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的「詩和遠方」,為此他押上自己前半生積累的人脈和資源 |...

2020-12-25 獵雲網

獵雲網註:曉書館與資方合作並由高曉松團隊輸出品牌和運營管理。高曉松預計,今年還會再開出1~2家曉書館,他已接到多個城市資方的邀請。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作者:田甜。

5月初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杭州曉書館。混凝土結構的建築透著自然肌理,幾名文藝青年正對著「大屋頂」自拍。入館有一條長廊,陽光從三角形天頂的鏤窗滲透進來。

「曉書館」是由高曉松發起並擔任館長的公益圖書館,甫一露真容,就給自媒體創造了多篇10萬+。她坐落在杭州良渚文化村,「大屋頂」是由日本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

3月22日,曉書館開館儀式現場,高曉松披著黑皮夾克,身著牛仔褲加白色球鞋,手裡搖著把印有「曉書館」字樣的扇子。高曉松引用他的歌詞作為開場白:「你從一座叫『我』的小鎮經過,剛好屋頂的雪化成雨飄落。」此時高大的落地窗外,草色晴翠,櫻花如雪,吹落成雨。

這番場景被很多自媒體引申為高曉松的「詩和遠方」,也撩動了文青們對「天堂圖書館」的想像。

「遊客」紛至沓來,某種程度上,曉書館成為了「打卡」的網紅旅遊景點。

曉書館。來源:被訪者供圖

曉書館採用預約制,最初每天開放300個讀者名額。

有的網友從杭州市區乘坐一個多小時地鐵來到曉書館,沒預約上,開始吐槽,還在微博上@高曉松。高曉松已回到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當研究員,今年2月,他剛獲得這張工作證,立志要「努力做個較好的知識分子」。

他讓曉書館項目運營總監蕭歌調試每天的運營數據,看看是否有可能多開放些預約名額。現在,曉書館每天可預約總人數增加至500人。

高曉松計劃,未來他還會把「曉書館」開到6個不同城市,做成公益閱讀品牌。

「我前半生走南闖北,闖蕩江湖,認識了很多人;後半生就讓我用這些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去開書館,做研究。」高曉松說。

社區圖書館

郭文瑤是一名化妝品法規諮詢師,一年前來到杭州工作。一大早,她從濱江乘坐兩小時公交、地鐵,來曉書館當志願者。她穿著一件印有「曉書館」字樣的灰色圍裙,負責收發入館證,對外翻譯。

像郭文瑤這樣的志願者當天共有四名,他們在曉書館被稱為「曉圍裙」,分別站在前臺或書架旁做志願服務。第一批「曉圍裙」多數是良渚文化村村民,當然也有不少衝著「高曉松圖書館」而來、周末來當志願者的上班族和學生。

曉書館內部分上下兩層,共有5萬冊圖書,以文史哲為主,原木色的書架直抵天花板。一面落地窗外有一片淺水圍繞,再往遠處是草坪,花開花落。記者在曉書館內看到,拿著手機拍照的背包青年比正在看書的讀者更多,他們穿梭於閱讀座椅和榻榻米之間。

蕭歌坦言,運營團隊可以維持館內秩序,控制人流,卻無法阻止遊客前來拍照。現在,他們只想安安靜靜運營,把熱度降下來,探索一種較理想的公益圖書館模式。

一年前,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還在為「大屋頂」圖書館運營現狀發愁。

「大屋頂」由美術館、劇場、圖書館等功能區組成,是萬科在其複合型地產項目「良渚文化村」配置的文化設施。2010年,萬科請來安藤忠雄設計這處文化藝術中心。

更早些時候,良渚文化村有個「村民書房」,藏有13568本村民捐贈的書。時任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執行館長沈毅晗打算把村民書房搬到新建的圖書館,原有圖書卻只能填充新圖書館一角,「滿牆的木格子還空著」。

沈毅晗知道,他很難說服公司往圖書館項目投更多錢。他也是村民書房項目的負責人,他試圖說服公司總經理,「圖書館是一個城市地標」,總經理才同意「村民書房」立項。不過,沈毅晗同時也面臨兩大難題:第一,書都要來自捐贈;第二,公司不再為運營貼錢。

2015年秋天,良渚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建築落成。安藤忠雄留下一句話:「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個公共空間的真正價值與靈魂,要靠良渚文化村的居住者一起來營造。」

沈毅晗決定發起眾籌。2016年5月22日,他在「開始吧」發布的眾籌文案《在安藤忠雄設計的圖書館裡,放上你的一本書》中寫道:「建築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讓使用者來說話。我們選擇以眾籌的方式,想讓有相同想法的人一起來完成這個圖書館,圖書館是人與人連接的方式。」

