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丨大氣悟理

2020-12-10 騰訊網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2020年9月15日,北冰洋海冰範圍達到了2020年的最小值,約為374萬平方公裡(1.44百萬平方英裡),比1980至2010年期間的平均值(627萬平方公裡)小約40%。「374萬」,這一數值僅僅比2012年9月16日334萬平方公裡大,大幅度小於之前的歷史第二(2016年9月7日的414.5萬平方公裡)和第三(2007年9月14日的414.7萬平方公裡)的數值,這使得今年成為有現代觀測記錄(42年的衛星記錄)以來海冰範圍第二小的年份,這也是北極海冰範圍第二次低於400萬平方公裡。

逐年北極海冰範圍數值,北極海冰範圍數值減少趨勢明顯,2012年9月份海冰範圍數值創歷史記錄,2020年9月海冰範圍(紅色曲線)歷史排名第二。

2020年9月15日,北極冰雪海冰範圍為374萬平方公裡,這一數值比氣候平均值低40%以上,橙色曲線為歷史平均的北極海冰範圍。(圖片來源:美國冰雪數據中心https://nsidc.org/)

儘管排名第二,但是今年的數值有特別的含義。2012年8月和2007年8月,北極區域均遭遇極強的氣旋活動,氣旋的強度甚至可以達到冬季強氣旋活動的程度,是導致海冰面積極端低值的「罪魁禍首」,導致當年海冰範圍大幅度小於氣候平均態,在當年即創下歷史記錄。而2015/2016年全球遭遇超級El Nino,當年的海洋表層溫度超高,當年創下的全球最高氣溫,時至今日也沒有超過。2020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中性,秋季開始,一個弱的La Nina處於發展狀態,在這樣的年份形成海冰最小值,可以看做真正意義上的海冰極值。2020年是夏季沒有極渦異常活動,且不是厄爾尼諾年裡,北極海冰最少的一年。

每年海冰面積呈現周期性變化。在每年的9月中旬達到一年最小值,秋分之後,隨著極夜的到來,北極海冰不斷增長,到次年3月再次達到一年最大值,此後,隨著春季的到來和北極進入極晝,海冰不斷消融,在第二年9月中再次達到最小值,海冰增加-減少-再增加-再減少……周而復始,像是地球系統的呼吸一般,反映著季節的變化。

然而,全球變暖正悄悄地改變著這一呼吸的節奏,北極海冰的面積越來越小,平均而言,北極二三月份海冰面積的最大值約為1550萬平方公裡,近些年,這一平均數值下降了約100萬平方公裡左右,例如2019年最大值僅有1490萬平方公裡,2018年最大值為1450萬平方公裡,2020年最大值為1516萬平方公裡。9月份海冰範圍按照每十年減少12.85%的速度迅速減少,北極海冰面積已經比上世紀70年代減小了40%,總冰量則大幅度減少70%,現階段的海冰量是至少過去1000年裡的最小數值。因此包括今年在內,2007~2020的14年是有衛星記錄以來海冰面積最低的14年,每一年的最低值都遠低於1981-2010年的平均值。

除了總面積減小,多年海冰也大幅度減少,顧名思義,「多年海冰」指的是在夏季融化季節倖存下來的海冰,一般是冰層中最厚的部分,壽命可達9年或以上。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北冰洋地區超過1/3的海冰為壽命達4年及以上的多年海冰,1987年8月(第34周),4年及以上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為263.9萬平方公裡,而在2019年8月(第34周),4年及以上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為5.9萬平方公裡,數值減少了98%,這意味著現在北極的海冰基本都是當年形成並且在當年融化的冰,一般而言,冰的年齡越老,越難融化,多年海冰的減少,意味著海冰對於氣候的穩定作用大幅度減弱,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2020年9月與1984年9月初的北極海冰對比圖,海冰不僅面積大幅度降低,而且多年海冰量也所剩無幾(圖片來源:美國冰雪數據中心https://nsidc.org/data/nsidc-0611/versions/4)

北極海冰範圍和面積不只是一串變化著的數字,它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指標和「放大器」,對地球氣候系統有重要的影響。它可以通過影響中高緯度的西風急流強度,調控中緯度地區阻塞形勢出現的頻率,當冷空氣入侵的頻率增加時,會導致冬季的極端低溫天氣和異常降雪頻發。另外,隨著北極海冰的消融,每年7-10年間,從西伯利亞到阿拉斯加長達1.3萬公裡的海岸線更容易受波浪和凍土融化的影響,造成嚴重的海岸侵蝕。

