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慄林忠道的坑道防禦體系,為何能打得美軍損失慘重?

2020-12-20 劇透歷史

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交戰雙方是以英美為首的同盟國和以日本為首的軸心國,參戰國家多達37個,歷時3年零8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計數。

其慘烈程度令雙方都感到詫異,日軍震驚於美軍的武器裝備,美軍震驚於日軍的兇殘和頑固

就拿硫磺島戰役來說,這場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的兩棲登陸戰役,美軍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硫磺島位於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島,距離東京很近了,只有1080千米,處於塞班島和東京的中間位置。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策略是一個島嶼一個島嶼的推進,佔領塞班島之後,就以此為前線基地,出動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但硫磺島的存在,使得美軍的轟炸行動大打折扣。駐守在島上的日軍,能對途徑這條必經之路上的美軍轟炸機編隊進行實時監控,對本土提供及時的預警,從而提前做些規避措施。

對此,美軍迅速作出反應,自1945年2月9日起,由黑爾少將指揮第七航空隊B-24轟炸機,只要天氣條件允許,基本上每天都飛臨硫磺島上空,以極大的火力猛烈轟擊日軍基地。

如此飽和的轟炸行動,一方面是為阻止駐島日軍幹擾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另一方面也是為下一步的登島作戰清除障礙。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一貫的戰術都是炮火洗地,炸得地面差不多平了才出動地面作戰部隊。

但硫磺島的防禦工事異常堅固,美軍轟炸這麼長時間,也沒能徹底摧毀島上的兩個機場,日軍總能在空襲後及時修復。

硫磺島的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是個少有的「美國通」而且此人頭腦也比較清醒,深知美軍的優勢和劣勢,果斷吸取了前面幾個島嶼經驗教訓,到任後力排眾議,放棄灘頭陣地,以折缽山為核心構建坑道防禦體系

島上日軍幾乎掏空了整座折缽山,將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修築了九層坑道工事。烏龜只有一層殼,慄林是修了一層又一層,將防禦做到了極致。

但這並不意味著慄林沒有和美軍正面決戰的勇氣,他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或許不會活著回去,但不會給家庭帶來恥辱,一定對得起慄林家的武士門風。

可見他再受西方影響,骨子裡也是個頑固的日本軍人。

當時日本敗局已定,兵力近乎枯竭。大本營東湊西湊,也只給慄林湊出23786守軍,而美軍的參戰人數是11萬。

雙方兵力懸殊,島嶼又很小,只有22平方千米,打下來應該不難,因而開戰前美軍預計5天之內攻佔硫磺島。結果很打臉,此戰美軍打得異乎尋常艱辛,用掉了整整1個多月時間。

日軍能堅持這麼久,和慄林是很有關係的。他了解美軍,採取了近距離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有效戰術,並嚴禁「自殺衝鋒」,號召每個士兵殺十個美軍才能死。

此戰美軍陣亡6821,負傷21865人。日軍死得更多,除了1083人投降,22703人全部戰死。

要不是日軍因喪失制海權制空權,得不到島外的任何補給,最後耗到彈盡糧絕不得不自殺衝鋒,說不定美軍傷亡的數字還要增加。

因此,要說日軍打得美軍懷疑人生,那大概就是這一戰了,不但自家陣營傷亡慘重,日軍的傷亡也是觸目驚心。

1945年3月26日,慄林親自率領約350名日軍向美軍發起最後的反擊。出發之前,他下令不要將自己的屍體交給美軍,隨身帶著個小鏟子,戰敗後剖腹自殺,最後一個參謀長用小鏟子將他就地掩埋。

日軍也許已經習慣了這種殘酷的打法,美軍卻還不習慣。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前沒有過如此規模的戰事,最擅長的是依仗著先進的武器裝備贏得勝利。

通常飛機大炮一通轟炸,或者派出數倍於敵、裝備精良的兵力,以武器和人數碾壓對手。像這種全軍指揮官如同小兵一樣,衝上前線近身搏殺的戰鬥,美軍很少遇到,美軍指揮官也不會這麼做。

據說正是因為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中拼殺得太過激烈,給美軍造成嚴重傷亡,使美軍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間接促成了美軍最終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決定。

硫磺島戰役之外的其它大小海戰陸戰,美軍也打得不輕鬆。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佔據優勢,勢頭很猛,美軍損失很大。到了後期,日軍大勢已去,為了保護本土更是變得無比瘋狂,美軍照樣很難。

