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行政區劃史,葉縣為現存首縣,汝州為古代中心

2021-01-21 地圖說史

全文約2000字,配地圖11張,閱讀時間據個人喜好而定,請妥善安排時間。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平頂山市行政區劃範圍。

先秦時期,今平頂山市地區曾分屬鄭、韓、魏、楚等國。等到秦國統一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

秦朝

上圖為秦朝末期。此時今平頂山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分屬三郡。

葉縣,秦置,即今葉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縣城位於今葉縣葉邑鎮,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移治今址,延續至今。

郟縣,秦置,位於今郟縣城區。這個郟縣在北魏改名為郟城縣,北齊廢,未延續下來,和如今的郟縣沒有行政建制上的傳承關係。

昆陽縣,秦置,位於今葉縣城區。北齊改為汝墳縣並遷至今葉縣東北,歷經多次廢置,最後一次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入葉縣,未延續下來。新莽地皇四年(23年),光武帝劉秀殲滅王莽軍主力的昆陽之戰即此。

梁縣,秦置,位於今汝州市西南。這個梁縣幾經廢置,最後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未延續下來,和後來的梁縣並不是一個行政建制的延續。

犨縣,秦置,位於今魯山縣東南。南朝宋廢,未延續下來。

西漢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平頂山市境內存在上圖十縣(含侯國),分屬三郡。

魯陽縣,西漢置,即今魯山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名山北縣,北周又改為魯山縣,其名沿用至今。

紅陽縣,西漢置,位於今葉縣南。東漢廢,未延續下來。

父城縣,西漢置,位於今平頂山市東北。東晉廢,未延續下來。

成安縣,西漢置,位於今汝州市東南。東漢廢,未延續下來。

周承休侯國,西漢置,位於今汝州市東北。為表明正統地位,漢武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漢元帝封姬嘉之孫姬延年為周承休侯,位次於諸侯王,即上圖的周承休侯國。

西晉

上圖為公元281年西晉時期。此時今平頂山市境內存在上圖七縣,分屬三郡。和西漢時期相比,只是少了三縣(含侯國),並無大變化。

隋朝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平頂山市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分屬潁川郡和襄城郡。襄城郡治承休縣。

承休縣,北魏置,即今汝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初名南汝原縣,北齊改為汝原縣,隋朝改名承休縣,唐朝改名梁縣。明朝併入汝州為州城,民國初改為臨汝縣,延續至今。

汝南縣,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位於今寶豐縣北。隋朝末期廢,未延續下來。

唐朝

上圖為公元741年唐朝時期。此時今汝州市境內存在上圖六縣,均屬汝州管轄。

郟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即今郟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初名輔城,位於今郟縣東。後改名為郟城縣並遷至今址,北宋改名郟縣延續至今。

龍興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置,即今寶豐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名武興縣,後陸續改名為中興縣、龍興縣,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寶豐縣,延續至今。

臨汝縣,唐先天二年(713年)置,位於今汝州市臨汝鎮。後移治今陝縣東南,五代周顯德二年(955年)廢,未延續下來。

北宋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汝州市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分屬汝州和潁昌府。

汝州,起源於東魏置的北荊州,當時治所在南陸渾縣(今嵩縣東北)。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為和州,隋朝先改為伊州並移治今汝州市,後隋大業二年(606年)改伊州為汝州,次年改為襄城郡。

唐朝復改為汝州,作為地級行政建制,其名沿用到清朝滅亡。

元朝

上圖為公元1300年元朝時期。和北宋時期相比,寶豐縣暫時被廢。汝州依然存在管轄著數縣,同時上屬南陽府管轄,南陽府屬河南江北行省管轄。

只是元朝在這一帶實行的四級行政區劃,圖中體現不出汝州的轄區。

明朝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和元朝時期相比,明朝的汝州在成化年間升為直隸州,屬河南布政使司管轄,轄區還包括伊陽縣(今汝陽縣)。

清朝在這一帶沿襲了明朝的行政區劃,故不累述。

民國初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劃,此時臨汝等四縣屬河洛道管轄,葉縣屬汝陽道管轄。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建國初

上圖為公元1960年建國初期。寶豐縣此時又不見了,因為1960年其剛好併入平頂山市,1961年又復置。

因工礦發展,平頂山在1957年置縣級市,1964年改平頂山特區。1969年再改為地級平頂山市,但此時是不轄縣的。

1983年許昌地區的寶豐、魯山、葉縣三縣劃入平頂山市,1986年許昌地區的郟縣、襄城二縣和洛陽地區的臨汝縣劃入,1990年設立舞鋼市。

當代

隨著1997年襄城縣劃歸許昌,設立石龍區,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平頂山市行政區劃史,秦朝時期境內建制五縣,不過只有葉縣的行政建制延續至今,源遠流長的歷史為現存縣級行政機構中的首縣。

而平頂山的地級行政建制基本是繼承了古代汝州的行政區劃,汝州的歷史可追溯到東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但是其治所長期在今汝州市,而不是建國後興起的平頂山市。

