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2020-12-25 騰訊網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一,《野狗》給人巨大的感官恐怖。

最恐怖的故事,劇情往往最簡單。《野狗》的開頭用八個字就交代了故事時代背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山東剛剛發生了戰亂,被殺的人不計其數,屍橫遍野。一個叫李化龍的鄉民為了避免戰亂,逃竄到深山中。結果遇到了「大兵」隊伍從這裡走過,李化龍怕被「大兵」殺死,連忙倒在死人堆中裝死。等到「大兵」隊伍都走掉了,仍然不敢冒然爬起來。

一個躲避死亡的人臥在遍地的死人堆中,還有隨時會取自己性命的「大兵」。蒲公用極其精簡的筆墨便描繪出了主人公在戰亂中面臨的孤獨和恐懼。令讀者細思之後仿佛置身其中,頓時湧起無限的惶恐和絕望。

然而,故事高潮還在後面。正當李化龍躺在死人堆中裝死的時候,那些缺胳膊少腿或者被砍掉腦袋的死屍紛紛站起來了!一個腦袋沒有全砍斷,歪掛在脖子上的屍體開口說話:「野狗子如果來了,咱們可怎麼辦呢?」於是群屍都紛紛嘆息道:「是啊!野狗子來了怎麼辦啊!」屍體們嘆了一會氣,仿佛無可奈何一般轟然倒地。

這裡的描寫仿佛是電影畫面一般:一個活人裝死躺在地上,他身邊死狀慘烈的屍體卻紛紛站起來,而是大家都擔心「野狗子」會來。「野狗子」是什麼東西?為何連死去的人都如此懼怕?在帶給讀者毛骨悚然的恐怖感後,又留下了懸念,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不得不佩服蒲公的文筆。

故事到這裡已經將恐怖氣氛營造到了頂點,李化龍顫巍巍的想要站起來離開,正在這時刻,更恐怖的地方來了——「野狗子」出現了!

這是一個獸頭人身的怪物,它來到屍身旁邊,趴下身子咬碎屍體的頭顱,吸取腦髓。裝死的李化龍看的一清二楚,連忙把自己的頭埋在其他屍體之下。這個被稱為「野狗子」的怪物依次吸盡屍體的腦髓,終於來到了李化龍的身邊,扒拉他的肩膀。李化龍用力將頭藏在屍體的下面。怪物見拔不動,便把遮住李化龍頭部的屍體移開。

李化龍大為驚恐,忽然摸到一塊大石頭,於是便將石頭捏在手中。當怪物趴下身子準備咬碎他腦袋的時候,李化龍用石頭猛擊怪物的腦袋。碗口大的石頭砸在怪物的嘴上,怪物負痛逃走,並在路上吐出了鮮血。

李化龍在鮮血中撿到兩顆四寸多長的獠牙,他好忙逃回家中,並拿著那兩顆獠牙向人打聽到底「野狗子」是什麼東西,但沒有人知道。

這段情節可謂險象環生,怪物一步步的逼近並準備咬碎自己的頭顱。幸好抓到一個石頭打掉了怪物的牙齒,逃得一條性命。然而怪物到底是何種野獸,卻無人能知。在恐怖之餘又引發讀者關於「野狗」的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連死人都要敲骨吸髓呢?最後的結局故事主題得到了升華。

《野狗》的描寫恐怖但引人入勝,蒲松齡用簡練的文字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目光,即便恐怖,也還想看下去。而最後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達到了「諷刺罵世」的藝術效果。《野狗》並沒有拍成過影視,但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裡黑山老妖吸取人精氣那段明顯是借用了《野狗》的情節。

