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福建大田縣華興鎮仙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層青瓦白牆土堡建築「福平堡」,堡內乾淨漂亮的居住環境讓人賞心悅目,孩子們在院子內開心地玩耍、奔跑,老人們曬著太陽,有說有笑,張張滿是幸福的臉龐……群山青翠,藍天白雲,一幅醉人的鄉村生活畫面。
福平堡全貌
近年來,華興鎮聚焦「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
搬得出,告別「窮窩窩」
「住上新房子後,再也沒擔心過雨天漏水的問題了,做夢都在笑。」談起在「福平堡」一年多的生活,村民盧維站笑得合不攏嘴。
可之前,老盧卻不是這個態度。老盧家在早興村,離鎮裡二十多公裡,儘管老家泥瓦房破敗,卻堅決不同意搬遷,他打心裡不放心。鎮、村幹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到時如果不滿意,您再搬回來住,成不成?」
樓房寬敞明亮、水電等設施齊全……「福平堡」建成後,老盧跟著一瞧,他徹底放了心,「政府把這麼好的地方給我們住,當然要搬!」
福平堡全家福
貧困戶一家人在新房中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只有挪出窮窩,才能斬斷窮根。因此,讓像老盧這樣的貧困戶搬出大山,成了華興鎮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可華興鎮山多平地少,選址太難,工作難度大,怎麼辦?
「要讓貧困戶打心裡頭想搬,讓他們真正能脫貧!」 華興鎮黨委書記顏佳秀說,按照這一理念,華興鎮決心打造一個安置樣板點,選址要符合「五靠近」原則:靠近縣城和集鎮、靠近中心村、靠近景區、靠近工業園區、靠近學校。而且,交通出行要方便,水、電、網同時配套。
在多方考察論證後,仙峰村符合「五靠近原則」,恰好又在規劃新村。於是,鎮裡嚴格按照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要求,選定了7個村29戶貧困戶90人,並落實搬遷補助資金每人2.5萬元。
然而,貧困戶存在每戶不同人數的情形,面積又不能超標,如何讓貧困戶都滿意?顏佳秀又一次遇到了難題。
「採取統規統建的形式,根據貧困戶實際,以大田土堡為原型,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設計了25平方米、5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種可供選擇戶型。」顏佳秀介紹道,土堡是大田的特色,仿造「土堡」圍屋形式建設套房,不僅能解決面積問題,還能讓貧困戶形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互幫互助。
2019年春節大田縣委書記和貧困戶吃年夜飯
貧困戶打米果、準備年夜飯
華興鎮黨委顏佳秀書記為貧困戶送春聯
2017年11月,土堡正式動工建設。2018年10月,土堡建成,取名「福平堡」,諧音「扶貧」,寓意幸福平安。29戶貧困戶集體搬進了新房,成了一個幸福的大家庭。「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真的好,不然我們做夢都不敢想,能挪出那個窮窩窩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縣委書記還來陪我們吃年夜飯。」每年除夕夜,貧困戶團聚在院內擺流水席共賀新年,那一刻幸福滿院。
穩得住,開啟新生活
來自崑山村的程立庫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是很幸福了!」 程大哥說,以前有「三愁」:吃也愁、住也愁,行也愁;還有「三不保障」:水不保障、電不保障、路不保障。搬入新房後,這些問題都統統解決了。不僅如此,電視、冰箱、洗衣機、電磁爐、電飯煲等家用電器,程大哥家都添置全了。
福平堡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美化工程
為保證貧困戶能安居穩得住,華興鎮把「福平堡」打造成「交鑰匙工程」,嚴格建設標準,配套建設通水、通電、通寬帶和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美化工程,統籌規劃了鎮衛生院、幼兒園以及活動場所、文化健身廣場等配套服務項目的同時,還為每戶貧困戶留下30至40平米的種植區,最大限度滿足日產生產生活需要。
從山谷搬到安置區,從破舊房搬進新樓房,「福平堡」貧困戶悄然開啟了「新活法」。
「一出門就是水泥路,村裡還有休閒活動廣場、小涼亭,空閒的時候可以到廣場跳廣場舞健身、散步,日子越來越舒適。」來自橫坑的施姐說,每天晚飯過後,到廣場跳舞已成為她的「必修課」。
「我們每戶都有一塊地,可種糧、可種菜,也可飼養家禽,和老家沒什麼區別。」70歲的陳德望是個不幸卻很樂觀的老年人,歷經人生坎坷,孫子剛出生兒子就出了車禍,兒媳改嫁,留下年幼的孫子和老兩口相依為命,平日裡只能靠著村裡的扶持才勉強解決溫飽問題。
現在,老陳一家都辦理了低保,再加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落實,全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父母親沒給我蓋房,共產黨給我蓋,共產黨是我的再生父母。」老陳逢人便誇黨的政策好。
而針對搬遷中一些特殊的貧困戶,比如孤寡老人、病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華興鎮推行「兜底扶貧」政策和模式,推進低保、扶貧「兩線合一」,讓這些特殊貧困人群擁有了生活的「最後一道保障」。
