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1500字,配地圖10張,閱讀時間據個人喜好而定,請妥善安排時間。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黃石市行政區劃範圍。
先秦時期,今黃石地區屬楚國。秦一統六國後,開始設郡置縣。不過秦朝今黃石境內並沒有縣級行政機構治所,直到西漢時期。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今黃石市境內存在下雉縣,屬江夏郡管轄。
下雉縣,西漢置,位於今陽新縣東。下雉縣是今黃石市境內第一個建制縣,但在西晉初被廢入陽新縣,未延續下來。
上圖為公元281年西晉時期。此時今黃石市境內存在陽新縣,屬武昌郡管轄。
陽新縣,東吳析鄂縣置陽新縣,但並不是今陽新縣行政建制的前身,此時的陽新縣城在今陽新縣西南。
上圖中的武昌郡及武昌縣和今天的武漢武昌沒有關係,是今鄂州市的前身。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南朝陳分陽新縣置永興縣,屬江夏郡,這個永興縣才是今陽新縣行政建制的起源。
而原來的陽新縣則是在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富川縣,然後在開皇十八年併入永興縣,不復存在。
上圖為公元741年唐朝時期。
和隋朝相比,行政區劃的變化在於江夏郡改為鄂州,這個鄂州是今武漢的前身之一,並不是今鄂州市的前身。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黃石市境內存在上圖兩縣,均屬興國軍管轄。
興國軍,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置,初名永興軍,次年改為興國軍,屬江南西路。興國軍轄上圖三縣,治所在永興縣,是今黃石市境內第一個本土地級行政機構。
大冶縣,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置,即今大冶市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
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興國軍為興國路,行政轄區並沒有變化。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興國路為興國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興國州(散州),屬武昌府管轄。
明朝時四級和三級行政區劃並行,此時的大冶縣便是第四級,其屬興國州管轄,興國州屬武昌府管轄,武昌府屬湖北布政使司管轄。
清朝的散州則不領縣,大冶縣直接屬武昌府管轄,其餘無變化,不累述。
上圖為民國初期。此時陽新縣(1912年由興國州改名)和大冶縣均屬江漢道管轄,江漢道治所在江夏縣(後改名武昌縣)。1927年江漢道廢,各縣直屬省管轄。
上圖為公元1953年建國初期。1949年初,置大冶特區辦事處(縣級),後改稱石黃特區,屬大冶專區。1950年置黃石市(省轄市),便是上圖中深紫色區域。
大冶專區則是1949年置,轄大冶、鄂城、崇陽、通山、通城、鹹寧、武昌、陽新等縣及石黃特區,專員公署駐大冶縣。
不過1952年大冶專區便撤銷,轄區分劃黃岡和孝感專區,便成上圖的行政區劃。
1959年大冶縣劃為黃石市所屬,1960年併入黃石市(8年前還是地級治所),1962年復置大冶縣。
隨著1996年鹹寧地區的陽新縣劃給黃石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黃石市地區行政區劃史。陽新縣行政建制的歷史最為悠久,是地區首縣,且在宋元明時期一直是地區的行政中心,但是從清朝開始變成縣級行政單位延續至今。
大冶縣在建國初也曾短暫為專員公署駐地,不過時間太短,不具有代表性。
最後再說說黃石市,一座典型在現代崛起的工業城市,1949年剛置縣級建制,1950年就升為省轄市。是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崛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筆者已完結川、粵、桂、閩、贛、湘、貴、浙行政區劃史,關注可查閱更多。#爆款創造營#
最後推薦一套《太平寰宇記》,該書作為一部地理史書,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筆者受益良多。
如果你和筆者一樣,是歷史地理愛好者,筆者真誠推薦收藏。紙質書的好處,懂的朋友自然懂,書的味道,是電子產品無法取代的。如果不是,並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