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銀白色的樓宇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熠熠生輝,外觀上不乏古典名樓之大美,遊客進入銀樓更是一派真金白銀、富麗堂皇的景象,好像《沁園春 長沙》中」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形容就是這裡,讓人感覺真的來到了童話世界,而這個地方就是被稱作「中國白銀第一坊」的郴州永興銀樓。
中國銀都的銀樓
中國白銀第一坊佔地面積40畝,銀樓耗費5萬兩白銀,價值千萬,動用數十名工匠,歷經百餘天的封閉式構建,高二層,門樓鏤空雕花,二樓的鴛鴦椅都用銀片裝飾,極盡奢華。
也就是因為這座耀眼的銀樓,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媒體的目光,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如此大興土木,耗費5萬兩白銀來打造,值得嗎?
後來當地政府連忙回應,銀樓不是政府所為,是企業家捐贈的,而且這些白銀都是從廢渣、廢液、廢料中提煉出來的。
而銀樓的捐贈者曹先生卻道出了他的看法。
建造銀樓是源於一種文化理念。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項經過仔細考量的投資,一千萬元不夠在權威媒體一年的廣告費用,而我的銀樓建成後,它的關注度已經不亞於一千萬元的廣告效應。在建造過程中,銀樓經過抗氧化處理,多年後即使把銀樓拆了,這些白銀依然可回收。對投資者來說,只是把5萬兩白銀存放在一個吸引眼球的地方而已。」
事實證明,曹先生的遠見是正確的:
偏隅湘南的永興縣城,創造了一個零資源的工業旅遊產業鏈奇蹟,帶動數萬人就業,近年來每年接待遊客500萬人次,而2007年耗費5噸白銀打造了「中國白銀第一坊」成為許多遊人必看的景點。
永興銀樓,目前已經成為了湘南的一大景點,而銀樓的背後是更中國銀都崛起的見證,2002年,在呼合浩特召開的首屆中國白銀年會上,永興以年產白銀1500噸佔全國1/4強的總產量,被業界公認為「中國銀都」。
雖然被稱作中國銀都「中國銀都」,可是永興全境卻幾乎沒有銀礦,永興耕地面積很少,丘陵、崗地佔永興縣面積53.36%。但是當地多礦產,不過在早期,並沒有開發的能力,所以單靠貧瘠的土地基本上很難養活一家人,所以永興本地外出謀生的人很多。
不過礦產中以無煙煤為優勢礦種,而且量還不少,永興縣無煙煤已探明儲量3.08億噸。無煙煤原煤含硫量少於1%,發熱量為每公斤6319~7550千卡,非常適合冶鍊金屬,這也為後來的冶煉事業提供了一些燃料條件。
早在明末清初,不甘貧窮的永興人下南洋謀生,很多人帶去了家鄉一些冶煉技術,後面逐漸掌握了從金號、首飾店的樓板、灰塵、洗手水中提鍊金銀的技術,父傳子承、師授徒繼,發展成為了地域性的民間工藝。
改革開放後,永興人又學會了從醫院廢舊用品,照相館用過的定影水和膠片,有色金屬冶煉後的廢坩堝、陰溝泥以及車間垃圾等廢料、廢渣中提鍊金銀。
因為永興本地缺少銀礦,所以他們只能從這些廢渣、廢水、廢料中提取金銀,當時永興的「三廢」回收大軍穿梭全國各地,上世紀八十年代,永興有些村落幾乎是「家家點火,戶戶冒煙」,隨處可見燒旺的爐火、高聳的煙囪。
工業空氣汙染。從煉油廠的煙霧升騰煙囪在日落時分。在米爾福德港拍攝威爾斯。
永興冶煉白銀算起來有300多年的歷史,據了解,近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扶持引導下,永興金銀冶煉產業已迅速成為全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永興縣共有各類金銀企業100多家,再生白銀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4強,共從「三廢」中累計回收白銀1.5萬噸,黃金50噸。2002年,在世界白銀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舉辦的中國首屆白銀年會上,永興縣被授予「中國銀都」的美譽。
而永興銀樓也是永興白銀冶煉工業文明的見證,也創造了一個從無到有,變廢為寶,保護環境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