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面這些熱門電影即可知道,迪斯尼公司為了擁有更多的超級大IP,在過去數年內接連重金收購了三大著名電影品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漫威漫畫公司、盧卡斯影業。因此,我們得以看到了這樣的事實:迪斯尼公司不管是動畫影片,還是真人電影,都呈橫掃世界之勢,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為自己贏得了好口碑,並抱回各大電影獎盃,真的是給人一種「贏家通吃」的感覺。
(正在熱映的《美國隊長3》)
可這還遠遠不是迪士尼的全部,其IP的價值和魅力也遠未終止,而是繼續在其它地方釋放出更大的能量。IP,對迪斯尼而言,只是一個源頭,從商業角度來看,熱門IP會在線上渠道、線下渠道和衍生商品渠道發揮熱能。所以,即使跳出迪斯尼來思考IP,也會發現熱門IP本身具有的巨大價值。我們甚至可以說,在目前國內,雖然天天炒IP,這樣做好像是拔高了IP,其實不然,真正的好IP反倒是被低估了。相信隨著國內娛樂產業的興起和逐漸成熟,優質IP的價值會更充分地被挖掘出來。
下面就來看由迪斯尼的幾大業務板塊構成了一個怎樣的IP產業鏈吧。
迪斯尼四大業務板塊
對迪斯尼這樣一個全球頂級的版權運營公司,它是如何把一部作品做成IP並延伸擴展到相關領域進而影響到全球的呢?從內容上說,是刻畫人物、講故事,並融進頂級的電影製作技術;從商業模式來講,則是線上線下聯動,各大業務板塊緊密配合,全產業鏈式的開發運作。
1.影視娛樂
總之是在電影製作各個領域都將最優秀的人才、創意和IP資源納入囊中。啥也不說了。
2.媒體網絡
這份表格告訴我們,迪斯尼公司不是只製作電影,它還是製作和發行青少年電視劇和TV動畫的頂級行家。並且,它所掌控的媒體網絡也是公司電影發行和推廣的一大渠道。自己的媒體播放自己的內容,這也是其商業成功的保證。從後面圖表也可以看出,其實迪斯尼最大的一部分營收和利潤就來自媒體網絡板塊。
3.主題公園和度假區
迪斯尼的這種模式讓人不禁想起這幾年的一個中國流行詞:O2O。
迪斯尼公司早在1955年就從線上(電視、廣播、影院放映等)布局到了線下,其標誌性事件是洛杉磯迪斯尼主題公園的建成並開放。這一步是30餘年(公司1923年成立)優質IP日積月累的必然結果,可謂瓜熟蒂落。主題公園將之前經典動畫片中的場景以實景方式再現,化身成為一個夢幻般的遊樂園,滿足消費者的幻想。據稱,2016年熱門動畫影片《瘋狂動物城》實景也即將進入迪斯尼主題公園。目前,包括即將開門迎客的上海迪斯尼主題公園在內,全球6座主題公園,另外4座分別在奧蘭多、巴黎、東京和香港。
並且,即使是迪斯尼主題公園,也不是僅靠門票收入,據了解,門票只佔總收入的30%,另外70%的收入來自餐飲、住宿和購物等。可以說,主題公園本身也是一個吃住、娛樂、消費的一個完整生態。
除此之外,迪斯尼公司還布局有旅遊度假區,比如迪斯尼郵輪、迪斯尼度假俱樂部、迪斯尼探險、迪斯尼幻想工程、迪斯尼創意娛樂等。
4.周邊產品
迪斯尼公司的周邊產品也非常厲害。以2013年動畫影片《冰雪奇緣》為例,2014年底的一份調查顯示,全美約有20%的父母願意為自己的女兒購買Elsa(影片女主角) 這個新公主角色的玩具,該玩具賣出2600萬美元,而她穿的「公主裙」賣出大約4億美元,僅這兩項收入就基本等同於該片在北美票房總收入。
(影片《冰雪奇緣》中的女主角Elsa公主)
在《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熱映時,迪斯尼還跟亞馬遜、沃爾瑪等零售企業合作,銷售包括 BB-8 機器人玩具在內的全新星戰周邊產品,又大賺了一筆。
總之只要是影片中所涉及到的東西都會受到影迷追捧,成為巨大的商機。據迪斯尼公司2015財年年報顯示,它在全球共有3000多家授權商,銷售超過10萬種與迪斯尼卡通形象有關的周邊產品。
還有眾多企業排著隊跟迪斯尼合作,開發並銷售迪斯尼周邊產品,或者使用迪斯尼卡通形象版權。比如優衣庫將上海全球旗艦店頂層改造成迪斯尼主題概念店,並推出星戰7系列服裝;青島海爾冰箱獲得了超能陸戰隊、冰雪奇緣等角色形象的使用權……
5.互動娛樂
這一部分主要來自於迪斯尼的遊戲和通過其智慧財產權運營的遊戲。不過,它在遊戲板塊的表現上乏善可陳。雖然手中握有諸如漫威超級英雄、星球大戰以及瘋狂動物城等超級大IP,但旗下卻少有難得出手的遊戲,僅《星球大戰》和《漫威格鬥冠軍》還算強差人意,至於超級IP加勒比海盜、冰雪奇緣、海底總動員、星際寶貝、賽車總動員,以及經典的唐老鴨和米老鼠、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些遊戲只屬於休閒遊戲類型,完全不能打入主流遊戲市場。
近日,迪斯尼宣布,只專注於遊戲授權業務和自研遊戲產品,比如《星球大戰》系列仍將繼續推出遊戲,而公司整體不再從事遊戲開發業務。這是不是基本上已經放棄了?