二,《野狗》是真實歷史的藝術再現。

蒲松齡生於動蕩不安明末,他的青年時代目睹了李自成起義和清軍入關後普通民眾所承受的苦難。而是這位老先生一生坎坷,自己就是底層民眾之一。

他同情百姓的遭遇,憎恨強權,故此將這些情緒都借《聊齋志異》的三百多個故事發洩出來。由於清朝文字獄嚴重,為了躲避朝廷的迫害,故此借著花妖狐鬼的外衣,以談神說鬼的荒誕筆法將自己一生的見聞和不平寫成故事。從這一角度來說,《聊齋志異》其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歷史。《野狗》真正的恐怖的地方就在於文中屍橫遍野的屠殺是真實發生過的。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緊接著兵發北京,李自成大順軍敗退。滿清貴族連忙開始了鎮壓各地反清起義和消滅明朝殘餘勢力的戰爭。

山東棲霞人於七,父親於進表是前明軍官,在崇禎二年抵抗後金的戰爭中陣亡,他的外公正是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於七在崇禎朝考取武進士,可謂世受明恩,與清朝有著國讎家恨。面對明清鼎革的大變局以及清初的各種暴政,於七暗中招兵買馬,於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在膠東鋸齒山揭竿而起,打出了「反清復明」旗幟,成為清初眾多反清組織中的一支。

這便是《野狗》開篇所說的「於七之亂」。

起義軍很快攻佔寧海州,殺死了清朝官員,並開始攻打文登,棲霞兩縣城池。清朝政府由於各地抗清組織眾多,便對於七起義軍實行招安政策。於七在勸降中動搖了抗清的決心,便投降了清朝,被授予棲霞把總之職。

於七投降後,並沒有得到清朝官員的尊重,仍然備受打壓和猜疑。而且作為明朝的武進士,父親又死於滿人之手,居然向滿人投降。親友們紛紛斥責他忘記了「君父之仇」,於七也為此懊悔不已。

於是在順治十八年秋天,於七再次發動抗清起義,山東各地百姓紛紛加入,戰火迅速遍及山東大地。清朝派八旗軍和綠旗兵三萬多人圍攻鋸齒山,義軍與之對抗三個月,清軍無法取勝,連忙從河南調來紅衣大炮對鋸齒山猛烈轟擊。清朝軍隊在趕往棲霞縣的路途上,大肆燒殺搶掠,無數無辜百姓遭到殺戮。這便是小說中的「大兵」。

起義軍被圍困數月,漸漸彈盡糧絕。此時清軍又在義軍內部奸細的帶領下攻佔了鋸齒山的幾個山頭,義軍仍然堅持戰鬥,但損失巨大。康熙元年春,於七率義軍突圍,雙方又是一場大戰,義軍死傷殆盡,屍積如山,將領們在最後關頭紛紛拔劍自刎,或是與清軍拼死戰鬥,最終全軍覆沒,無一人投降。於七成功突圍而出,從此隱姓埋名,到華嚴庵落髮為僧,法號「善和」,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

由於一直找不到首領於七,清軍對棲霞,萊陽的平民百姓展開了血腥的報復性屠殺。而蒲松齡為避文字獄的風險,只在於「七之亂」後緊接著寫了四個字「殺人如麻」,讓人看不出到底是誰殺人如麻。而在另一篇故事《公孫九娘》裡,蒲老先生則明白的寫到當時的慘狀:

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

正因為清軍的大肆屠殺,才導致李化龍躲入深山,又藏在屍堆中,引出了一段《野狗》的故事。

經歷了於七之亂後,清朝對山東百姓的盤剝和壓迫更加變本加厲。倖存的百姓生不如死,已經死去的則受到株連開棺戮屍。官吏們如同吸人腦髓的「野狗子」一般,不僅要從活人身上盤剝,更要刮下地皮三尺,連死人也不放過。俗話說:「一死百了」。然而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動蕩歲月中的普通百姓,確實連死了都不能逃避封建朝廷的敲骨吸髓。

飽受苦難的蒲松齡老先生,在清朝的高壓統治下,只得編造出一個大家都不知道是何物的「野狗子」來委婉的表述這段歷史,並表達了自己的憤慨之情。野狗者,如狼似虎之封建官吏也!

