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紐幾內亞的沙灘上散步時,一個當地人向他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的祖先在這裡待了近萬年,而歐洲的白人200年前才到來。可為什麼是歐洲的白人製造了那麼多貨物運到紐幾內亞賣,而當地人卻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貨物?
針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切中要害的問題,賈雷德開始思考貨物販賣這個表象背後的經濟,種族,文化方面問題。最終,在1997年撰寫並出版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1 爭議
在去年7月的時候,我提了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觀點,
當大家都將B站去對標YT的時候,我認為B站也許更接近迪斯尼。
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觀點,所有人都表示極大的懷疑:
比如B站目前的體量,和迪斯尼相距甚遠,也有人從模式質疑,B站一個視頻網站,似乎並沒有後者那樣豐富的渠道和IP創作能力。還有人表示兩者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但實際上,我覺得,
大部分人,對B站不乏了解,但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去思考過,迪斯尼是什麼。
2 什麼是迪斯尼?
1923年,畫家出身的華特.迪斯尼和哥哥羅伊在好萊塢成立迪士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他們打響第一槍的作品,是《愛麗絲夢遊仙境》。
1928年,他們出品了影史上第一部有音效卡通片《汽船威利號》,這部片子你可能沒聽過,但主角你一定認識,那就是米老鼠。
之後,在1937年,他們推出了史上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首輪發行便獲得800萬美元的收益,最終在全球砍下1.8億美元的總票房,同時拿下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叫好叫座,票房榮譽雙豐收。
1942年,迪士尼公開上市。之後便開始了他們的經典戰略:以七年為周期重放或重新製作迪士尼經典動畫,目的是以七年為周期吸引小孩,保證每一代孩子的童年裡都有迪斯尼。
OK,簡單介紹完迪斯尼的發家史後,有人可能好奇,你想表達什麼?
我的問題是,有人仔細研究過,迪斯尼的這些動畫,它是從哪來的嗎?
比如,第一部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是他們原創的故事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是一部1865年出版的英國童話。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荒誕小說之一。
注意關鍵詞:英國童話
那麼,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又是哪來的呢?
答案是1812年的德國格林童話
注意關鍵詞:德國童話
有人會說,白雪公主和愛麗絲取自歐洲童話我知道,那米老鼠呢?
— — 有說法是華特·迪士尼本人透露,米奇的形象來自於對卓別林的致敬
木偶奇遇記,1880年的義大利童話
小飛俠,則是來自1911年蘇格蘭的彼得潘的故事
睡美人灰姑娘這些全是改編自老歐洲的童話。
阿拉丁則是來自阿拉伯的童話《一千零一夜》,16世紀就定型的。
甚至,獅子王這樣的,也高度參考了英國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內核。
「我懂了,你想說,迪斯尼的本質,也是抄襲怪?只不過是抄的老歐洲,阿拉伯,還有中國歷史裡的知名故事?」
NONONO,這個格局,就低了
我們還得引入一個信息,那就是,1923年,迪斯尼成立的時候,當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一言概之,直到上世紀中葉,儘管美國在GDP上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但大家認知中歐洲依然是文化高地,美國還是一片文化荒漠,大家眼裡沒有文化只是暴發戶的鄉巴佬。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new money和 old money的矛盾,以及鐵達尼號裡,露絲和反派男,老歐洲落魄貴族小姐和美國夢下暴發戶,都是這個現象的映射。
但之後的世界按下了加速鍵,短短十幾年曆經經濟危機,二戰,等到戰後美國全面崛起,伴隨著一帶一路啊不,馬歇爾計劃以及全球化,美國文化在短短幾十年內風靡全球。
可口可樂,是最典型代表,在二戰中就伴隨著美軍走遍了世界。
大家熟悉的搖滾樂,我認為也可以算入這一波浪潮的產物,新大陸在黑人節奏布魯斯和鄉村音樂影響下融合出了自己的聲音,並反向影響了全球。
迪斯尼和米老鼠,作為美國文化的一環,也就此走進了全球孩子的童年。
所以,迪斯尼的本質是什麼
— —伴隨著美國在二十世紀的崛起和文化輸出,美國的文化公司用他們更現代化的通俗文化,更先進的動畫技術,重新演繹了舊世界的文化故事,並風靡了全球。
這才是迪斯尼的本質,財務報表,渠道盈利,具體營收的數字多少,都不過是這個時代浪潮下的一朵小水花。
3 什麼是ACG
OK,說完了迪斯尼,我們來聊聊ACG
ACG和二次元在過去幾十年深刻影響了國人,幾乎是一代人的童年。
但是,什麼是ACG?