美軍有一本專門介紹日軍的書籍《知彼》,裡面把日軍描繪成「公狼」,說他們比美軍更能吃苦、走得更遠、更耐餓,是世界上最擅長叢林作戰的士兵,如同公狼一般兇悍。

巴丹死亡行軍,更是讓美軍面對日軍時直接有了心理上的恐懼。駐守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軍與日軍激戰4個月,因缺乏補給和支援而投降日軍,受到殘忍的虐待,光120公裡的行程就死了大約15000人。

不過兩顆原子彈投下去後,懷疑人生、心生恐懼的就變成了日軍。整個日本上下,戰爭的瘋狂和頑固最終被徹底摧毀。

相關焦點

  • 硫磺島戰役美軍為什麼傷亡慘重?不要過分抬高慄林忠道的戰術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於1945年2月19日發起的「硫磺島戰役」被稱為太平洋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之一,也是美軍傷亡高於日軍的唯一一次戰役,它與慘烈的衝繩戰役一起,最終迫使美國方面選擇動用了原子彈襲擊日本,因為根據美軍的估算,按照硫磺和衝繩兩島的損失代價,美軍登陸日本本土還需要付出100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一開始即使有駐軍,硫磺島的地位也不是至關緊要的,島上面只有區區千餘士兵防守,直到戰爭後期,1944年年初美軍勢如破竹在太平洋上所向睥睨打得日軍節節敗退,攻下了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這些群島的戰役美軍採取的戰術大致都是堪稱大規模毀滅性的轟炸,將整個島嶼上能見到的建築物和陣地都炸平,然後在海陸空協同作戰拿下島嶼,所以說美軍在這之前的島嶼登陸戰的傷亡幾乎都是很小的
  • 硫磺島戰役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為何卻遭受慘重損失?
    硫磺島戰役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為何卻遭受慘重損失? 硫磺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之一,作戰雙方是美國與日本,這期間儘管日軍負隅抵抗但經過美國的不屈不撓最終還是將其攻破。
  • 同是坑道攻堅戰,為何美軍在硫磺島和上甘嶺的遭遇大相逕庭?
    日軍修建的工事、坑道群發揮了巨大作用,當美軍炮火準備時,坑道起到保護作用;當炮火延伸、美軍發動地面攻擊時,日軍再鑽出予其重大殺傷。美軍雖損失慘重,但仍取得最終勝利。時隔七年之後的朝鮮戰場,擋在美軍面前的兩個「小山包」,卻成為他們無法逾越的天塹。
  • 硫磺島之戰,佔盡優勢的美軍,為何戰損還高於日軍?
    所以大家不要老糾著日軍陣亡人數更多這件事兒不放,日軍的陣亡人數更多,因為他們沒有美軍的後勤救援。硫磺島戰役確實是美軍的傷亡更加慘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美國電影,叫做《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其通過美國大兵個人的角度描述的硫磺島戰役。處處反應出硫磺島戰役猶如「人間地獄」的慘烈情形,和給美軍留下的巨大陰影。那麼為何各方面佔據優勢地美軍,會在硫磺島上吃這麼大虧呢?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進行的一次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裡,只有1083人生還;美軍則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負傷。
  • 血戰硫磺島,美軍傷亡人數為何會比日軍多6000餘人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讓美軍攻打硫磺島付出了比日軍多6000人的巨大傷亡? 日軍的環形坑道陣地 提到硫磺島,我們不得不提到日軍的環形坑道陣地。由於日本的海軍主力已經在雷伊泰灣大海戰中損失殆盡,日本海軍已經抽不出更多的機動力量參與硫磺島戰役。
  • 「硫磺島之魔」:慄林忠道,自帶鏟子絕望衝鋒!交代下屬要埋自己
    太平洋戰場上,一向「惜命」的美軍,在一系列奪島戰役中傷亡都是大大低於日軍的。而這一切卻在著名的硫磺島戰役中被改變:雖然美軍是硫磺島戰役的勝利者,但可以說他們是慘勝!1943年時,備受器重的慄林忠道得以晉升中將,並任日軍第二師團長。但可能因為之前實在太順了,結果1944年4月時,慄林忠道卻因為一個意外:駐地失火而引咎辭職。但這次辭職卻讓他得以跑到硫磺島,開始盡心鼓搗起了島上的防禦。
  • 把島嶼變做要塞,慄林忠道讓硫磺島成為美軍的噩夢
    在眾多的島嶼爭奪戰當中,硫磺島戰役憑藉其慘烈的程度和巨大的傷亡,也被稱為美國的噩夢。當時身為硫磺島守軍指揮官的慄林中道實在是太過於狡猾,竟然把島嶼變做了要塞。二戰時期,硫磺島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了日本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部署了大量的部隊用於防禦美軍的進攻。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而在硫磺島,美軍顯然不想再給日本人任何機會。在戰役開打前,美國特地集結了11萬部隊,想要以人數和火力的優勢,複製塞班島的成功。而駐守硫磺島的日軍人數,則遠遠少於塞班島。既然美軍人數那麼多,為什麼卻會在硫磺島戰役中,遭到更慘重的傷亡呢?
  • 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為什麼不採取圍困戰術?