世人大多被蒲松齡的障眼法所迷惑,陶醉於《聊齋志異》中塑造的各種花妖狐鬼的故事之中。然而若是用心去讀《聊齋志異》的大大小小三百多個故事,就會發現這部談狐說鬼的小說集,其實就是明清之際社會各階層人的一副「眾生像」。

或許幾百年前的蒲老先生怕後世的人不明白他的苦心,所以在《聊齋志異.自序》中寫到:「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野狗》之所以恐怖,不僅是因為故事情節的毛骨悚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故事背後隱藏著發生於幾百年前的一次真實的歷史事件,任何的恐怖故事一旦與真實掛鈎,便會將恐怖無限放大,令人驚心動魄。

相關焦點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選材奇特多是狐仙鬼怪,曾被稱為"明清六大奇書」之一。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是作者的原因。作為清初久試不第的讀書人,蒲先生授館為業,心有不甘。眼見小說頗有市場,也動了寫書傳世的念頭。可寫啥好呢?歷史有框架操作空間小,兼責任重大,又有《三國演義》《水滸》大山在前,寫市井人生,民間傳奇吧,"三言二拍"也搜羅殆盡。
  • 「魑魅魍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那些事兒
    現代語境中來說,就是寫超現實的世界。寫志怪小說的人中,最巔峰者當屬《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形象的總結了蒲松齡《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說的是清順治年間,在山東滕、嶧兩縣,盜賊猖獗,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7個是盜賊,連官府都不敢逮捕他們。後來,官府想了一個招安的辦法,招安後的盜匪都另立戶頭為「盜戶」。按理說,誰都不願意被冠上「盜戶」之名,但是滕、嶧兩縣的居民卻爭著當「盜戶」。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蒲松齡《聊齋志異》:為什麼要寫鬼怪故事,表達了什麼?
    有人說蒲松齡是山東人,是不是那裡的人都喜歡講鬼怪故事?我覺得這跟作者所在的地方沒有多大的關係。先來看看蒲松齡的個人經歷,早年有文名,施閏章批其捲雲:「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但屢試不第,31歲在江蘇寶應縣衙做孫惠的幕僚。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蒲松齡書香世家,卻屢試不中,仕途無光,自幼對鬼怪傳說感興趣的他便把大量精力放在文學創作當中。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故事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不收茶錢,但喝茶必須講一個耐聽的故事。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從群眾當中搜集了大量素材,經過整理、加工後都成為《聊齋志異》中的短篇小說。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入木三分,蒲松齡是否相信自己筆下的故事?
    《聊齋志異》全書共491篇,寫了大量狐仙鬼怪,也記載了許多奇聞異事。魯迅說《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說明在魯迅先生眼中,《聊齋志異》是一部小說。小說就免不了要虛構。作者為了增加故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對細節進行合理的想像,當然無可厚非;讀者自然也是抱著「姑妄言之妄聽之」的態度把《聊齋志異》當做小說來讀,無論作者寫得多麼神奇怪異,都不會信以為真。那麼,蒲松齡本人對自己寫的故事是否相信呢?
  • 《聊齋志異》寫作背後的故事:大明湖帶給蒲松齡太多靈感
    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志異》中除了鬼怪,還有什麼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對鬼神之說充滿敬畏與好奇,因為好奇,所以想像,因為想像,所以創作。眾所周知,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可謂一部內容豐富奇絕的文言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裡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蒲松齡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裡面的故事多是以人間為背景,描寫人與精靈怪力的各種糾纏。
  • 蒲松齡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那他憤恨什麼?原來是這四種人
    蒲松齡自己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孤憤的解釋是憤世嫉俗。蒲松齡有著絕世才華,但卻終身潦倒,他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當然有一肚子的牢騷。但他所憤恨的,不是抽象的社會,而是具體地從切身體會中來。
  • 蒲松齡《聊齋》西漸巴黎