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卻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很多人可能會說要有愛啦,宅文化啦,其實,ACG有很明確的源頭定義。
ACG文化發源於日本,是動畫,漫畫,遊戲三大圈層的統稱。
而如果你理解了剛剛迪斯尼的邏輯,你就會發現,ACG文化和迪斯尼好萊塢,本質上是一樣的。
仔細想想這個角色哪來的?
鳥山明從中國神話中觸發靈感畫出了他自己的孫悟空和七龍珠的故事
那麼1984年龍珠連載時日本的GDP呢?
發現什麼沒有?日本是當時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且還在一路狂奔中。
ACG的本質是什麼
— —伴隨著日本在二十世紀末的經濟崛起,日本的文化公司用他們更現代化更通俗的理解和技術,重新演繹了舊世界的文化故事,並風靡了全球。
ACG文化,忍者,武士,還有松下幸之助,作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起走向了世界。
區別在於,美國更強勢,孕育出了好萊塢,迪斯尼這樣的產業和巨頭公司。
而日本ACG沒那麼強勢,後力也不夠,所以JUMP們體量小。(不過遊戲領域出現了任天堂)
但小歸小,文化輸出能力依然是有的。
一個有趣的事是,日本在1990年做了一個動畫,《羅德島戰記》,這是一個以歐洲魔幻世界觀為背景的故事。
他裡面的精靈,沒錯,就是中間這個膚白貌美長耳朵的精靈妹子,其實並不符合歐洲魔幻原著設定。
但是,日本動畫公司有錢呀,請得起畫師,動畫做的好呀,這畫風,這美感。
歐美宅男表示,666,這個設定我吃了。
於是,從此歐美的精靈也跟著日系精靈走了,全世界精靈都接受了美貌長耳朵這個設定。(真香)
經濟的發展和充沛的資金支持,大量公司願意投廣告,大量電視臺願意高價購買播放,日本的ACG產業靠著更細膩的故事和情感的刻畫,很快風靡全球。
鳥山明,宮崎駿們也隨之享譽全球。
這就是ACG的來源。
這個規律第三次出現,是1993年前後,香港GDP數據一度達到中國大陸的27%
之後則是大家熟悉的~
TVB的本質是什麼
— —伴隨著香港經濟在二十世紀末的崛起,香港的文化公司用他們更現代化更通俗化的理解和技術,重新演繹了過去的武俠故事。
TVB武俠劇,就此走向了整個華人世界。
所以,迪斯尼,好萊塢,ACG,TVB,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十八竿子打不著,但站在歷史的視角來看,他們的本質是類似的,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香港是我國地區)在經濟崛起後,當地文化公司靠著更先進的技術,更大的消費市場,更強的資本支撐,然後按照自己對舊世界故事的理解,用自己的價值觀對過去的故事進行再演繹,最終形成文化輸出。
誰強大,誰就能掌握講故事的方式,誰就能對外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美國強大,所以過去幾十年,全世界的觀眾都習慣了孤膽英雄的美式主角,用美國視角看待世界,突然冒出一個戰狼來很多人都覺得不習慣,對不對?