最後不得不說說汝州市,歷史上長期為地級行政治所自成一體。建國後歸屬洛陽地區,三十多年才劃給平頂山市。能有多少歸屬感,筆者持懷疑態度,不知對否。

已完結十一省、自治區行政區劃史,治學不易,喜歡請多多分享,感激不盡。

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平頂山#

相關焦點

  • 濰坊市行政區劃史,高密為現存首縣,青州為古代中心
    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對照。未覆蓋顏色區域在當時為海域。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濰坊市行政區劃範圍。 春秋時期,今濰坊市地區分屬齊、魯、杞、莒等國,到戰國後期均屬齊。及至秦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中。
  • 河南平頂山經濟「最強」縣,和鄭州洛陽相鄰,被譽為「百裡煤海」
    河南省平頂山市轄四個縣(葉縣、邛縣、寶豐縣、魯山縣),四個區(新華區、衛東區、湛河區、石龍區)託管兩個縣級市(舞鋼市、汝州市), 其中平頂山經濟最強的縣級行政區是汝州市。關於汝州市的所屬,我不想說明, 河南省官網上汝州是「省直管縣(市)」,但被列為平頂山市一欄, 河南真正的省直轄縣級行政區,只有濟源這個縣級市出現在河南省的地圖上,汝州沒有單獨畫出來。
  • 淮安市行政區劃史,盱眙為現存首縣,金湖從揚州而來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淮安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淮安市地區先後為吳、越、楚等國所有。等到秦朝一統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說明一點,元明兩朝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並行。此時的泗州依然存在,依然管轄著數縣,同時上屬淮安路管轄,淮安路則屬河南江北行省管轄。路在宋朝是一級行政區劃,到了元朝,成了二級行政區劃。而楚州在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改為淮安軍,再改為淮安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為淮安路。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 商丘市行政區劃史,睢縣為現存首縣,夏邑從碭山而來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商丘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商丘市地區屬宋國。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宋,瓜分領土。及至秦國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睢陽縣從建制起,便是地區行政中心。後曾改名為宋城縣,在歷朝歷代都是州、郡、府的治所。可惜在明初被廢,其行政建制並沒有延續下來。襄邑縣,秦置,即今睢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其歷史上經歷多次廢置,最後一次是在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明初併入睢州為州城,民國初復為縣,延續至今。
  • 淮安市行政區劃史,盱眙為現存首縣,金湖從揚州而來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淮安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淮安市地區先後為吳、越、楚等國所有。等到秦朝一統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說明一點,元明兩朝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並行。此時的泗州依然存在,依然管轄著數縣,同時上屬淮安路管轄,淮安路則屬河南江北行省管轄。路在宋朝是一級行政區劃,到了元朝,成了二級行政區劃。而楚州在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改為淮安軍,再改為淮安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為淮安路。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 煙臺市行政區劃史,龍口為現存首縣,登州萊州相併存
    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對照。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煙臺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煙臺市地區屬萊國,戰國時期屬齊國。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中。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登州。萊州,隋開皇五年(585年)以光州改置,治掖縣。大業初改為東萊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萊州,天寶初又改為東萊郡,乾元初又為萊州,來回反覆更名。蓬萊縣,唐貞觀八年(634年)置,今蓬萊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唐、宋、金、元為登州治,明、清為登州府治。1992年改設蓬萊市,2020年改區。
  • 周口市行政區劃史,淮陽區為古代中心,鹿邑長期游離在外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周口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周口市地區先後歸屬陳、楚等國。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元朝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在元明兩朝,三級行政區劃和四級行政區劃並行。此時的陳州依然存在,也管轄著數縣。
  • 常州市行政區劃史,無錫從常州析出,溧陽為現存首縣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常州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常州市地區先後歸屬吳、越、楚等國。等到秦國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毗陵典農校尉為毗陵郡,同時治所遷往丹徒縣,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毗陵典農校尉,可以認為是如今常州市地級行政建制的起源。永世縣,東吳置,初名永平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為永世縣。縣城位於今溧陽市天目湖鎮古縣村,唐朝初期廢,未延續下來。溧陽縣此時去哪了,為什麼上圖未標記?
  • 參觀我國現存唯一的明代縣衙——葉縣縣衙