    既然美軍優勢那麼大,為什麼卻會在硫磺島戰役中,遭到如此慘重的傷亡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硫磺島日軍的指揮官慄林忠道中將。慄林忠道曾經留學美國哈佛大學,他深知美軍現代化武器的威力。因此,等他來到硫磺島後,第一個命令就是放棄海灘防禦,不和美軍在灘頭爭奪。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戰術,就是為了避免和美軍具有壓倒性的海空火力對決。
  • 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獲勝,為何美軍卻覺得,此戰不堪回首
    (硫磺島戰役)因此,硫磺島戰役是美軍心中永遠的痛。那麼,美軍為何會在此戰中打得如此慘烈呢?如果能夠成功拿下此島,不但可以讓美軍的B-29轟炸機航程縮短一半,能更多地攜帶彈藥,還能消除日軍的潛在騷擾和威脅,大大提高美軍對日本的轟炸效果。日本人也意識到硫磺島的重要性,因此在失去馬紹爾群島後,日軍也強化了對硫磺島的防衛,這也為雙方激戰硫磺島埋下了伏筆。
  • 揭秘太平洋戰役中最慘烈的戰役:2萬日軍命喪美軍槍口,你知道是哪場...
    1944年8月,美軍就對硫磺島的機場等建築進行了空襲。1944年10月,美軍制定了攻打硫磺島的作戰方案。但是因為呂宋島戰役正打得如火如荼,美軍抽不出足夠力量,對硫磺島的進攻一拖再拖。最後,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尼米茲將軍將對硫磺島作戰的時間定在1945年2月中旬。
  • 硫磺島戰役時,美軍指揮官殺紅了眼:給我灌汽油,用火焰噴射器
    ,僅僅一年時間就下水了50艘航母和70多艘軍艦,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更是讓美國獲得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到了1945年2月,美國軍隊已經逼近日本本土,而他們前面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硫磺島。人,更有21865人負傷,美日傷亡比例達到1.23:1,這在太平洋戰爭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硫磺島戰役的慘勝也讓美國下定決心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
  • 血戰硫磺島,美軍在優勢兵力和裝備的條件下,為何傷亡數量超過日軍?
    硫磺島戰役——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次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島嶼攻堅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一個月的血戰,最終拿下了硫磺島,但美國大兵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讓美軍攻打硫磺島付出了比日軍多6000人的巨大傷亡?
  • 同樣是坑道戰對打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上甘嶺,日軍守不住硫磺島?
    上甘嶺戰役中坑道中的我軍士兵那麼,同樣是坑道戰對付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了上甘嶺,而同樣用坑道作戰的日軍卻被美軍打的紛紛跳崖呢?坑道不僅具備的戰鬥功能,也具備了生活功能,逐漸在上甘嶺地區形成了以坑道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戰略支撐體系。進可攻退可守,極大地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
  • 以中立的眼光,如何去評價二戰裡指揮硫磺島戰役的慄林大將
    潛臺詞就是-----不是我無能,敵人太強大^_^~美軍對慄林的評價也是類似的情況,因為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這臉丟的太大,這是唯一一次美軍傷亡比日軍多的戰鬥。不把日軍描述的無敵一些,自己的慘重損失如何解釋?
  • 美軍插旗硫磺島只是小戰鬥 惡戰在元山機場
    事實上,在菲律賓戰役結束後,日本海空軍主力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除了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其他空中力量近乎於零。這就意味著,慄林忠道只能在沒有任何海空支援的情況下,獨立進行防禦作戰,在美軍陸海空立體進攻面前,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作為日本陸軍最出色的指揮官之一,慄林忠道憑藉他的一己之力,幾乎完成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守軍防禦能力強是美軍所逼
    美軍開始向其本土周圍的「內防禦圈」步步緊逼,位於其南部的硫磺和衝繩將首先成為美海軍的打擊目標。硫黃島,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面積約20平方公裡,形狀酷似火腿,島上有一個死火山(折缽山),終年噴發著硫磺味的霧氣,因此得名硫磺島。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中)—硫磺島戰役
    食品儲備足夠堅持兩個半月,由慄林忠道中將(以下簡稱慄林)統一指揮。防禦工事方面,慄林忠道決心將硫磺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也叫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則是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