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10月14日, 深圳市隆重舉行了慶祝大會,習近平主席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深圳是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三位。深圳有四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物流業。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是四大支柱產業最耀眼的明星,佔深圳GDP比重超過35%,深圳也被譽為「中國矽谷」。
璀璨成績
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達26277.98億元,增加值為9230.85億元,目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以自主創新為主,明星企業帶頭髮力,新興企業多點突破。
2019年,在深圳新增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多於2500家,總數量多達1.7萬家。深圳有8家世界500強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入榜世界500強數量居全國榜首。
深圳市企業創新突出,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各種統計指標均為全國首位,其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更是遠超其他城市,約佔全國申請總量的30.74%,持續16年排名第一。
深圳有8家世界500強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入榜世界500強數量居全國榜首。
眾多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十足,正在各自領域乘風破浪,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為深圳創新企業隊伍的壯大,做出了傑出貢獻。
深圳商務局指出,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快速把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是深圳的優勢。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在深圳已發展壯大,是全國規模的六分之一,正領先全國,走向世界。
矽谷啟示
位於美國舊金山的矽谷是公認的高精尖科技聚集地,持續不斷地誕生了眾多科技公司,創造了很多全球領先的科技。早期許多前所未有的科學發明都在矽谷誕生,例如錄像機、電腦晶片、存儲硬碟、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等。
根據舊金山灣區議會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深圳GDP總量和美國舊金山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人均GDP方面,2017年舊金山人均GDP約為66萬元人民幣,是深圳同期的3.6倍。
除了高校的支持,矽谷成功的要素還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包容創業失敗。
矽谷對於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可以提供很多有益啟示,多個方面亦值得學習借鑑。
「世界前十頂尖研究型大學中,至少有三所在加州,加州擁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一流大學和人才在矽谷的富集程度比全加州更高,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等多所頂級研究型大學,以及數十所各種層次的高校,為矽谷的興起和發展壯大,提供了根本性的源動力和支撐。」清華大學黃來強教授說。
除了高校的支持,在黃來強教授看來,矽谷成功的其他要素還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包容創業失敗。政府大力支持創新創業,但不會進行具體的幹預。重在建立獨特的風險投資體系,對創新企業有耐心;建立合適的法規和制度,允許自由與創新同時存在;建立智慧財產權和誠信體系,完善各種創業環境。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科大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認為,矽谷的核心價值觀是:叛逆精神、多元文化、拒絕平庸。
矽谷曾有一名企業家叫沙可利博士,他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後來帶領另外八人一起創業,成立了一個半導體公司。由於管理等原因,這八個人紛紛離職,其中兩人創辦了英特爾。後來,該公司又先後分化出92家公司,其中30多家上市造就了2萬多億美元市值。劉科院長強調,矽谷很多企業就是在對權威的叛逆中誕生。
劉科院長認為,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產業環境、產業商品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而連結政、產、學、研四個要素的角色就是企業家。
劉科院長指出,矽谷創新文化的科學基礎,都是建立在「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的基礎上。價值觀根基來源於控制論,其中心思想是允許試錯。其次是扁平化管理,信息就能暢通無阻,矽谷的公司多採用這種管理方法。再者,矽谷是開放文化,其科學理論是系統論,開放的系統將更多能量用於發展系統,而不是維持其穩定。
深圳反超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表示,深圳將在十年內超越矽谷,主要原因是矽谷附近找不到能達到類似東莞水平的工業區。
張五常指出,東莞(也包括惠州)是無數種產品皆可製造,而且質量好、速度快、價格便宜。深圳因為有東莞與惠州的存在,在國際上競爭無疑有了重要的幫手。
吳軍在《矽谷之謎》中描述,在美國,矽谷面積不到美國國土面積的1%,科技產業史上無數的奇蹟都在這裡創造出來。世界上很多地區想學習,也在科技產業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試圖複製矽谷的成功,然而難度非常大。
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陳力陽認為,矽谷是集科學、技術和生產三位一體的超級地區,其高新技術創新能力很強,如果深圳僅在終端的生產上超過矽谷,顯然不算超越。
例如,富士康在零部件的生產規模上,超過了自己的客戶蘋果公司,但不能因此說富士康超越了蘋果。
如果再加上一部分技術上的超越,是否就可以說深圳超越矽谷了?
陳力陽表示,部分應用技術上實現的超越,與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湧現,不能同等對待,深圳僅部分技術的超越還不行。更重要的是,在產生新科技、新思想的源頭,亦即在大學和創新方面,深圳還需要加強。
陳力陽指出,在現有的框架下,深圳要全面超過融科學、技術和生產為一體的矽谷,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深圳在感到驕傲的同時,還應看到真正差距。
另外,在智慧財產權、司法制度和人才制度這幾大方面,深圳也還有提高的空間。
從簡單的代工生產,進步到自創生產線;從模擬仿造的「山寨」,跨越到自主創新,獲得智慧財產權,深圳以40年的時間,構建起自己的高新產業創新生態鏈,「深圳速度」確實讓世界矚目。
深圳在感到驕傲的同時,還應看到真正差距,信息產業最高科技很多都在矽谷,例如矽谷的高端晶片企業佔領了世界眾多市場,我們的電腦和手機等作業系統,也主要都來自矽谷的公司。
深圳的高科技企業,主要偏向應用層面多,有的還是主營信息產品製造,科技含量更高更精尖的企業,深圳還欠缺很多。
前途光明
在矽谷來自世界的移民中,有兩類人很受歡迎,技術大牛和風投,前者是矽谷的樹木,後者是土壤,他們為「創新森林」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開放的創業環境、完善的金融體制以及人才濟濟,成就了今天的矽谷。
移民對深圳的發展也很重要,深圳本來是個小漁村,本地人很少,大多是來自各地的移民。據統計,深圳非戶籍人口高達 69.2%,深圳不排斥外地人。可以說,是移民給深圳帶來了創業和創新精神,而優惠的政策,充分的市場容量,也吸引著更多企業家和技術人員。
1983年,深圳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建設完成,迎來了第一批本科生。30多年過去了,深圳除了通過自主舉辦,也積極引進國內外名校,在深圳當地合作舉辦新高校或者分校,使一系列高水平高校在深圳快速建立。據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有13所普通高校(校區),全日制在校生有十萬人以上。除了本地高校的人才,深圳還一直以各種優惠的條件,吸引全國的人才。
在引進外籍「高精尖缺」型人才方面,10月11日,中央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大力支持深圳,要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在延續人口紅利方面,文件也提出,完善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勞動力流動制度。
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中央也給予深圳更多自主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先生指出:這一次的相關政策力度,比海南「自貿島」還要大。
深圳高新產業的發展,得力於市場的驅動和政策的支持,並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一起成長。深圳擁有開放的市場環境,尊重人才,重視創新和創業。同時,深圳持續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深圳作為全國「雙創」的領頭羊,其高新產業一直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披荊斬棘,勇於進取,正向著世界高峰攀登。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