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2020之秋》系列文章寫到第5篇了,從達裡湖、達達線寫到熱阿線,然後是省際大通道。經棚一帶的景色、線路大概就差不多了,該南下去烏蘭布統了。
從經棚(克什克騰旗)去烏蘭布統,通常就是走「經烏線」(經棚~烏蘭布統),120公裡的山區,穿行於經棚至烏蘭布統之間的山區,路不寬,路況不錯,算是中規中矩的一條山區路吧。
說起經烏線上的景色,早年間網友們還熱議過一陣,後來就不大能看到了。客觀地講,經烏線上的景色還是很漂亮的,特別是秋天的早晨,風光更是迷人。把這條路平移到河北的任何地方,絕對會成為爆款網紅地,之所以被忽略,大概是生錯了地方吧,畢竟南有烏蘭布統、北有熱阿線、達達線,跑在這條路上的人們,心裡心心念念想的那是那些美景,在這條路上,就變成了「打醬油滴」。盤點我歷次走這條路的照片,也是如此,就在開始光線好的時候拍幾張,然後就沒有了,照片很少。
我第一次走經烏線是在十年前了,那是人生第一次長途自駕旅行,拖家帶口,車壞在了達達線上,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冰雹瞬間壓塌了帳篷,躲在車裡看著巨大的閃電從天空一直劈到車邊,雨夜救援拖車100多公裡才到達經棚,現在回想,當時倒是足夠鎮定,沒有慌亂,但與現在比起來,化危為機的意識顯然還不夠,要是擱現在,無論如何也得把那難得的閃電記錄下來——那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猛烈的閃電了。
在經棚修好了車,開始返程,不想走大通道的回頭路,就只能走經烏線,經塞罕壩進入河北。那時候還不大知道烏蘭布統,只知道那邊有個地方叫「紅山軍馬場」,是個和塞罕壩差不多的地方,現在在一想,真的是有點可笑,很多的時候,對於我們來說,認知水平的局限才是最大的障礙,至於真相如何,我們未必都有機會知道。不過,這也是我們之所在去探索未知的動力。
當時是夏天,一路山路過來,也沒覺得有啥特別,畢竟在達達線、熱阿線、西烏旅行了好幾天,有點審美疲勞了。當我把車開上一個山頂時,我瞬間被震撼到了,我記得當時就把車直接剎停在行車道上,面前視野極為開闊,起伏的群山,整整齊齊的松林,像是整裝待發的軍團,列成了整整齊齊的軍陣,呼嘯的松濤,像是將士們的低吼,記得當時我不由自主地說(抑或是喊):「太震撼了!這地方,我一定會再來!」
有一句成語叫「醍醐灌頂」,用在這裡明顯不恰當,但我想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也許那次旅途意外、那種視覺衝擊,都是在解鎖我的心門、突破我的認識,讓我內心無限嚮往自由和夢想的靈魂,脫胎換骨,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吧。果真如此,感謝旅途中的風雨磨難,感謝大自然的厚賜恩賞!
經烏線一直在山區穿行,兩側植被很好,沒什麼人為破壞,特別是在經過西拉沐倫河谷的那段,視野開闊,景色迷人,再後來,快到蛤蟆壩、樺木溝的時候,松林壯觀,秋色很是大氣,路上有一個大轉彎,很有味道。另外,沿途有幾個地方,路邊是挺高的山丘,有的甚至可以把車開到山頂,視野非常的開闊,能看到完全不一樣的風景。
經烏線區位示意圖:
秋日清晨,從經棚出來,第一抹陽光照在西拉沐倫河谷,柔美而恬靜,棉花糖一樣的雲朵,仿佛伸手就能摘下一團:
路邊坡上不起眼的小樹,沐浴在晨光裡,也顯得那麼有氣質:
西拉沐倫河谷大彎,就在路邊,千萬別錯過了:
今年夏季航拍大彎是這樣的(秋天雨少,水就變藍了,有無人機的話,帶上吧,肯定不會令你失望的):
經烏線,雙向兩車道,標準的山區公路:
最好是早晨跑經烏線,陽光下的光影效果和秋天的暖色調合二為一,真的很養眼:
經烏線上的公路大彎,拐過這個彎,就快到樺木溝了,濃烈的秋色撲面而來,嗆得你走不動道:
路旁白樺林,幽靜美麗,不僅免費,而且給得超多:
經烏線最值得說的,還不是風景,而是它的拓展性,這條路上串接著自駕旅行的各種可能。咱們再重溫一下路線圖吧:
咱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張圖帶給我們的幾個關鍵信息點: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是靠譜的胖駱駝,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我,歡迎轉發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