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軍正在費盧傑展開城市戰,力圖一舉殲滅城裡的反美武裝。自1993年在索馬利亞摩加迪沙城市戰失利後,美軍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城市戰研究和訓練,此次對費盧傑的城市戰是美軍集十年訓練成果,精心策劃的一次作戰。從這幾天美軍的作戰中可看出有以下幾大戰法。
「聲西擊北」,向心攻擊
為了減少平民的傷亡,避免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這次對費盧傑的作戰是在公開「宣戰」的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是儘可能將平民動員出費盧傑城,但這與美軍「突然性」作戰原則相悖。為解決這一矛盾,美軍煞費苦心。首先,作戰從城西次要方向開始。7日晚美軍以強大空中火力、地面火力對費盧傑西城進行狂轟亂炸,同時坦克突然從西方發起猛攻。這一行動不僅使美軍在8日凌晨,佔據了位於幼發拉底河上兩座通往城東的關鍵性橋梁以及費盧傑總醫院,而且極大地吸引了反美武裝的注意力,使人們誤認為美軍是從西面發起主攻。
其次,多方向有重點的向心攻擊。在人們關注幼發拉底河以西戰況時,美軍於8日夜間,同時從西北、東北、東南方向向城中心突然發起猛攻。從實際戰況看,美軍主要作戰方向在城北而不在城西。目前為止,美軍「隱真示假」,「聲西擊北」戰術的確起到了效果。
多軍種配合,坦克裝甲車打前鋒
美軍認為,費盧傑的街道狹窄、河流穿城、有200座清真寺,「就像一個防禦嚴密的多面堡壘」。為了打破這個「城堡」,美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的各部隊聯合編組,發揮火力、突擊力和防護力的巨大優勢,實施「打洞」戰術。具體方法,一是陸空火力密切協同,對進攻線路上及附近的反美武裝據點實施預先火力摧毀;二是以炮兵和坦克掩護進攻線路上推進的部隊;三是裝甲車隨後快速突擊,伴隨步兵清除道路上的殘存火力點。上述措施使反美武裝難以接近美軍,即便少量殘存兵力利用城市建築靠近了美軍,其輕武器也很難對付防護力極強的坦克。正因為如此,9日美軍就突擊到了市中心。
伊特種部隊配合清剿
美軍認為,完成了分割包圍僅是城市戰的開始,最危險和最重要的階段是清剿、圍殲殘敵。此次作戰地點是反美情緒極高、地形又不熟悉的「抵抗之都」費盧傑,因此美軍特別重視發揮特種部隊的作用。美軍一方面在作戰前就向城中派出特種作戰小分隊抵近偵察,引導部隊突擊和圍剿。另一方面啟用了伊軍特種部隊「沙赫瓦尼軍」,充當嚮導並幫助美軍甄別「恐怖分子」,而且在遇到如清真寺之類的地點時會由他們代替美軍衝鋒陷陣,以免激化美國人與當地平民的矛盾。
此外,美軍還充分發揮狙擊手的作用。美軍在有利地形上配置很多狙擊手小組,然後使用坦克和步兵搜索,把反美武裝驅趕到狙擊手的射擊範圍進行殲滅。這些狙擊手都接受過專業訓練,懂得如何分辨武裝分子。
大量採用無人武器進行作戰
城市戰一大難題就是建築物遮蔽,各級指揮官難以查明遠處敵情。為解決這一難題,在這次作戰中美軍主要使用了四種無人武器。第一種是叫「龍眼」的微型無人偵察機,它重5磅,由電池驅動,能以35節的速度飛行,美軍用其查明建築物後的敵情。目前,美軍已將部署在伊拉克全境的近百架「龍眼」機,幾乎全部調到了費盧傑。
第二種是「跑龍」四輪微型偵察車。這種渾身上下裝滿傳感器和攝像機的車能夠讓陸戰隊「看到拐過牆角的景象」,然後伺機行動。
第三就是「捕食者」無人機,美軍用其查明和即時攻擊反美武裝的據點。此外,美軍為保護地面部隊免遭地雷等爆炸物的殺傷,使用了一種南非製造的排雷機器人,它可探測和排除爆炸物。
美國媒體評論說,雖然美軍吸取了俄軍車臣城市戰的教訓,採取了新戰法,但從軍事角度講,現在還沒有更多的戰果報導,因此,新戰法能否達成預期的作戰目的還是個問號。(劉克儉)
《環球時報》 200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