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重水復、蟄居深山。贛州,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這塊全國較大的革命老區、贛南蘇區,也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十三五」期間,贛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785戶73918人,佔江西省的55.2%。作為江西省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設區市,贛州已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正在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衝破千山萬壑,告別幾代窮窩
圖為于都縣上歐思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概貌
由贛州市區往東,需3個小時車程,才能抵達寧都縣黃陂鎮。該鎮大湖村高地組村民熊家鳳,受限於家庭條件,眾多姑娘看上了小夥卻看不上家境,直到40歲,熊家風才娶上媳婦。窮了大半輩子的他堅信:昔日的苦日子,差不多就要熬出頭了。
老家在尋烏縣澄江鎮邊遠山區村的王昌財一家,幾代人同住在幾間破舊瓦房,他和愛人前些年因為身體患病,不僅不能掙錢,還要借錢治病,六七萬元的負債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行走在贛州,像熊家鳳、王昌財一樣因自然條件差而致貧、因病致貧的群眾並不是少數。道路修不通、產業引不進、就業帶不動,這些村莊和村民,也就成了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貧中之貧」。
贛州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納入全市重要民生工程、精準扶貧十大項目之一來推動和實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上陣,深入一線調研,掛點幫扶邊遠山區村、深度貧困村,切實幫助解決問題。每季度定期調度和重點督查,市、縣兩級分別成立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在資金項目安排上給予充分保障,不定期調研、暗訪、座談會、走訪搬遷戶,形成了市、縣、鄉(鎮)、村四級書記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建立了上下聯動的推進機制。
根據搬遷戶家庭人口設計房屋戶型,統一標準集中安置。合理分配使用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性資金,在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前提下,加快項目建設和群眾搬遷入住進度。在實施過程中,守住搬遷對象精準的「界線」,採取「農戶申請、村委會初審、鄉鎮審查、張榜公示、縣級審批」等程序確定搬遷對象,精準搬遷、應搬盡搬。
尋烏縣採取超常規措施推進項目建設,在江西省率先採取EPC模式推進搬遷安置點建設,極大地縮短了建設周期。如今,尋烏縣在縣城建設了4個集中安置點,共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551戶2449人,佔該縣「十三五」搬遷總數的74.5%。王昌財家一年前搬入尋烏縣長寧鎮強國社區,如今,他妻子和女兒平時在外務工,再加上種植臍橙所得的收入,一年的收入有四五萬元。債務還清了,生活變好了,還住進了新房,王昌財一家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贛州市堅持以進縣城、進工業園區和進鄉鎮安置為主,進中心村安置為輔的三級梯度安置。其中,尋烏、石城、於都、南康等15個縣(市、區),均在縣城、工業園或中心鎮拿出優質地塊用於建設搬遷安置房,極大地解決了搬遷貧困戶就學、就醫、就業等難題。
據統計,贛州市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資金42.69億元,建設進城進園、進鄉鎮、進中心村集中安置點334個,其中集中安置15080戶64741人,分散安置2705戶9177人。截至2020年5月,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搬遷入住。
圖為南康區家具產業園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概貌
圖為石城縣銅鑼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概貌
想盡千方百計,造就幸福家園
「幫我脫貧可以,但要我搬家,蠻難。」