「既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華興鎮組織委員陳廣臻說,為切實改善貧困戶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當地政府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讓貧困戶有土安置、搬家不離土、生活可持續,統籌解決「行路難」「看病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
能致富,脫貧奔小康
華興鎮立足實際、拓寬思路,依託大田經濟開發區以及仙峰漂流等旅遊產業,實施「一家四業」產業扶貧模式,發展光伏產業、家門口就業、院內手工業、房前屋後特色產業等四大產業,探索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新路子,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單一、增收不穩問題,實現「能致富」。
安好「屋頂」光伏業,就是投入430萬元實施光伏發電項目,總安裝容量508.8千瓦,年可發電56萬度。在仙峰溪的兩岸上,綿延兩公裡的太陽能光伏長廊在陽光照射下成了一條奪目的「藍色河流」,不但成為貧困戶的「聚寶盆」,還將沿線的農場、景點串成線,帶動了美麗鄉村遊。這個光伏扶貧項目每年可為貧困戶每戶增收約1000多元。
幫好「院內」手工業,就是引進鉉睿傘業配件加工公司,採取「訂單式」幫扶模式,鼓勵貧困戶利用閒餘時間在家來料加工,實現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工資性收入。
聯好「房前」勞務業,就是引導貧困戶創辦農家樂、農家旅館等生態農業,銷售花生、玉米等農副土特產品,拓寬增收渠道。
扶好屋後種養業,就是在福平樓周邊流轉土地8.7畝,按照0.3畝/戶的標準分配給29戶易地搬遷貧困戶,用於種植蔬菜、瓜果等農作物,貧困戶以自給自足的方式解決吃的問題;鼓勵村級油茶專業合作社以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租金流轉等多種方式流轉貧困戶油茶林資源,將貧困戶的閒置資源轉化為固定收入。
油茶文化旅遊節,遊客體驗古法榨油
「現在的生活跟城裡人一個樣,天天上班,多虧了搬遷的好政策。」在京口工業園區建華紡織上班的貧困戶翁楊群說:「在廠裡上班,一個月有近4000元,還不耽誤照顧家裡。」
翁楊群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兩個子女,都有精神智障,夫妻平日就靠幾畝薄地,又得治病花錢,一家人生活很是辛苦。搬進新房後,鎮裡安排他到隔壁村的京口工業園區上班,他的妻子在村子裡做保潔員。去年,翁楊群一家的收入達到8萬元,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我很知足。」翁楊群說。
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開機儀式在福平堡內舉行
「易地扶貧搬遷,其宗旨就是改善貧困戶的居住條件、脫貧致富。」華興鎮鎮長林起洲說,貧困戶居住環境改善了,還得兜裡有錢,過上好生活。
進入夏季,仙峰溪漂流又將迎來旺季。在遊客休閒服務中心,貧困戶盧秀香正忙著打掃中心的衛生。得益於漂流這一旅遊項目,鎮裡推薦她來這裡當服務員,實現了既能顧家又能增收的願望。「我來這裡做工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還有固定收入,自己養一些土雞、土鴨,種青菜和其他農產品也都容易找到銷路。」 盧秀香一邊幹活一邊開心地說著。
建國70周年,福平堡內舉辦油茶旅遊文化節遊客如織
人人有活幹,增收致富忙。柯坑村的楊連燈,夫妻倆都是殘疾人,但車工技術好,鎮裡幫忙從服裝加工廠拿來一些半成品給他們加工,夫妻倆都很勤勞,一個月能增收近5000元;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開機儀式、油茶文化旅遊節、音舞詩會等大型活動都在「福平堡」內舉辦,引來大量遊客,心靈手巧的程立停,做起了饅頭生意,小日子紅紅火火;張墘村的邱五四,縣裡為他免費發放了一輛代步三輪車,到縣城做起了「綠豆餅」小生意,妻子拿電子產品在家裡做,一家子其樂融融……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致富才是硬道理。」顏佳秀說這話時很堅定,「只有發展好產業,才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顏佳秀說,下一步,鎮裡還將在福平堡邊上建設扶貧工廠,加大對搬遷農戶產業發展和創業就業方面的幫扶力度,解決好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讓搬遷群眾既能安居還能樂業。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官方微信
註明: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
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原標題:《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甜蜜生活——福建大田縣華興鎮「福平堡」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