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那些事兒

2020-12-12 春夏秋冬圖書館

《沙漠駱駝》裡有句歌詞這樣唱道:

「什麼鬼魅傳說

什麼魑魅魍魎妖魔  

只有那鷺鷹在幽幽的高歌」

中國人向來喜歡聽些魑魅魍魎的午夜傳說,最早在東晉,歷史學家幹寶就寫了部《搜神記》,專講"魑魅魍魎",是志怪小說的鼻祖。

「志怪」兩字最早見於《莊子·齊物論》:「齊諧者,志怪者也」

志怪,就是寫些奇怪之人,奇怪之物,奇怪之事。現代語境中來說,就是寫超現實的世界。寫志怪小說的人中,最巔峰者當屬《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蒲松齡

郭沫若曾經在蒲松齡故居寫過一副對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形象的總結了蒲松齡《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蒲先生寫鬼寫妖,其實是寫人寫現實,為的是諷刺那貪官汙吏、揭露那殘酷的現實。

伏案寫作《聊齋志異》

戰禍不斷的少年時期

蒲松齡生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其大半生都在淄川縣城度過。

剛出生時,他的家鄉淄川躲過了清軍的屠城,卻沒躲過饑荒和土匪的侵襲:饑荒使淄川縣城充斥著周邊湧來的難民,路邊歪七倒八的橫著難民屍體;男壯丁被土匪搶走、賣給滿洲人為奴。

七歲那年,淄川發生了嚴重災害,同時謝遷帶領著農民開始起義造反,攻佔了淄川縣城,滿洲人對起義進行了殘酷鎮壓。《淄川縣誌》裡,1647年這個款項,到處都是些死亡和男男女女結伴自殺的記載。1648年,山東棲霞縣人於七領導了一次頗具規模的農民起義,史稱「於七之亂」,起伏持續達十五年之久。蒲松齡被這場大規模的「起義」深深震撼,在《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於七之亂。其中,《盜戶》就描述了這個時期的民眾爭做盜匪的亂象:

順治間,滕、峰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後受撫,邑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叛也。後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覆相苦,煩有司稽籍焉。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曰:「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

說的是清順治年間,在山東滕、嶧兩縣,盜賊猖獗,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7個是盜賊,連官府都不敢逮捕他們。後來,官府想了一個招安的辦法,招安後的盜匪都另立戶頭為「盜戶」。按理說,誰都不願意被冠上「盜戶」之名,但是滕、嶧兩縣的居民卻爭著當「盜戶」。原來官府怕招安後的「盜戶」們再亂來,就給了他們「超國民待遇」:凡是「盜戶」與良民發生糾紛時,官府都會有意偏袒「盜戶」。結果每當打官司時,雙方都自稱「盜戶」,在衙署裡都不忙著說打官司的真正原因。

艱難的科舉之路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讚譽,「名藉藉諸生間」。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雖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72歲時被補為貢生。平日除微薄田產外,以教書、幕僚維生。

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應鄉試未中。康熙元年(1662年),長子蒲箬出生。康熙二年(1663年),應鄉試未中。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應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遊嶗山。秋應鄉試未中。

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在長期的私塾生活中,蒲松齡將從民間得來的大量故事靈感收集起來,加上了自己的想像寫成《聊齋志異》。

聊齋中的悍婦原型

蒲松齡長期在私塾教書,家裡的事就全部託付給了妻子劉氏。命運總是公平的,它雖然讓蒲松齡生活困苦,功名坎坷,卻讓他擁有了一段美滿的婚姻,他的妻子劉氏出生於讀書人家,賢惠明理。他這樣描述妻子:

(妻劉氏)少時紡績勞勣, 垂老苦臂痛 , 猶績不輟。 衣屢浣,或小有補綴。 非燕賓則庖無肉。 松齡遠出 , 得甘旨不以自嘗,緘藏待之 , 每至腐敗。

但蒲松齡的兩個嫂子為人刻薄蠻橫,經常挑起事端,劉氏一向寬容忍讓,連蒲松齡也對妻子的胸懷嘆服不已。但由於婆婆一再誇獎三兒媳賢淑懂事,嫂子們心懷嫉妒,一再蓄意尋釁吵鬧。蒲松齡的父親實在忍受不下去只得為幾個兒子分了家,嫂子們都爭搶好的房屋田地,劉氏靜默在一旁聽任發落,結果落到蒲松齡名下的只有老家農場裡的20畝薄地和3間草屋。