截至6月19日項目眾籌期結束,共有613人參與圖書資金眾籌,完成了10萬元的籌款目標。

但相比一萬平米的圖書館空間,這筆資金可用於購買的書,擺放在大書架上仍然顯得寒酸。現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執行館長張炎告訴記者,他們後來把更多空間闢為休息室、咖啡館,咖啡館也具有補貼運營的功能。

2016年6月,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以社區圖書館的面貌開放運營。

「遊客」來了

「曉書館」入駐前,原圖書館休息室、咖啡館區域過大。雖然來訪者不多,但有的是三五聚首聊天,有的是父母帶孩子來,孩子一鬧騰一時半會兒難以安靜。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運營團隊意識到,這些現狀必須有所改變。

適逢高曉松想辦一家以閱讀、分享好書為主要功能的公益圖書館。2016年,高曉松在微博上表達這個願望時,好幾家合作方聯繫了他。

高曉松祖籍杭州,他對這座城市有著遙遠的故鄉記憶。在杭州主城區中山中路,高曉松的父親曾有間帶水井的屋子。2015年高曉松入職阿里大文娛以後,他每個月都有幾天要去杭州阿里總部匯報工作。

這些都是首家曉書館落地杭州的機緣。更打動他的是,「第一次看到安藤忠雄的設計就激動了,從小就夢想有這樣特別大的書架。」最終,高曉松團隊與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達成合作,在「大屋頂」下建一座曉書館。

張炎不願提及萬科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與高曉松團隊的各自分工,還有購書資金來源。他強調曉書館由雙方「共建」,都是為同一個項目服務。

館藏的5萬冊圖書,由高曉松指導收集,他為此成立了選書團隊。蕭歌告訴《中國企業家》,選書標準是高曉松認為值得讀的書。高曉松先指定了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等幾個大方向,選書團隊成員每人負責幾個類目,分頭去找書,遇到拿不準的書再問高曉松本人。

書單裡絕大部分是公認的好書。還有高曉松本人特別推薦的書,像《槍炮、病菌與鋼鐵》《百年孤獨》等。當然,還少不了高曉松本人作品。蕭歌說,討論哪些書不能上架是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比如成功學的書肯定不能上,不過考慮到與出版社、作者的關係,不能透露更多了。」

曉書館對外開放後,採用預約制,但對良渚文化村村民來說,以前圖書館很容易自由出入,這下「遊客」來了,他們不一定能預約上。一位村民抱怨:「這是一個社區公共空間,憑什麼就變成了高曉鬆開的公益圖書館?現在我們周末堵車到家都難回……」還有位村民甚至上網發表評論,劍指萬科:「這是為了提高良渚文化村的品牌。」

張炎不認同部分村民將社區圖書館與高曉松公益圖書館對立起來的態度。他向《中國企業家》表示,原村民捐贈、眾籌購買的書仍歸置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內,曉書館開到晚上8點閉館,周末開到晚上10點,就是考慮附近居民的需求。此外,良渚文化村是個綜合體,滿足社區居民需求自然不可少,同時它也是開放的業態。

古籍舊書

在北京,高曉松還有一家「雜書館」。它是高曉松擔任館長的首家公益圖書館,館藏大都是鼓書、雜字、書信、民國教材等古舊玩意兒。

運營一年多以後,高曉松想把公益圖書館的模式複製到其他城市。但雜書館的特色是古籍舊書,讀者以學者為主,他們做研究時會來雜書館查閱資料。

總不能學者來雜書館研究民國文化,但民國期刊在北京,民國戲曲的書在上海。高曉松在他近期的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中表示,「收藏的東西集中到一起才能發揮學術價值。」他決定從杭州曉書館起,曉書館功能以閱讀為主,將來開到多個城市。

高曉松是孔夫子舊書網的用戶。創辦雜書館前,孔夫子舊書網已運營了13年,是國內最大的古舊書交易平臺。

孔夫子舊書網創始人兼CEO孫雨田告訴《中國企業家》,孔夫子舊書網的一部分用戶是大藏書家,但他們不一定做研究;而專家學者做研究時不一定能查閱到相關資料。當藏書家們的收藏達到一定量級後,就可以呈系列地展示給需要用到它們的人。

藏書家的後代,也不一定熱衷古籍收藏。幾名藏書家找到孫雨田,他們有意將自身收藏的古籍開放給社會公眾,更好地體現收藏的文化價值。

孫雨田聯合幾名藏書家,準備建一座圖書館,他們商量後決定邀請高曉松擔任館長。雙方一拍即合。孫雨田認為,高曉松本人愛看書,尤愛古籍,他的社會資源,也有助於將圖書館做成較好的民間藏書館。