「是啊,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生活再苦,我還能種田種地。搬到外面去,我們真的沒辦法適應。」
5年前,于都縣羅坳鎮大橋村古嶂片區,當鎮裡的幹部在村民大會上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時,引起在場群眾熱議,大部分村民紛紛搖頭,認為搬家是「天方夜譚」。
在於都、石城等地,剛開始有村民對易地扶貧搬遷存有牴觸的心理,認為搬到外面生活,很難融入。
「群眾對工作不理解,是因為對政策不了解,我們要拿出真心誠意,讓群眾看得到易地扶貧搬遷的利好,要想盡千方百計,讓群眾感受到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惠。」在全市脫貧攻堅大會上,贛州市領導語重心長、擂鼓助威。
贛州市加大安置點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力度,讓搬遷群眾從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共享現代城市文明和市民化的公共服務。有序推動基層治理,為搬遷群眾創造安全、穩定、休閒、舒適的社區生活環境,引導搬遷移民群眾轉變觀念、提升幸福感、獲得感,確保搬出來的群眾「穩得住」。
在社區管理服務方面,贛州市梯度設置「移民社區服務中心」「社區移民服務站」「移民服務工作崗」,配齊配全「機構、場所、人員」,建立服務機制,完善社區技能培訓、就業介紹、產業服務、心理疏導等功能配套。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區服務中心153個,負責管理161個集中安置點,納入所在地村(居)委會管理173個,落實專(兼)職管理人員905人,16個社區建立了黨組織。
圖為石城縣銅鑼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在于都縣上歐思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社區服務中心動態掌握社區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技能、文化水平,及時提供就業服務信息和技能培訓等服務,並與園區用人單位對接,做好跟蹤管理和服務,幫助群眾實現「進城入園」。目前,小區已有375人在園區就業,24人自主創業。社區設有幼兒園、衛生服務中心、物業服務中心、文化書屋、老年人活動室、便民超市等基礎設施。社區黨支部按照「黨建+扶貧,扶貧促黨建」的工作思路,從隊伍建設、陣地建設、資源優化、服務群眾4個方面全力推進,成立「精準扶貧(就業)服務崗」「鍾萬禎服務崗」「社區事務服務崗」「社區警務服務崗」等4個服務崗,為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春節、六一」兒童節、中秋節等節日期間,組織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等各類形式多樣的活動20餘次。
圖為搬遷群眾在于都縣上歐思源安置區社區服務中心諮詢問題
「爬坡要半天,水田掛山間,只見姑娘外嫁,少見姑娘上山」,這是石城縣高田鎮祠江村下溫寮組流傳的一句話。當地村民劉禮炕一家於2017年9月搬到了該縣的銅鑼灣安置小區。「我在小區物業公司當保安,每月工資有1600多元,兒子參加縣裡舉辦的技能培訓班後在工業園務工,月工資3000多元,還找到了女朋友,準備結婚了。」提起現在的生活,劉禮炕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銅鑼灣小區總投資2.5億元,安置建檔立卡搬遷群眾546戶2512人,設有社區居委會、黨支部委員會和便民辦事窗口,開辦了孝老食堂、「四點半課堂」、愛心超市、「法治大講堂」等,實行樓號網格化管理,推行樓長工作制,營造「守望相助」的鄰裡關係,增強了搬遷戶的參與度與滿意度。
圖為石城縣銅鑼灣安置點社區「四點半課堂」上課場景
圖為孩子們在于都縣上歐思源安置點社區圖書室借閱圖書
贛州市還把文化建設作為抓手,幫助搬遷戶融入新環境。針對一些鄉村方言、文化存在的差異,將安置點建設成具有文化氣息的建築,使搬遷戶能感受到「鄉愁」氣息。配套完善基礎設施,配備建設了社區服務中心、棋牌娛樂室、圖書室、就業培訓中心、籃球場等,滿足搬遷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做好社區管理、搬遷群眾心理疏導等服務工作,引導搬遷群眾培養良好習慣,融入新的社區新文化新生活,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全南縣南逕鎮羅田村南逕坑上圍村小組,有位年近50歲的農村婦女,5年前,她強忍著丈夫去世的悲傷,帶著兩個年幼的小孩和年邁的婆婆,居住在深山裡的危舊土坯房中,那時的李春梅,近乎絕望。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幫扶幹部一次次上門鼓勵,讓這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暗下決心:寧可苦戰,也不願苦熬。2018年1月,李春梅一家在搬入南逕鎮安置點新房時,特地請人寫了一副對聯,門楣上方的橫批上寫道:共產黨萬歲。
