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000字,配地圖11張,閱讀時間據個人喜好而定,請妥善安排時間。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平頂山市行政區劃範圍。
先秦時期,今平頂山市地區曾分屬鄭、韓、魏、楚等國。等到秦國統一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
上圖為秦朝末期。此時今平頂山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分屬三郡。
葉縣,秦置,即今葉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縣城位於今葉縣葉邑鎮,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移治今址,延續至今。
郟縣,秦置,位於今郟縣城區。這個郟縣在北魏改名為郟城縣,北齊廢,未延續下來,和如今的郟縣沒有行政建制上的傳承關係。
昆陽縣,秦置,位於今葉縣城區。北齊改為汝墳縣並遷至今葉縣東北,歷經多次廢置,最後一次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入葉縣,未延續下來。新莽地皇四年(23年),光武帝劉秀殲滅王莽軍主力的昆陽之戰即此。
梁縣,秦置,位於今汝州市西南。這個梁縣幾經廢置,最後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未延續下來,和後來的梁縣並不是一個行政建制的延續。
犨縣,秦置,位於今魯山縣東南。南朝宋廢,未延續下來。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平頂山市境內存在上圖十縣(含侯國),分屬三郡。
魯陽縣,西漢置,即今魯山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名山北縣,北周又改為魯山縣,其名沿用至今。
紅陽縣,西漢置,位於今葉縣南。東漢廢,未延續下來。
父城縣,西漢置,位於今平頂山市東北。東晉廢,未延續下來。
成安縣,西漢置,位於今汝州市東南。東漢廢,未延續下來。
周承休侯國,西漢置,位於今汝州市東北。為表明正統地位,漢武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漢元帝封姬嘉之孫姬延年為周承休侯,位次於諸侯王,即上圖的周承休侯國。
上圖為公元281年西晉時期。此時今平頂山市境內存在上圖七縣,分屬三郡。和西漢時期相比,只是少了三縣(含侯國),並無大變化。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平頂山市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分屬潁川郡和襄城郡。襄城郡治承休縣。
承休縣,北魏置,即今汝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初名南汝原縣,北齊改為汝原縣,隋朝改名承休縣,唐朝改名梁縣。明朝併入汝州為州城,民國初改為臨汝縣,延續至今。
汝南縣,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位於今寶豐縣北。隋朝末期廢,未延續下來。
上圖為公元741年唐朝時期。此時今汝州市境內存在上圖六縣,均屬汝州管轄。
郟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即今郟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初名輔城,位於今郟縣東。後改名為郟城縣並遷至今址,北宋改名郟縣延續至今。
龍興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置,即今寶豐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名武興縣,後陸續改名為中興縣、龍興縣,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寶豐縣,延續至今。
臨汝縣,唐先天二年(713年)置,位於今汝州市臨汝鎮。後移治今陝縣東南,五代周顯德二年(955年)廢,未延續下來。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汝州市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分屬汝州和潁昌府。
汝州,起源於東魏置的北荊州,當時治所在南陸渾縣(今嵩縣東北)。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為和州,隋朝先改為伊州並移治今汝州市,後隋大業二年(606年)改伊州為汝州,次年改為襄城郡。
唐朝復改為汝州,作為地級行政建制,其名沿用到清朝滅亡。
上圖為公元1300年元朝時期。和北宋時期相比,寶豐縣暫時被廢。汝州依然存在管轄著數縣,同時上屬南陽府管轄,南陽府屬河南江北行省管轄。
只是元朝在這一帶實行的四級行政區劃,圖中體現不出汝州的轄區。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和元朝時期相比,明朝的汝州在成化年間升為直隸州,屬河南布政使司管轄,轄區還包括伊陽縣(今汝陽縣)。
清朝在這一帶沿襲了明朝的行政區劃,故不累述。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劃,此時臨汝等四縣屬河洛道管轄,葉縣屬汝陽道管轄。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上圖為公元1960年建國初期。寶豐縣此時又不見了,因為1960年其剛好併入平頂山市,1961年又復置。
因工礦發展,平頂山在1957年置縣級市,1964年改平頂山特區。1969年再改為地級平頂山市,但此時是不轄縣的。
1983年許昌地區的寶豐、魯山、葉縣三縣劃入平頂山市,1986年許昌地區的郟縣、襄城二縣和洛陽地區的臨汝縣劃入,1990年設立舞鋼市。
隨著1997年襄城縣劃歸許昌,設立石龍區,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平頂山市行政區劃史,秦朝時期境內建制五縣,不過只有葉縣的行政建制延續至今,源遠流長的歷史為現存縣級行政機構中的首縣。
而平頂山的地級行政建制基本是繼承了古代汝州的行政區劃,汝州的歷史可追溯到東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但是其治所長期在今汝州市,而不是建國後興起的平頂山市。
最後不得不說說汝州市,歷史上長期為地級行政治所自成一體。建國後歸屬洛陽地區,三十多年才劃給平頂山市。能有多少歸屬感,筆者持懷疑態度,不知對否。
已完結十一省、自治區行政區劃史,治學不易,喜歡請多多分享,感激不盡。
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平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