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次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島嶼攻堅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一個月的血戰,最終拿下了硫磺島,但美國大兵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讓美軍攻打硫磺島付出了比日軍多6000人的巨大傷亡?
硫磺島戰役美軍高傷亡的原因比較複雜,總體歸納為兩條。
第一:就是日軍構築了堅固的洞穴式防禦工事,其守島指揮官『慄林忠道中將』,早年間出使過美國,對於美國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有深刻的了解,還仔細研究過美軍在「瓜島」、「塞班島」戰役期間所使用的戰法...根據美軍的特點要求日軍放棄灘頭殲敵的做法,改用以坑道、洞穴為主的防禦體系,最大限度的殺傷美軍有生力量!比如說:整場戰役中爭奪非常激烈的「折缽山」,為了抵禦美軍的火力急襲,日軍從山頂開始往地下延伸構築了9層防禦工事和坑道,整座山被掏空了!由於是島上的制高點,日軍的火力可以打到島上的任何區域。
也正是日軍構築了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坑道給美軍奪島帶了巨大的障礙和傷亡。
美軍的火焰噴射器在硫磺島戰役,乃至其他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點:美軍雖然在技術裝備上處在絕對的優勢,但火力發揮並不好,這與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當時的航彈和炮彈大多採用機械觸發引信,這種引信引爆彈藥的效果並不好,甚至由於製造質量的問題「瞎火率」非常高! 而日軍在構築工事時材料缺乏用島上的火山灰拌上水泥進行灌漿加固...雖然強度不夠,但這種材料固結之後形成了彈性,當美軍航彈、炮彈打在工事上時瞬間被彈開幾十米開外,爆破效果大打折扣!這個問題也出現在了抗戰期間我軍進行的「騰衝爭奪戰」當中,騰衝縣城的城牆就是由火山巖砌築而成,當時「飛虎隊」的500磅航彈撞到城牆上也被彈開...後來在航彈的彈體上焊上了兩根鋼筋,投下之後插在城牆裡隨後爆炸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美軍雖然在火力上處於壓倒優勢,但是日軍的工事太多加上自己所彈藥性能不佳 造成了自己巨大的傷亡。
紀念「硫磺島戰役」60周年時美軍航母駛過硫磺島,折缽山依然在島上聳立,沒有因為戰爭而消失。
美軍花了這樣大的代價攻佔硫磺島是有極大意義的,因為美軍打算在島子上擴建B–29轟炸機基地,從硫磺島起飛的B–29轟炸機去轟炸日本本土航程要減少800公裡,而且轟炸機的攜彈量也會增加,不但B–29可以使用硫磺島機場,相對小一些的B–24轟炸機也因為轟炸距離縮短後參與轟炸日本本土,另外早些由於距離太遠美軍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受到過日本戰鬥機的攔截,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失,有了硫磺島這個基地美軍的戰鬥機就可以參加護航任務。
美軍攻佔硫磺島之後擴建了原來的「元山機場」,可以起降B–29轟炸機,P–51戰鬥機也參加到護航當中。
B–29從硫磺島起飛,遠處的「折缽山」上已經建立了導航臺。
總體來說,雖然硫磺島戰役美軍在戰術上有些失誤,但是戰略目的到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