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貓哥
70年前的抗美援朝被稱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以美軍為主力的16國聯軍,愣是讓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硬剛回去了,臨走前他們還得留下幾十萬屍體。
美國怎麼也想不明白,在武器裝備、人員後勤保障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他美國就是贏不了。其中原因不僅有志願軍戰士保家衛國氣勢,還有我黨幾十年鬥爭經驗和做事學習方法的總結。偉人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我們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美國兵什麼最厲害?說真的美國兵啥都不厲害,厲害的是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美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不管進攻還是撤退(或者說逃跑)。先是大炮轟炸,然後再衝,衝到一半發現攻不過去,又叫火力支援。又是大炮飛機一通亂炸。
要說起來,這飛機大炮開路沒的說,打仗嘛,怎麼狠怎麼來。志願軍剛入朝的第一年著實吃了不少苦頭。雖然在正面現場上還不算劣勢,但總是吃美軍飛機大炮的虧。按照二戰以往的經驗,對付大炮飛機最好的辦法是用飛機轟炸。但剛建立的新中國哪裡來的飛機。所以志願軍只能頂著轟炸和美軍殊死搏鬥,用戰術彌補武器的不足。進攻山頭的時候還算可以,可以用運動戰打巧仗。但守陣地的時候只能硬扛,可以想像一下,志願軍戰士守在陣地,敵軍用飛機大炮輪番轟炸的情景,這誰能頂得住。
對於轟炸,只能躲防空洞了
防空洞是躲避轟炸傳統方法,在大山裡挖出藏人的洞,除非炸彈在洞口爆炸,那麼炸彈再炸也不會被炸到。但美軍的炮轟和轟炸比以前任何一場戰爭都要強。常規的防空洞已經不能保護志願軍戰士了。
不知誰先開始的,志願軍戰士在防空洞基礎上再深挖,發明了馬蹄形坑道。這種坑道的好處是,即便是在坑道門口爆炸,因為坑道有了拐彎,人躲在相反的方向。再怎麼炸也不會被炸到。這種天才的發明在志願軍裡被迅速推廣。效果很快顯現。
在沒有坑道之前,美軍每40—60發炮彈殺傷一位志願軍戰士,而有了坑道,美軍660發炮彈才能殺傷一位志願軍戰士。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戰士就是依靠坑道用土辦法對付美軍先進的飛機大炮。但這時候的坑道戰術已不單單是躲避幾發炮彈這麼簡單。志願軍總結了各前線部隊的坑道經驗,開會總結出了坑道戰術的7個要求。
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並統一規定坑道頂部的厚度要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護厚度10~15米,坑道寬1.2米,每條坑道至少有2個以上出口。並且坑道口要設在的反斜面(看下圖)
這種設計,直炮根本就不可能打坑道口,只能靠飛機和迫擊炮騷擾後援。
來看看戰果,上甘嶺戰役43天。志願軍戰士大多傷亡是因為去往坑道補充兵力的路上,甚至運送食物的工兵死亡率高於坑道內的志願軍。當敵軍飛機大炮轟炸時候,志願軍全體撤回坑道。再利用夜晚奪回表面陣地。
就是這一點,把美軍恨的壓根痒痒。因為你怎麼炸也炸不到坑道內的志願軍戰士,怎麼消滅不了半山腰坑道裡的志願軍。志願軍總會在夜晚奪回表面陣地。這樣反覆了43天。最後美軍實在扛不住了。最後,上甘嶺戰役以志願軍的勝利而告終。
再來看個數據,依託上甘嶺上48條坑道,志願軍戰士打退「聯合國軍」營以上兵力進攻25次,營以下兵力進攻650餘次,殲敵2.5萬餘人,。
志願軍的坑道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裡長的正面戰線,形成具有20~30公裡縱深,以坑道為骨幹防禦體系。直到戰爭結束,美軍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對付坑道戰術。
結語: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失敗後總結勝利經驗,在勝利後總結勝利經驗,坑道戰術不是某個人的發明,但就是讓我們的志願軍把最普通的戰術發揮到極致。
最後說一下上甘嶺,很多的志願軍戰士並不是被槍炮打死,而是被渴死餓死,因為敵軍轟炸坑道供給線,物資糧食送不上去,很多戰士十幾天吃不上飯還在堅持戰鬥。甚至到了只要能送上一個蘋果,就能榮立二等功。
我能說什麼呢?我又能說些什麼呢?我只能說志願軍戰士真的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