2015年11月底,這家由高曉松擔任館長的公益圖書館「雜書館」正式開館,孫雨田擔任雜書館副館長。它位於崔各莊鄉紅廠設計創意產業園,館藏面積3000多平方米,藏書及紙質文獻近100萬件,其中80萬件是1949年以前的東西。

雜書館由「國學館」和「新書館」組成。國學館包括晚清民國期刊館、民國圖書文獻館、西文漢學館、特藏新書館、線裝古籍館、民族民俗古籍館、名人信札手稿檔案館七個分館。高曉松建議,可以再建一個館,以收藏當代圖書為主,更貼近他的粉絲。「新書館」後來也列入雜書館的計劃中,以收藏1949年以後出版的古代經史子集經典、近現代名人文集、中外人物傳記等為主。

孫雨田介紹,雜書館最有特色部分是民族民俗古籍。館內有10萬餘冊清朝民國年間的彈詞、鼓詞、唱本等,這些在過去的官方館藏中通常不受重視,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高曉松不經常來雜書館,但只要有時間來看書,他總愛翻民間的東西,他能從中獲得創作靈感。每一本唱本都有曲調,高曉松還會跟著唱出來。

最近,高曉松在哈佛大學做了場講座,主題是雜書館收藏。研究民族民俗古籍時,他對一個現象十分感興趣:從晚清到民國,廣東為什麼出現如此之多的改良、革命人才?像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都是廣東人。在他看來,主要原因是廣東在當時處於開放前沿,接受外來思想較多,而這些思想在當時的民間地方文藝中得到很好的體現。高曉松由此確立了他最新的研究方向:民間信仰是如何改變的?外來思想、現代文明如何滲透到民間信仰?

資本加持情懷

辦公益圖書館最大的挑戰還是資金。雜書館籌備期間投入近500萬元,開館後,每年還要支付房租、人員工資等費用近300萬元,才能保證正常運作。

生生死死,輪迴往復,仿佛是文化空間的宿命。

開在南京郊區古村落的「嚶棲書院」與雜書館幾乎同一時間開館,它倡導「晴耕雨讀」,曾吸引陳丹青、畢飛宇、格非等文化名流做客其讀書會,2017年卻因不明原因關閉。位於北京二環內的著名公益空間「鴻芷咖啡館」提供免費開架閱讀,以收取較低價格的活動場地費、經營咖啡茶點來補貼運營費用,創辦五年後,卻不得不面對持續高漲的房租,宣布將在2018年5月20日關閉。

孫雨田說,他們的優勢在於孔夫子舊書網作為C2C的古舊書交易平臺,是買家賣家相互吸引的模式,一旦做成就會一家獨大。目前孔夫子舊書網每年利潤上千萬元,他們有能力把雜書館作為公益項目投入,不過他依然警惕可持續性。

相比之下,杭州曉書館有萬科資本加持,情懷應該能走得更遠。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這個田裡可能種其它的什麼都不長,它就只長花,永遠想開花。我希望來曉書館的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心裡的這畝田,從這裡生長出只屬於你自己的東西。」高曉松在開館儀式上說。

他還啟動了「伴讀者計劃」,想以此探索一種公益閱讀樣式。曉書館運營團隊將不定期地邀請知名作家、學者和藝術家們駐館,與讀者或促膝長談閒談,或商量解惑,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悟。

