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精準扶貧政策,我們才能搬出『窮窩窩』,住上新房子,過上幸福生活。」說起易地扶貧搬遷,今年61歲的曲松縣曲松鎮東嘎村群眾格桑頓珠滿是感激。
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335戶1034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摘帽。同時,為了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山南市創新方式,扶貧加「扶志」,「輸血」變「造血」,譜寫了一曲曲脫貧協奏曲。
圖為乾淨整潔、煥然一新的加查縣莫熱壩易地搬遷安置點——共康村。
「拔窮根」——從「不想搬」到「主動搬」
近年來,「脫貧書記」程永亮的故事在加查縣廣為流傳。
程永亮是加查縣洛林鄉黨委書記。2018年以前,洛林鄉是加查縣有名的貧困鄉。說其「有名」,一是因為該鄉貧困人口多;二是因為群眾思想落後,思想工作難做。為了讓貧困群眾搬出「窮窩窩」,程永亮絞盡了腦汁,跑累了腿。
洛林鄉倫麥村貧困戶嘎瑪頓珠,住在海拔4500多米的偏遠山區,吃水、用電很不方便。前後去了好幾批扶貧幹部勸他搬遷,可嘎瑪頓珠就是不願意。
為了做通嘎瑪頓珠的思想工作,程永亮一行步行3個多小時,爬山越溪,來到他家。「嘎瑪頓珠,來你家真不容易哦。你看,我的鞋子都快磨壞了。」一進門,沒顧得上喝一口水,程永亮就咧著乾裂的嘴唇與嘎瑪頓珠開玩笑。
玩笑是假,勸搬遷是真。簡單地開場白,瞬間拉近了程永亮與嘎瑪頓珠之間的距離。「群眾思想不是不好做,而是看你怎麼做。」在程永亮看來,「只要堅持以心換心,就一定能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
心裡裝著群眾,群眾思想工作就好做。如今,每當說起脫貧攻堅,嘎瑪頓珠都會說到程永亮:「要是沒有程書記,我還在山上打轉轉呢。」
在程永亮等基層幹部和各級扶貧幹部的努力下,貧困群眾轉變了落後守舊的思想,主動從貧困地區搬了出來。
「富腦袋」——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山南市湧現了一批主動轉變落後思想、帶領群眾轉變落後思想的典型,錯那縣浪坡鄉肖新村群眾次仁多布傑是其中的代表。
次仁多布傑告訴記者,他們一家原是浪坡鄉羊達村的貧困戶,享受黨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進了肖新村。
「過去住的是土坯房,房子破破爛爛的,外面不好,裡面也不像樣。生活也不方便,吃水靠背,出行靠走。」次仁多布傑說:「新家就不一樣了,不僅寬敞明亮,還通了自來水、配了家具,真是要多好有多好。」
為了感謝黨的恩情,次仁多布傑用當地特有的說唱形式「折嘎」,編唱了一首感恩的歌:「群眾們,仔細聽。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黨,全靠黨。新時代黨的當家人是習近平,大伙兒一定要記清,要記清……」
如今,次仁多布傑是錯那縣有名的「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宣講員,他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激勵了無數人。
「我們要多發現一些次仁多布傑這樣的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使貧困群眾的思想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山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燕紅說。
「富口袋」——從「輸血」到「造血」
「搬得出」「穩得住」,關鍵看能不能致富。為了幫助搬遷群眾增加經濟收入,山南市在狠抓搬遷點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配套實施了產業項目。
在桑日縣絨鄉卓吉村追塘壩易地扶貧搬遷點,黨和政府建起了340畝高效農田、106畝小型智能溫室大棚和兩座大型智能溫室大棚和1480畝經濟林。
看著溫室大棚內綠油油的蔬菜,追塘壩易地扶貧搬遷點群眾倫珠高興地告訴記者:「溫室大棚是黨和政府幫助建的。種大棚蔬菜家裡一年能增加2萬元收入。」
「過去我們是想致富,但沒有門路。現在好了,有了產業項目的幫助,大家有事做了,思想穩定了,發展的動力也足了。」倫珠告訴記者:「過去,經常是扶貧款發下來沒多久就用完了。扶貧是,年年救濟年年窮,到頭還是老樣子。」
「現在,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輸血』變『造血』,大家強了『筋骨』,有了幹勁,脫貧致富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倫珠的話,說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心聲,也表達了大夥脫貧致富的決心。
來源:西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