在贛州,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發自內心地感念黨恩。他們用實際行動支持和投身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成為推進基層治理創新的強大正能量。
不辭千辛萬苦,拓展致富道路
從贛州黃金機場出發,近2個小時的車程,抵達贛縣區三溪鄉,又在蜿蜒的山道上盤旋近1個小時,才到土龍村。該村是江西省「十三五」重點貧困村,也是深度貧困村。受自然條件制約,直到5年前,村裡還不通水泥路,不通高壓電,大部分村民「逃」出大山,在外務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就靠著數畝低產冷水田勉強度日。
村民王榮耀就是留在村裡的人。一家四口人,兩個小孩外出上學,妻子因病喪失勞動力,生活的重擔壓在王榮耀一個人肩上,貧困戶的「帽子」戴了一年又一年,他做夢都盼著能脫貧致富。
在贛縣區三溪鄉的福龍家園,王榮耀成了這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第一批搬遷入住的對象。從買一袋肥料都要費勁周折,到家門口就是便民超市、愛心超市,從破舊不堪的土坯房到住上設施齊全的小區,王榮耀心裡樂開了花。
王榮耀不僅住進了新房子,還找到了致富的「金飯碗」。他在安置小區附近流轉了5畝地種植甜葉菊,每年有2萬多元收入。他還在綠林灣羊基地養羊,每月再獲4200元的收益。據了解,三溪鄉圍繞安置點周邊進行周密的規劃,通過引進位衣車間,發展山羊養殖、蔬菜和甜葉菊種植等產業,讓搬出來的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贛州市堅持搬遷與脫貧並舉,市發改委和市扶貧辦多次組織人員深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遷出點調研,傾聽搬遷群眾訴求,出臺了《關於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二十五條措施》,指導縣(市、區)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逐戶逐人落實健康、教育、醫療、保障等精準扶貧政策,分類推進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公益性崗位、創業支持等後續扶持措施,確保搬遷安置一戶、幫扶落實一戶、穩定脫貧一戶。
——對進城進園搬遷對象,依託縣城服務業及工業園崗位優勢,結合就業創業扶貧措施,引導有勞動力的搬遷貧困家庭就近就業。結合市場需求和搬遷戶意願,統籌相關部門及用工企業就業培訓資源,開展水電工、汽修、廚師等技術型技能和家政護工等服務型培訓,開展「送崗進點」「送崗入戶」活動。
——對鄉鎮安置點搬遷對象,推行「微田園」模式,為有需求的搬遷貧困戶提供基本耕種需求。採取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對接方式,定向開展種、養、加、商等產業創業培訓,設立就業扶貧車間,為搬遷貧困戶就近就業創造條件。
——對中心村安置點搬遷對象,發展蔬菜、臍橙、油茶、白蓮、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推動電商、旅遊、生態、消費扶貧與易地搬遷有機銜接,開發護林員、保潔員、圖書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向搬遷貧困戶傾斜。
圖為南康區易地扶貧搬遷服務中心一角
南康區依託當地千億家具產業集群優勢,在搬遷貧困戶最能實現充分就業、最為完善配套設施、最具產業集群優勢的家具產業園,建設了3個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共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926戶3951人,佔南康區搬遷總任務數的75%。南康區易地扶貧搬遷服務中心,負責為有意願的搬遷戶對接家具產業園就業工作。搬遷群眾張祖春通過服務中心介紹,在附近建築工地做建築裝模工,月收入達4500元,兒子張勇在南康路福九洲國際大酒店做迎賓服務員,月收入3000元,實現了搬遷脫貧。
龍南縣在全省率先創辦以扶持貧困群眾上崗就業脫貧為目的的公益性企業—龍南縣就業扶貧福利廠,吸納貧困人員、殘疾人員等各類人員126人,帶動建設鄉村就業扶貧車間、就業扶貧福利分廠,幫助130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就業。2017年6月,該廠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原標題:《老俵出深山 蘇區拔窮根——江西省贛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