最後來看下品途商業評論綜合網絡整理出來的迪斯尼公司2010-2015財年的收入和利潤情況,我們也能看出它放棄「互動娛樂」板塊的原因(這也是本文採用「四大業務板塊」而不是「五大」說法的原因所在)。
通過這兩份表格,我們知道「媒體網絡」和「主題公園」佔據整個公司總收入和利潤的絕大部分,具體而言,營收佔到公司總收入的約75%,而利潤佔比則更大,佔到總利潤的75%—90%。甚至「周邊產品」的利潤都與「影視娛樂」旗鼓相當,經常還有超過後者的情況存在。也就是說,雖然迪斯尼公司以擁有優質IP、製作影片為基礎、為核心,但這部分的營收和利潤只是最基本的,影片IP的商業開發還要仰賴這條產業鏈的其它部分。
由此可見,在IP商業化這條路上,形成一條產業鏈、深入挖掘IP價值、搭建完整生態將是多麼重要。
IP的極致是文化輸出
迪斯尼動畫工作室本來就有那麼多超級大IP了,但它還是收購了皮克斯、漫威漫畫和盧卡斯影業,使自己能形成壟斷地位。因為如果只有迪斯尼動畫工作室,一年也就大概能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而收購之後,強強聯合就能一年數部的高產出,並且幾乎部部都是精品。
換句話說就是,迪斯尼公司非常清楚自己所有業務板塊的基點和核心都是影片,都是優質IP,所以,它會為了打造爆款,而進行高成本的投入,冒著高風險賭上一把。它不會選擇小製作,小打小鬧,這不是它想採取的商業策略。它要的是,找準目標、狠命一擊,這應是其長期的發展策略和商業眼光。
(動畫影片《超能陸戰隊》)
很多時候,它所推出的影片獲得了藝術和市場上的雙重成功,變成了人盡皆知的大IP。於是,以這個IP為源頭,在此基礎上補充和完善迪斯尼的IP產業鏈。而說到迪斯尼IP產業鏈和品牌的成長邏輯,大致就是從點子或者創意,到文化產品(影片或電視劇集等),到產業鏈,並最終形成品牌,而大的品牌又能吸引更多的創意人才,之後又產生更多的點子或創意,並將夢想變為現實。這是一個自我更新的正循環,具有自我造血能力。
(迪斯尼經典的動畫形象)
從有形的文化產品來看,放眼全球,迪斯尼公司都是做得最靠前、走得最遠的,因為包括收購了夢工廠在內的維亞康姆公司,還有20世紀福克斯、時代華納等影業巨頭在內,至少目前為止,還只是做到了連通影視娛樂、媒體網絡、周邊產品和互動娛樂等幾個業務板塊,尚未能打通類似迪斯尼樂園這樣的線上線下完美結合的局面。
若是再回過頭去看各大業務板塊在迪斯尼公司的營業和利潤比重,或許不難看出,迪尼斯影片進入中國只是這場文化輸出的開始,在上海建立迪斯尼主題公園開門迎客,自然是要賺錢的,但這其實也只是迪斯尼公司看重中國市場之後所走出的另一步,所布下的一個大棋子,它想要做的是幾大板塊的業務全部進入中國,深刻地融入中國,並實現更多的營收和利潤。因為畢竟之前迪斯尼對中國的影響還僅限於部分影片,與它形成巨大對比並對其造成誘惑的是,中國市場又那麼大。為了盈利,從各個層面向中國輸出內容和文化,這或許是迪斯尼更大的野心,也是國內同領域企業所面臨的壓力來源。
文章來自品途商業評論,作者梁三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