《聊齋志異》中二十多次對「悍婦」的描繪與奚落裡,可以看出蒲松齡對這兩位蠻不講理的嫂子的不滿。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蒲松齡《聊齋志異》:為什麼要寫鬼怪故事,表達了什麼?
    《聊齋志異》的成書與取材一、成書《聊齋志異·自志》:「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箋,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採擷或借鑑前人的小說和筆記,如《續黃梁》、《蓮花公主》、《阿秀》。>> 友人提供和寄贈,如《蓮香》、《張誠》、《狐夢》、《巧娘》、《江城》。
  • 《聊齋志異》寫作背後的故事:大明湖帶給蒲松齡太多靈感
    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頌
    >   魑魅魍魎 莫能逢之   神仙夜叉 各有道之   聊齋志異 聊齋,指蒲松齡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也指蒲松齡故居裡面蒲松齡居住的房子,相傳蒲松齡在此房子裡創作了《聊齋志異》,故稱聊齋。   2.妖魔鬼怪:是指妖怪和魔鬼。後來也比喻各種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惡勢力。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入木三分,蒲松齡是否相信自己筆下的故事?
    《聊齋志異》全書共491篇,寫了大量狐仙鬼怪,也記載了許多奇聞異事。魯迅說《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說明在魯迅先生眼中,《聊齋志異》是一部小說。小說就免不了要虛構。作者為了增加故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對細節進行合理的想像,當然無可厚非;讀者自然也是抱著「姑妄言之妄聽之」的態度把《聊齋志異》當做小說來讀,無論作者寫得多麼神奇怪異,都不會信以為真。那麼,蒲松齡本人對自己寫的故事是否相信呢?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蒲松齡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那他憤恨什麼?原來是這四種人
    蒲松齡自己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孤憤的解釋是憤世嫉俗。蒲松齡有著絕世才華,但卻終身潦倒,他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當然有一肚子的牢騷。但他所憤恨的,不是抽象的社會,而是具體地從切身體會中來。
  • 蒲松齡《聊齋》西漸巴黎
    街內有一家查理·莫羅出版社,亦名映像書局,熱衷於光揚中國古典文學,今年與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簡稱「外研社」)合作,共同推出《聊齋志異》線裝法文繪圖本,進入法蘭西全國的銷售渠道。出版者表示:「《聊齋志異》繪圖本是首次在異邦面世,期望讓西方讀者更形象地賞析中國十八世紀傑出作家蒲松齡心目中的奇幻世界。」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異史》,因為書中很多篇幅描寫了書生與鬼和狐狸精的故事而得名。《聊齋志異》因為傳世版本太多,篇幅多少不一,一般認為是491篇到496篇左右(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在《聊齋志異》中自稱異史氏。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在蒲松齡的筆下,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狐仙、鬼怪、花妖,都與人類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怪力亂神,讓人嘆為觀止。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科舉失意的他轉而開始對民間光怪陸離的狐妖精怪的故事感興趣,於是便開始收集民間故事,經過自己的加工之後,用盡大半生的經歷,寫出了驚世之作《聊齋志異》。如果說聊齋中的書生都是蒲松齡自身的寫照,那麼他筆下溫柔小意、美麗多情的狐妖精怪,就全都是他妻子的影子。
  • 蒲松齡:聊齋奇書寫的是奇聞怪事,實則敘說了千百人心
    蒲松齡對鬼怪傳奇很有研究,也善於寫這些故事,他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後世人最為熟知的小說集,這是他耗費了畢生精力去完成的著作。《聊齋志異》整本書總共8卷,有491篇。其內容多以民間奇聞軼事為主,題材多樣,人神鬼怪都在其中。
  • 《聊齋志異》中除了鬼怪,還有什麼呢
    眾所周知,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可謂一部內容豐富奇絕的文言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裡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蒲松齡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裡面的故事多是以人間為背景,描寫人與精靈怪力的各種糾纏。電視劇《聊齋》我們小時候大概都看過,提到《聊齋》我們總會想到《畫皮》中那個天天把美女的皮囊貼在自己臉上去吃人的惡鬼,各種狐狼精怪,以及陰森恐怖的配樂。然而,《聊齋志異》若被僅僅視為狐精鬼怪之作,那未免太小看蒲松齡了。
  • 影響華夏古代的志怪奇書《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又稱《鬼傳》,是中國清代蒲松齡所著的短篇小說集。評價[編輯]蒲松齡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所謂「數奇其才,謂非尋常流輩所及也。」[1],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再來看蒲松齡,第一次於七起義時,他已經8歲,第二次於七起義,他22歲。 有一則流傳很廣的和蒲松齡有關的愛情故事說,蒲松齡22歲時躲避「於七之亂」,在一個小山村,和年僅十六歲的陳淑卿相遇、相愛,結為夫妻。半年後回家,他們不合法的婚姻遭到父母反對,陳淑卿被迫離開蒲松齡。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百態
    ——編者       郭沫若在蒲松齡故居聊齋堂上寫了這樣一副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十六個字,簡明、精準地概括了《聊齋志異》這部文學巨著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     蒲松齡自己稱《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聊齋自志》)。他通過談狐說鬼,講神論怪,宣洩和傾吐著自己對種種社會現實的滿腔悲憤。書中涉及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而著力最多的,還是「刺貪刺虐」,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
  • 談《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因果報應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表達的善惡報應的內容是入世的思想,書中善報的內容以延年益壽,得子嗣,得財產等,都是積極的現世思想,勸解人們珍視當下生活。由此可見,蒲松齡的因果報應思想,不是佛家最初的因果報應思想,而是對其加以改造。比如佛家宣傳善惡不能抵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先行善後作惡,就得先受善報,再受惡果,,處於輪迴之中,而蒲松齡在書中的善惡報應是可以抵消的,只要有一善就可以免除多種惡報。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
  • 《聊齋志異》的土偶一文,說泥人和人生孩子,蒲松齡想表達什麼?
    作者:學思知行(一組聊齋的圖片)在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這本志怪小說中,有許多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仔細分析起來,其實,它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在《聊齋志異》中一篇名為「土偶」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姓馬的,娶了一個姓王的妻子,兩個人關係很好,但不幸的是,這個姓馬的早早就去世了,而且,兩個人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妻子王氏的父母想讓他們的女兒再嫁。但是,他們的女兒非常倔強,就不願意再嫁。她的母親對她說,你還年輕,又沒有孩子,以後怎麼過?
  • 作為《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之首,《考城隍》如何做到開宗明義
    歡迎各位小夥伴跟隨乾隆娣一起走近志怪小說大家蒲松齡,走近《聊齋志異》!上一次,我們通過蒲松齡從19歲考取童生身份後,到「康熙己未春日」(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聊齋志異》初稿完成,並做《聊齋自志》時,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他應該已經參加過五、六次了。從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蒲松齡依然是個「老童生」,心中的憤懣不平從宋公病臥而亡、到幽冥世界一考而中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