任何國家任何膚色的任何人物,在好萊塢迪斯尼的故事裡,不管經歷了什麼,你為什麼愛,為什麼恨,為什麼拼死抵抗,你為何而戰,最終解釋邏輯都會回歸到美式價值觀上。
這個辦法在過去幾十年非常成功。
一個,是因為上一代美國創作者,確實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都有可學習之處。
他們在410天裡建造了帝國大廈,他們將人送上了月球。他們白天吃熱狗,晚上喝啤酒,一個金髮方臉的中年男性,一個猶太科學家、一個外星人、一個俄國人、一個東亞人、一個愛爾蘭人、一個金髮妹子、一個黑人妹子,就這樣駕著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盡頭。順帶,這些妹子還都是超級大美女。
這種故事,一句話,簡直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和英特納雄耐爾不相上下,浪漫到極致的故事。
再加上更先進技術和資源支撐,以及更通俗化的理解。
在過去的大部分時候,他們都能將老故事演繹好,用新時代的價值觀詮釋一遍,煥發生機。
但也有小部分時候,他們演繹的不好,因為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來源,創作團隊不太能吃透原來的故事和文化背景,只能看著演。
尤其是這兩年創作團隊功底下降時,這個問題越發明顯。
而且,大家還發現一個問題慢慢的冒出來,如果是古埃及的故事,沒人跑來辯個對錯時,那你理解錯也就理解錯了,大家也感覺不出來。
但如果是中國這樣,當事人還在,尤其中國還愈加強大,開始自己講述自己故事時,迪斯尼和好萊塢,就不免有點尷尬了。
沒錯,我說的就是~~~木乃伊。
木乃伊1在金字塔怎麼挖怎麼鬧大家都看著樂,但當主角變成了兵馬俑時,中國觀眾就覺得這什麼鬼了。
4 生產力決定上層建築
OK,介紹完迪斯尼好萊塢的來龍去脈後,問題來了,2020年的世界GDP,是什麼樣的?
答案是這樣的,而且,有許多人預計,幾年內,紅線會超過藍線成為第一。
所以,巨頭公司,尤其是文化類巨頭,當我們討論他們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他的當前數據,財報營收,還得深刻理解時代背景,以及時代浪潮的方向。
生產力是一切的基礎,它決定了上層建築。
偶然背後是經濟和GDP引發的必然。
如果你去告訴1923年的華特迪斯尼,嗨,華特,你的故事在未來會影響全世界孩子的童年,Everyone。
他可能都會覺得你瘋了。因為他最多想到自己的作品在美國市場大賣,但很難想到自己的故事會和可口可樂們一起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走向了全世界。
而在中國崛起走向全球的這個過程中,會不會出現文化的輸出大潮,是否會有中國的文娛公司,依靠強大的市場,用新的理解和技術,來演繹過去的故事,佔領東亞乃至世界的市場呢?
我認為中國必然會出現這樣一家公司。
勤奮比不過天分,天分比不過大時代
5 答案
至此,本文的終極問題也終於出現了:
如果將迪斯尼好萊塢作為目標,B站以及其他的中國文化公司,中國的文化創作者們,最需要改進的是什麼?中國文化輸出,目前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我認為,答案是講故事能力。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的是,當年美國孵化出迪斯尼完成文化輸出時,達成了哪些條件?
1 龐大的本土市場 2 技術革新 3 很好的商業和藝術的平衡 4 美國文化有其先進性,並很好的完成了通俗化演繹,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的故事講得好。
第一個,我們已經達到了,中國目前已經有龐大的本土市場。
第二個,技術革新,實際上,由於大量外包,目前中國視覺技術成長很快,很多日美的作品,背後是中國工作室在完成的。流浪地球大部分特效也是中國團隊完成的。所以這裡是有彎道超車機會的,關鍵在於能否完成技術上的突破和革新。
第三個,如何平衡好商業和藝術,這是這兩年的焦點。
中國有海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從創作者數量來說,並不弱於美國和日本,但如何動員起他們,卻是一個顯著的問題。
用什麼樣的模式,既能動員海量創作者,又能保持創作者積極性,既能扶持頭部IP,又能保證底部作者湧現,還得保證文化公司賺錢,這是一個橫跨商業和藝術的問題。
中國前兩年回答不好這個問題,所以儘管創作者不少,但大家都只能給日本給美國做外包,無法生產自己作品。
這兩年,各平臺崛起,各創作團隊崛起,然後基本就是在商業模式這塊不斷反覆橫跳。
網文裡就有老起點的付費訂閱制和番茄的免費制,新閱文一頓爭議,最後也走的免費制
視頻這邊,騰訊視頻,愛奇藝,B站,西瓜,付費制免費制會員制訂閱制提前點播制,八仙過海各種騷操作層出不窮,本質還是在摸索最適合發展的模式。
我看好B站的原因在於,目前來看,他們這個模式下平臺和創作者們的關係比較融洽,社區氛圍也比較有優勢,但最終發展可能還得市場說話。
但不管怎樣,各路平臺資本是有了,國內自己的作品也陸續湧現出來了,大眾也開始買帳。
而第四點,才是一直以來困擾所有人的問題。
講故事這事看起來簡單,其實是最難的。深刻的論文大家都會寫,但能將很深的故事演繹成5歲小孩都看的津津有味的故事,這就非常難。而要在五歲小孩都能看懂的故事裡潛移默化的體現出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那絕對是大師操作。
文化輸出是需要載體的,故事講的好,潛移默化就飛入千萬家了,故事講不好,那學院開遍世界也沒轍,因為大家都愛聽故事,不愛上課。
6 故事
國內文化公司們前些年在文化作品上的困境源於什麼?
