸福新生活。
  • 怒江州瀘水市11000餘人搬出窮山溝奔向新生活
    這次節目的主要內容有: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何慶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雲南持續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項目開工率達77%;怒江州瀘水市11000餘人搬出窮山溝奔向新生活;水利部日前會商預計,今年洪澇乾旱災害可能偏重;日本舉行「3.11」大地震8周年紀念儀式;內容標題1 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何慶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
  • 貴州餘慶:搬出深山挪窮窩奔向幸福新生活
    餘慶縣融媒體中心 攝中新網貴州餘慶8月7日電 題:貴州餘慶:搬出深山挪窮窩奔向幸福新生活作者 熊豔 吳明富 沈待恆「新家三室一廳90餘平方米,兩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學,我和妻子都在社區的扶貧車間上班。下班後一家人就到屋後的烏楊田園散步、跳壩壩舞,日子過得很甜蜜。」
  • 西藏:加查縣的野猴樂園
    野猴在306省道山南市加查縣段路邊休息(5月23日攝)。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境內的達古峽谷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成為野生猴群棲息地。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野猴在306省道山南市加查縣段路邊休息(5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在306省道山南市加查縣路段上,幾隻野猴爬上汽車向司乘人員討食(4月23日攝)。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裡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
  • 新疆阿克陶縣:牧民搬出深山,開啟新生活
    新疆阿克陶縣:牧民搬出深山,開啟新生活 在新疆阿克陶縣,崑崙佳苑小區是當地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
    搬,搬出窮山窩。  全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將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著力解決「要搬誰」「搬哪去」「咋脫貧」等突出難點,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落實國家政策、結合河南實際、實現群眾滿意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