將來曉書館複製到其他城市,基本是沿襲杭州的模式:與資方合作,高曉松團隊則輸出品牌和運營管理。

高曉松預計,今年還會再開出1~2家曉書館,他已接到多個城市資方的邀請。但他不著急,一定要找到最好的場地,最好的合作方。

「這是個美好的事情,公益圖書館可以一直做下去。」高曉松說。

相關焦點

  • 高曉松在杭州開了圖書館,詩和遠方可以有?
    他還用自己寫的歌詞作了開場白:你從一座叫「我」的小鎮經過,剛好屋頂的雪化成雨飄落。多麼應景的一段話啊,雖然曉書館是高館長繼北京雜書館後開的第二個公益圖書館,他也曾多次在節目裡表示,要把雜書館做成「實實在在的詩和遠方」,但比起前者,後者似乎更婉約、更迷人,更契合我們心中所嚮往的詩畫般的情致。
  •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
    近期,武漢大學2020屆的一位畢業生的一封信讓「詩和遠方「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信中訴說他因疫情導致工作未定,迷茫中質疑沒有物質的基礎年輕人是否有追求夢想的權利。這次高曉松一改往日批評清華大學博士生犀利的口吻,以「前浪」式的口吻向這個迷茫的「後浪」提出幾個建議:可以進大企業體驗耐力;進小企業體驗創造力;自己創業體驗耐力。
  • 知識和才氣的高地 高曉松式的詩和遠方 你一定羨慕嫉妒恨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充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進步,重視知識積累。那麼,在這一點上,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高曉松就是一位將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緊密融合的大家,他淵博的知識讓其創作的作品總是朗朗上口源遠流長。第二從其自身的努力來看,高曉松雖然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但是他因為酷愛音樂,對音樂和電影有著自己的理解,隨後又到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新的學習,文化與專業的相互交錯,自然就造就了高曉松今天在文娛領域的一片天地,自編自導電影《那時花開》、《我心飛翔》、《大武生》等作品,獲法國裡昂電影節最高獎,美國雪城電影節評委會獎。
  • 高曉松沒離開阿里,他啥時候去尋找「詩和遠方」?
    2月28日,高曉鬆通過微博對退出阿里董事一事做出回應,稱其實在2016就已卸任阿里音樂董事長,專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負責阿里大文娛國際化,並表示沒有離開阿里,未來也不會離開。高曉松作為影片《綠皮書》的投資方代表出席。他曬出一組自己在紅毯上的自拍,為影片加油。作為一名文藝青年,高曉松在微博上披露了自己在2019年的幾個計劃:出版《阿里傳》、為《曉說》和《曉年鑑》的錄製做結,以及打造一個「武裝到牙齒的文藝青年陣地」。
  • 高曉松全國首家曉書館落戶杭州 期待成為你的詩和遠方
    從商務印書館的文史典籍,到良渚考古等接地氣的作品,當然,還有一整面牆放著高曉松自己的《曉說》、《曉松奇談》和《魚羊野史》。這是高曉松的首個曉書館,也是全國的第一家曉書館。為什麼是杭州?「我自己是杭州人,小時候經常來杭州奶奶家玩,對杭州感情很深。
  • 杭州最美書店 曉書館 這裡有高曉松的詩和遠方
    今年年初杭州的曉書館帶著很多噱頭刷屏了朋友圈:安藤忠雄的設計、純公益、高曉松的夢想。高曉松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還順便給大家造了一個桃花源去讀書,也算是一件好事。雖然我不是他的腦殘粉~做公益的圖書館,可能是每個文人都會有的夢想吧。
  • 高曉松,你在杭州開的公益圖書館美哭我了!
    「詩和遠方」,大概就是曉書館的模樣。他說:「我做過很多事,前半生走南闖北、闖蕩江湖,認識了很多人那麼,後半生,就讓我用這些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去做更重要的書。開書館、做研究將是我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是《曉說》、《奇葩說》等幾檔節目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他,可能很少有人願意去相信,他居然會用自己的談吐、情商和幽默感,完完全全地跨越了自己的顏值,成為一眾網友爭相追捧的男神。
  • 高曉松在杭州開的公益圖書館很美,最高級的人生是把做過的夢實現
    作為一個把閱讀當做吃飯一樣平常的「書痴」,他不僅用才華制服了我們的顏控,而且準備用自己的下半生來死磕「讀書事業」,為社會輸出更多的正能量。他說:「我做過很多事,前半生走南闖北、闖蕩江湖,認識了很多人。那麼後半生,就讓我用這些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去做更重要的書。開書館、做研究將是我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事情。」選址在杭州,不僅僅是一種情結,因為這裡還有安藤忠雄的大作 。
  • 高曉松在杭州開圖書館,安藤忠雄的設計,美炸天還是純公益!
    「詩和遠方」,大概就是曉書館的模樣。他說:「我做過很多事,前半生走南闖北、闖蕩江湖,認識了很多人那麼,後半生,就讓我用這些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去做更重要的書。開書館、做研究將是我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是《曉說》、《奇葩說》等幾檔節目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他,可能很少有人願意去相信,他居然會用自己的談吐、情商和幽默感,完完全全地跨越了自己的顏值,成為一眾網友爭相追捧的男神。