有人說是資源,有人說是市場,有人說是審核,但我覺得,根源是:
大家的故事講的不好,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講什麼故事。
「我要講什麼故事」,這是一個直接涉及到創作者內心深處的終極問題。
一個類似莎士比亞的提問:人和世界的本質關係。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你理想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的。
這個答案是建立在創作者人文素養,意識形態,世界觀上的,我稱之為故事內核。
去看宮崎駿的作品你能明顯感知到這一點,不論是什麼片子,最終都會回到,飛翔的少女,愛與和平這個內核上來。
愛與和平,這個故事內核,是足夠吸引人的。
那美國呢?
坐著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盡頭,歷經一個又一個星球的探險,這故事你愛看嗎?愛看啊。
天命之子,揮著劍馳騁在星際間,這故事你愛看嗎?愛看啊
他們背後的這個「自由」的故事內核,也足夠吸引人
不論是迪斯尼還是好萊塢,他們的作品哪怕把別人的歷史和故事,用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演繹一遍,都能吸引人,就在於此,背後的故事內核有吸引力。
好的故事內核,是不分年齡不分國家不分膚色,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感知到的。
哪怕拿掉畫面拿掉特效,別的國家的小孩,過了20年都能回憶起來
「八歲時我看的那個開著飛船拿著光劍馳騁在宇宙的電影,真好看!!」
那麼中國呢?
中國在過去,也能講好故事
大鬧天宮,翻江倒海,打上雲霄殿,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怕你講給七歲小孩聽,他都覺得這簡直酷炸了。老外看了也覺得酷,太酷了。
這個故事背後,是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我們才是天下的主人,英特納雄耐爾的故事內核。
這個內核,吸引力足夠,所以創作者講的舒服,大家看的也舒暢。
但這個故事內核用了這麼久,有點老舊缺乏翻新,而且很多新一代作者其實並沒有理解他吃透他。大家不知道怎麼在新時代演繹好他。
很多作者在內心底,其實並不知道怎麼演繹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甚至都並不清楚,新時代的中國文化是什麼樣子的。
大家也不知道怎麼處理過去的集體主義敘事和新時代個人自由主義的關係。
上層的故事內核無法創新,就導致前臺的故事雪崩。
所以講出來的故事,要麼內核缺失,要麼邏輯擰巴,要麼老掉牙,要麼就只能放棄終極敘事,往低齡化方向走(但實際上低齡化也是需要終極故事支撐的~)
有的導演錢也花了力氣也費了服裝道具都用心劇本還幾經打磨,結果大家還是覺得雲裡霧裡繞了半天一句不好看,為什麼。
故事內核崩塌,只能靠畫面和戲劇化強坳
但不管怎麼坳,故事就是故事
如果你的故事縮成一句話無法吸引人,那麼把他拍成120分鐘的電影,也不太能吸引觀眾。
所以大家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翻出齊天大聖,把過去的故事再演一遍。
7 人民朋克
但最近這兩年,這個現象終於開始慢慢轉好了。
標誌就是,流浪地球的出現。
在行星發動機和飽和式救援背後,是一種新的故事內核開始抬頭。
我暫時稱之為:人民朋克。
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們和西方,在現代化價值觀方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我們開始有了現代化的足夠有吸引力的故事內核。
他創新性的回答了長久以來困擾大家的問題,怎麼處理新時代集體主義敘事和個人自由主義。
之前的創作者始終在做二選一,張藝謀的《英雄》裡,無名選擇了前者,犧牲自我,成就天下。
各路文藝導演則傾向後者,突出對個人的關懷。
而現在,流浪地球為代表的新式敘事給出了一個創新性回答,我全都要!