    街內有一家查理·莫羅出版社,亦名映像書局,熱衷於光揚中國古典文學,今年與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簡稱「外研社」)合作,共同推出《聊齋志異》線裝法文繪圖本,進入法蘭西全國的銷售渠道。出版者表示:「《聊齋志異》繪圖本是首次在異邦面世,期望讓西方讀者更形象地賞析中國十八世紀傑出作家蒲松齡心目中的奇幻世界。」
  • 《聊齋志異》的土偶一文,說泥人和人生孩子,蒲松齡想表達什麼?
    作者:學思知行(一組聊齋的圖片)在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這本志怪小說中,有許多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仔細分析起來,其實,它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在《聊齋志異》中一篇名為「土偶」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姓馬的,娶了一個姓王的妻子,兩個人關係很好,但不幸的是,這個姓馬的早早就去世了,而且,兩個人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妻子王氏的父母想讓他們的女兒再嫁。但是,他們的女兒非常倔強,就不願意再嫁。她的母親對她說,你還年輕,又沒有孩子,以後怎麼過?
  • 蒲松齡在這裡寫出《聊齋》,根據小說建起了一個旅遊景區
    《聊齋志異》這部小說,是我國清代著名的短篇小說,其中描寫了許多鬼怪故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部小說中的許多故事還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傳播廣泛。在山東淄博就有這樣一個景區,以《聊齋志異》為原型建造,遊客在這裡仿佛進入了聊齋的世界。
  • 張長國:《聊齋志異》最短的故事只有三句話,講了一個秘密
    (一組聊齋影視圖片) 在中國的志怪小說小說集中,如果要推薦一本大眾喜愛的書的話,那麼《聊齋志異》無疑就是其中之一了。《聊齋志異》記載了許多的民間怪異故事,但是這其中的許多怪異故事並不是蒲松齡隨隨便便寫下的,這許多的故事背後也隱藏著許多當時民間不為人知的歷史。。 在那樣一個封建社會裡,許多民間的思想得不到正常的渠道來反映,所以許多的文人就把他們的一些感想融入到一些故事當中,《聊齋志異》也不例外。那麼,我們就來看《聊齋志異》一書中這樣一個最短的故事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悲慘歷史。
  • 影響華夏古代的志怪奇書《聊齋志異》
    》一書,為蒲松齡在路邊設一茶攤,過路之人給他講一個故事即可免費喝茶,而他將路人所講的故事整理成冊而成。《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 談《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因果報應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表達的善惡報應的內容是入世的思想,書中善報的內容以延年益壽,得子嗣,得財產等,都是積極的現世思想,勸解人們珍視當下生活。肯定人的生活,肯定人的價值;書中的惡報是失去子嗣,失去家產等,變為禽獸,不能享受人世生活,渲染離開人世的痛苦,是嚴重的懲罰,反面襯託出人世的可貴;書中不是宣傳脫輪迴,超生死的理念,而是充分肯定現世、肯定人。由此可見,蒲松齡的因果報應思想,不是佛家最初的因果報應思想,而是對其加以改造。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在蒲松齡的筆下,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狐仙、鬼怪、花妖,都與人類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怪力亂神,讓人嘆為觀止。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它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蒲松齡也因此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聊齋志異》除了故事曲折有趣,情節引人入勝之外,更大的價值是反映了勞苦大眾對封建勢力的反抗精神,每一個超乎現實的故事後,都會講述一個大道理,所以《聊齋志異》也是最早的小故事大道理合集。
  • 作為《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之首,《考城隍》如何做到開宗明義
    宋公優秀的才華,僅僅一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便已展現,而慧眼識才、又能公平公正錄用人才的考官,正是蒲松齡內心的渴望,也是他對自己現實遭際的不滿。對此,在《聊齋志異》多篇作品中都有表現,《司文郎》尤其堪比,文中以更加犀利的筆墨毫不留情地嘲諷了考官:「我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簾中人並鼻盲矣。」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百態
    蒲松齡自己稱《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聊齋自志》)。他通過談狐說鬼,講神論怪,宣洩和傾吐著自己對種種社會現實的滿腔悲憤。書中涉及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而著力最多的,還是「刺貪刺虐」,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