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寺俯瞰
鳳山寺九龍壁
鳳山寺屋簷
2009年鳳山寺廣澤尊王金身巡遊臺灣
2009年郭聖王金身巡遊臺灣,王金平、許添財參加活動
臺灣宮廟代表參加2010年首屆鳳山文化節祭
2014年6月,南安詩山鳳山寺的木棉花剛剛開過,一樹的綠葉婆娑搖曳、生機盎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木棉樹下的肅靜古寺,縈繞著許多感天動地的傳說和兩岸交流的故事。
詩山鳳山寺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孔夫子、文昌帝君、釋迦摩尼、觀音菩薩等。廣澤尊王,姓郭名忠福,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幼年得一地理大師賞識,教其習文識字,並送其一風水寶地,後又指引同其母落足郭山下。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郭忠福孝德感天,在古藤上坐化成神,後屢屢顯靈為民消災。在道教神仙信仰中,俗神生前多為將相、宿儒與名醫,唯郭忠福系凡夫俗子。其成神在於事親至孝,為人放牧而奉養寡母,正合中華孝道傳統。
明清時期,廣澤尊王信仰隨移民傳播到臺灣,目前在臺灣比較有名的分爐廟有臺南西羅殿、臺南玉聖宮、高雄飛鳳寺、臺北鳳山寺、雲林鳳山寺、鹿港鳳山寺、桃園鎮撫宮等。在閩臺,形成了融閩臺獨特文化與儒釋道思想、尊崇「忠孝仁義」中華傳統美德的鳳山文化。1982年,臺南西羅殿到詩山鳳山寺謁祖,到現在每有80多萬香客到祖廟進香,其中來自臺灣進香團佔一半以上。
2009年7月,詩山鳳山寺廣澤尊王金身赴臺進行了近一個月巡香活動,這也是400多年來廣澤尊王第一次赴臺巡安。25天行程,廣澤尊王金身巡安了臺南、高雄、臺中、新竹、屏東、雲林、臺北等地。駐駕的13座鳳山寺分爐宮廟,以最隆重的儀式來迎接廣澤尊王。超過200萬臺灣信眾,包括所到15個縣市地方首長,朝拜了聖王金身。
「在臺南踩街時,7公裡的隊伍,從早晨6點開始,到半夜2點半才結束,參與人數超過7萬。」黃仕群,現任鳳山寺管委會主任,至今對當時臺灣鄉親的虔誠與熱情記憶猶新。
廣澤尊王金身為什麼在臺灣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臺南下林玉聖宮主任委員蔡國輝分析說,是對「孝道」的認可。「因為廣澤尊王信仰體現的是中華傳統的美德——孝道。你如果不孝敬父母,就不必來拜廣澤尊王了。」
2013年9月,臺灣67座鳳山寺分靈宮廟、19頂神轎、150尊廣澤尊王神像、千餘名信眾組成的臺灣進香團,從臺南安平港直接包船到廈門,再到祖廟鳳山寺與大陸信眾共同祭拜廣澤尊王。
蔡國輝說,在臺灣,有許多年輕人信仰廣澤尊王,所以,當時進香團中年輕人佔了很大比重。來自高雄的大四學生王有福特地向學校請假,和幾位夥伴一道前來抬神轎。他說,從小就聽老人講聖王忠孝仁義的故事,很是崇拜。11歲的嘉義男孩吳宗諺在父親帶領下參加進香團,胸前掛兜裝著聖王神像。來自臺灣桃園的賴阿媽已經80多歲高齡,堅持坐著輪椅,讓兒子、兒媳推著參加踩街。與賴阿媽還帶來她的孫子:「希望我的後代能記得,我們的家是在這邊。」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句詩,也可以用來敘說福建與臺灣的關係。閩臺的鳳山文化交流,只是兩岸歷史交往和現實往來的一個縮影。兩岸信眾對聖王金身的熱情,就像祖廟鳳山寺火紅的木棉花一樣。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往來,其實都在兩岸間架起一座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