兩者根本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戰狼2的最後一幕,其實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而到了流浪地球裡,給出了更明確的答案,
聯合政府總動員,五大洲七大洋的勇士拋棄所有的仇恨和民族隔閡,集結起來進行飽和式救援拯救我們的星球。
「全世界的人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緊急通訊權限,廣播代碼:4322 0655 2234」
「請不惜一切代價,重啟蘇拉威西赤道轉向器」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那一年賀歲檔大片頻出,有黃渤沈騰這樣的實力影帝,《瘋狂外星人》坐擁寧浩黃渤沈騰三巨頭,怎麼看都是票房王者,但流浪地球在兩天內把所有人拉到一起A了。
這個背後其實是故事內核的先進性,
"讓我們一起點燃木星拯救地球」
在這種全新的敘事內核面前,打打鬧鬧合家歡的喜劇片不管畫面再精巧演技再精湛,都是蒼白無力的。
並且,在當前這個時代,這個故事內核,是不同於歐美日本,中國獨有且非常罕見的。
日本則在熱血拼搏幾十年後,突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我這麼拼搏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EVA被認為是劃時代的作品,
因為在所有人都開著高達去拯救世界的時候,他第一個提出了問題
「為什麼我要開著機器人去打怪獸拯救世界?我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
以它為界,日本從此徹底放棄了宏大主義敘事,開始講述個人情感的故事。
然後你就會驚奇的發現,日本的故事裡,哪怕顛覆世界的魔王反派,最後揭開面具,也不過是你隔壁班的高中生同學。再大的陰謀,最後也還是在學校這個舞臺上演出。
拯救世界的方式,則是通過談戀愛。
甚至穿越億萬星辰,浩瀚星海的舞臺上,最後依然還是在講述一個愛的故事。
而中國目前新生的人民朋克,雖然作品不多且還比較幼嫩,但可以看出,他其實非常罕見的既維持了宏大敘事又很好結合了個人情感關懷,甚至陸續衍生了神話朋克等分支。
即,神話裡的仙人,本質也是高科技的產物~~
與其祈禱上蒼,不如猛攀科技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他大膽樂觀的嘗試用秩序和科學的力量去解釋一切事物解答一切問題。
8 火種
這種敘事內核,並不是突然顯現的。
在很早以前,他就存在於我們的文化故事中,愚公移山,大禹治水,本質上都是在說這個故事內核。
順帶一提,「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如果在美國片裡,是很容易拍崩的。因為他們很難理解大英雄會放棄家庭這個點。
只有中國人自己能真正理解這個故事真正要講述的,那種關於小我和大我的意義。
而當你去翻建國初期的畫報,你也會驚奇的發現這些熟悉的事物。
「理想分兩種,我實現了理想,或理想通過我而得以實現」
但過去幾十年,這個敘事內核,都沒有更新,故事內核沒有翻新。
但這幾年,大高鐵,大水電站,大基建,越來越多人看到了日月換新天的成果。
越來越多人也真正開始重新思考這個敘事內核了。
最終,時代走到了2020,全新的敘事內核終於成型了。
「人民朋克」,既人民,又朋克,前者是對於人民大眾力量的認知,後者是對科學理性的推崇。
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這個故事內核對敵我的描述不太突出,更強調所有人必須要攜手發展應對未來的困難。
我們是命運的共同體,我們要一起將人類的勇氣與堅毅永刻於星空之下。
這種尊重秩序,信賴科學理性並高度讚頌生產力發展的思路,本質是對歷史傳承和當年火種的繼承和現代化翻新,讓過去的故事內核變得更現代化更時髦融入新時代了。
如何包裝好他,圍繞他講好故事,甚至讓別的國家的人物和故事融入其中都完成自洽,
應該會成為接下來中國文化輸出的關鍵。
也應該是這一代中國文化創作者的使命。
資料來源:
迪士尼的百年沉浮
凡耳之所屬皆從爾——開創時代的蒂德莉特
字節騰訊的命運問題:美國是什麼?
波薩達斯星人:如何評價《中國2098》科幻系列作品水平?
朱耶伽羅:如何評價《中國2098》科幻系列作品水平?
爭議的李子柒,背後是撕裂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