    華夏經緯網11月15日訊:14日上午,「網絡涉臺媒體河南採訪活動」記者一行在有關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平頂山市葉縣縣衙。葉縣明代縣衙作為葉縣乃至平頂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現在每年接待大量遊客。葉縣縣衙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坐落於縣城中心街北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明代縣衙,葉縣自古就是「南通雲貴,北達幽燕」的交通孔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 我國現存三座古縣衙中唯一的明代縣衙:葉 縣 縣 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 縣 縣 衙葉縣縣衙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東大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佔地面積16848平方米,是目前我國現存三座古縣衙中唯一的明代縣衙。2000年9月,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常州市行政區劃史,無錫從常州析出,溧陽為現存首縣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常州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常州市地區先後歸屬吳、越、楚等國。等到秦國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毗陵典農校尉為毗陵郡,同時治所遷往丹徒縣,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毗陵典農校尉,可以認為是如今常州市地級行政建制的起源。永世縣,東吳置,初名永平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為永世縣。縣城位於今溧陽市天目湖鎮古縣村,唐朝初期廢,未延續下來。溧陽縣此時去哪了,為什麼上圖未標記?
  • 黃石市行政區劃史,陽新為古代中心,從鎮到市僅兩年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黃石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黃石地區屬楚國。秦一統六國後,開始設郡置縣。不過秦朝今黃石境內並沒有縣級行政機構治所,直到西漢時期。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興國路為興國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興國州(散州),屬武昌府管轄。明朝時四級和三級行政區劃並行,此時的大冶縣便是第四級,其屬興國州管轄,興國州屬武昌府管轄,武昌府屬湖北布政使司管轄。
  • 文獻汝州 細說汝州明代軍屯之「七十二營盤」
    特別是自明代以降,汝州更是成為一塊特殊的地方,儼然中原之望郡。在行政上,明成化年間從隸屬南陽府的州,升為河南直隸州,管轄魯、郟、寶、伊 4 個縣。而且,據嘉靖《河南通志》記載,河南省整飭兵備道共設 5 個分巡兼兵備道,分巡河南兼兵備道(簡稱河南分巡道)就設在汝州城內,負責巡查所轄「一府」(河南府)、「二州」(直隸汝州、陝州)、「十七縣」(河南府所轄十四縣和直隸汝州所轄四縣)、「十六個巡檢司」(分布在河南府、汝州所屬各縣)、「三個衛」(河南衛、洛陽中護衛、弘農衛)、「三個守御千百戶所」(嵩縣、永寧、盧氏)的政治、司法及軍事工作,這就使汝州的地位得到較大提高
  • 蘇州市行政區劃史,清朝境內十一縣,太倉曾為直隸州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蘇州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蘇州市地區屬吳國。後越國滅吳,楚國攻越,其地歸屬幾經變更。及至秦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歷朝歷代吳縣均是地區行政中心,延續至今。婁縣,秦置,位於今崑山市東北。三國時期的陸遜和張昭先後被封為婁侯,即此。婁縣南朝梁廢,未延續下來。
  • 河南平頂山一個縣,縣城靠近市區,古代是「葉公」的封地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區東南部,這裡有一個縣城,它就是葉縣的縣城。葉縣是一個市區近郊縣,距離市區只有約10公裡的距離,是平頂山距離市區最近的縣之一。葉縣是平頂山市兩個「單字縣」之一,如今的單字縣的數量,隨著撤縣設區設市,是越來越少了。
  • 貴州遵義行政區劃史,先有鄨縣後遵義,鳳岡為現存首縣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遵義市行政區劃範圍。西漢之前,今遵義市地區一直屬於西南夷的活動範圍。直到漢武帝開西南夷,方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隋朝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遵義市地區分屬四地,境內存有上圖三縣。義泉縣,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置,縣城位於今湄潭縣城區。唐武德、貞觀中曾為牢州治,唐末廢。
  • 河南12個,杞縣、嵩縣、葉縣、郟縣、滑縣、濬縣,盤點河南單字縣
    中國行政區劃共分為省、縣、鄉三級。截至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統計表》顯示,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334個地級行政單位(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2851個縣級行政單位(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和39888個鄉級行政單位(區公所、鎮、鄉、蘇木、民族鄉、民族蘇木、街道)。
  • 如果平頂山下面的縣,都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覺得哪個最好聽?
    位於華中地區的平頂山市,是中國觀音文化之鄉,也是汝窯陶瓷藝術之鄉。其所轄的6個縣(市),無一不是歷史悠久。 也正是因為此,這些縣市,在歷史上大多有過一次或多次的改名。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河南平頂山下轄的6個縣(市),對應的古代名稱分別是什麼呢?快來看看哪個地方的名字最好聽。
  • 河南12個,杞縣、嵩縣、葉縣、郟縣、滑縣、濬縣,盤點河南單字縣
    中國行政區劃共分為省、縣、鄉三級。葉縣葉公陵園葉縣,平頂山市下轄縣。人口89萬,總面積1387平方公裡(數據來源於葉縣人民政府)。春秋楚國建立葉邑,沈諸梁為「葉公」,為世界2300萬葉氏後裔的先祖。秦時改葉陽,西漢為葉縣,唐置葉州。後幾經變更,於1983年自許昌地區劃出成立葉縣,改屬平頂山市領導。葉縣礦產資源豐富,以鹽為最,被譽為「中國巖鹽之都」。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
  • 無錫市行政區劃史,宜興為現存首縣,江陰曾是直隸州
    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地理對照。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無錫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無錫市地區先後歸屬吳、越、楚三國。及至秦朝一統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漢武帝時期,曾封東越降將多軍為無錫侯。漢武帝後期廢無錫侯國,復改為縣。縣城同今,延續至今。在西漢初期,陽羨縣也曾改為陽羨侯國。首任陽羨侯為西漢開國大臣靈常,文帝時國除,復改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