  • 3年前許巍、高曉松合作的這首歌,你真的聽懂了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2013年高曉松把這句話寫進了歌裡,歌的名字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寫這首歌的契機源於他母親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輕易,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 稻田裡有火車,有詩和遠方,還有千萬收益
    生活不僅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多少人一直在為了生活而苟且,詩和遠方是就是一種奢望;而有些人,把詩和遠方變得觸手可及,甚至還讓「詩和遠方」為他們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上周三,很榮幸參加了武大校友創業故事,故事主角就是夫稻田的創始人袁勇剛,他是一位有著「詩和遠方」的熱血青年,十幾年來他一直堅信自己的詩和遠方的夢想一定能實現。當他一直懷有一份情懷時,連上天都要幫他實現。
  • 高曉松和他的網紅圖書館:全副武裝的文藝青年陣地
    (高曉松希望讀者能在曉書館找到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圖/受訪者提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文藝青年時常掛在嘴邊的名句來自高曉松,他也將這句話印在了南京曉書館的入口處。高曉松自稱「散裝知識分子」,看過通俗小說,讀過嚴肅文學。
  • 你的詩和遠方,要自己背起行囊
    高曉松曾說過: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曾在網絡盛行,激勵一群內心躁動的青年們,放棄所有去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做事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安慰自己這是不屑於與生活同流合汙。說到底,你就是在舉著「詩和遠方」的旗幟在假裝前行,其實你在原地踏步,把自己鎖在自己描繪出的世界裡偷懶。
  • 29.高曉松: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還有啤酒烤串花生米
    年終歲尾之際,高曉松在網上接連發布重磅消息:先是紀念50歲生日的微博「半生倏忽而過」,洋洋灑灑數千字,回顧了他從白衣飄飄音樂少年到保溫杯裡泡枸杞油膩中年的滄桑歷程,還炫耀了自己圖書館的建成,新書的出版,以及榮譽博士頭銜的加封。
  • 高曉松曉書館落地南京,今天正式對外開放
    杭州曉書館共藏書五萬冊,以文史哲圖書為主,兼具文藝和學術氣質。這些藏書都是根據高曉松館長親自指導匯聚於此的。「我前半生走南闖北、闖蕩江湖,認識了很多人。二、全國第二座曉書館來南京了!在談及為什麼會鍾情於建造公益圖書館時,高曉松館長坦陳:「如今政府也好,企業也好,會紛紛邀請我和我的團隊來做圖書館,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一輩子幹了很多事,做音樂、寫作、拍電影,但做公益圖書館是我做得最愉快的一件事情。
  • 你的「詩和遠方」,是他們的錢和流量
    剖開「詩和遠方」,文藝旅行背後所盤踞的也許只是一盤生意,而在無人區失聯的女孩永遠不會再知道了。而且其中還有相當部分是缺少戶外冒險經驗的學生,難道詩和遠方的吸引力就這麼強烈嗎?,歌詞部分由高曉松創作。 但是隨著這股文藝的春風席捲中華大地,「詩和遠方的田野」慢慢開始變味兒了,許多作者開始以文藝旅行為賣點,向年輕人販賣一些鼓吹放棄一切、獨自流浪的文藝書籍。
  • 高曉松鬧笑話是什麼情況 曉書館錯別字是怎麼回事誰寫的
    也有網友表示,別沒文化了,這是因為「高曉松」名字中有「曉」字,這是書法中避諱用法,比如用缺筆來避諱,這在法書碑帖中很常見。高曉松的一生  19歲的高曉松在寫歌,22歲的他被退學,33歲的他拍了電影,42歲的他因為酒駕坐牢,高曉松發表長文 :半生倏忽而過,我的青春感謝有你。五十歲的高曉松問,還有詩和遠方嗎?
  • 最適合文青的旅遊地,杭州曉書館遊人如潮,詩和遠方在這裡相遇
    圖書館曾經是人們獲得知識的最好場所,現在已經習慣了從電子產品中獲取更多信息,去圖書館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我覺得可以去陶冶館,喜歡文藝的人都聽過一句話,它不僅生活在眼前湊合,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激勵了無數文藝青年,他們背著背包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和遠方,這首非常動人的詩句來源於高曉松,上世紀
  • 偽旅行不是你的詩和遠方
    蒼涼、悲壯,乃至無來由的淚流滿面之後,依然是各種躁動和不安,依然是遠方的誘惑。於是繼續「逃離」。西行跑到敦煌、陽關遺址,所見所思浩茫遼遠,思接千載,情灑八荒。然而,對於人的關懷,對於詩和遠方的追索,總歸沒有少卻半分。
  • 香格裡拉遊記:詩和遠方 一場淨心之旅
    「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這是高曉松曾說過的一句話。香格裡拉距離北京近3000公裡,這也是筆者國內去過的最遠的地方。香格裡拉遊記:詩和遠方 一場淨心之旅    這次的旅行時間較短,真正遊玩的時間也就兩天,而且是帶著工作任務的,因為是OPPO的邀請,活動的主題是「24h不插電 閃拍·香格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