國際社會一直密切觀測和評估海冰的變化,2019年9月25日,IPCC在摩納哥召開的第51次會議發布了《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其中就對包括北極在內的冰凍圈的變化、影響和適應對策進行了評估,體現了目前科學界對於海洋和冰雪圈的最新認識。

海冰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

9月份是每年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海冰的精準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三次提交關於當年9月份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2020年是SIPN的第六屆預測活動,今年6月份全球33個機構提交了北極海冰覆蓋總面積的結果,13個機構提交了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空間(2D)分布的結果,7月份總面積預測增加為38家,8月份增加為39家,代表了全球對於北極海冰預測的主要研究力量。雖然北極海冰的空間分布預測更具挑戰性,但由於預測門檻較高難度較大,參加機構明顯少於總面積預測的機構。總體而言,提前的時間越久(例如6月預測9月),預測的不確定性越大,準確性也越低,所以,8月份預測9月份,其準確度越高。

6月份的預測呈現兩極分化,其中有三個機構預測的最少,可以看做是「激進三人組」,由華盛頓大學提交的數值最小,僅為320萬平方公裡,其次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NOAA)的350萬平方公裡,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ANSO IAP-LASG)提交的數值為380萬平方公裡,這三者的數據都低於400萬平方公裡,在北極海冰範圍的歷史上至少能排名第二。

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ESPC系統預測620萬平方公裡,來自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超算中心BSC預測500萬平方公裡,挪威的METNO SPARSE 預測500萬平方公裡,法國的APPLICATE CNRM預測 495萬平方公裡,均大幅度高於所有模式的中值範圍,數值接近甚至高於2000年以來北極海冰的平均數值,在海冰預測方面可以看做是「反激進四人組」。

到了7月份,「激進三人組」成員基本穩定,但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NOAA)的數值修正為319萬平方公裡,華盛頓大學修正為335萬平方公裡,這兩個數值模式都預測一個新的歷史記錄的產生,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ANSO IAP-LASG提交的數值修改為400萬平方公裡,這一數值在歷史記錄裡排名第二。在「反激進四人組」中,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ESPC系統大幅度調整數值,預測值比之前減少100萬平方公裡,預測520萬平方公裡。模式的兩極分化,體現了不同模式和研究機構對於未來走向的不同判斷。

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各研究機構在6月(紅色圓圈)、7月(黑色圓圈)和8月(紫色圓圈)所做的9月海冰預測展望,灰色和紅色線顯示了2019年9月和2020年9月的海冰範圍數值。其中紅色箭頭所標識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ANSO IAP-LASG的預測值

到了8月份,前兩個月的「激進三人組」變成了「激進四人」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NOAA)提交的數值是226萬平方公裡,比上個月的預測數值(350萬平方公裡)大幅度降低124萬平方公裡,堅持今年會創歷史記錄。華盛頓大學提交的數值為381萬,比上個月的預測值(320萬)增加61萬平方公裡,不再堅持今年會創歷史記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ANSO IAP-LASG提交的數值為380萬平方公裡,已經恢復為6月份的預測結果;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AWI)提交的數值為382萬平方公裡,這個模式7月份的預測值為403萬,8月也向下做了調整。這四個數值遠低於所有模式的中值範圍。

「反激進」組在8月底即遭遇嚴重挫折,法國的APPLICATE CNRM連續三個月的預測結果都為495萬平方公裡,沒有任何調整;美國NASA GMAO模式預測結果為487萬平方公裡,與上個月預測結果相比,也沒有調整;來自我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預測結果為460萬平方公裡,與上個月沒有改變。8月31日,美國冰雪數據中心(NSIDC)公布的實時觀測結果為433萬平方公裡,事實上已經宣布了「反激進」組的預報結果的高估。

從6月份到8月份,連續三次的預測中,各個模式的中值範圍基本保持穩定,6月份預測中值為433萬平方公裡,7月份為436萬平方公裡,8月份為430萬平方公裡,這三組數值都高於2020年9月份的平均數值約392.5萬平方公裡,表明模式整體上對於海冰的預測存在偏高的系統性偏差,也說明了精準預測海冰變化依然是國際社會的重要難題。

「無冰」的北冰洋是氣候變化的「臨界點」

在持續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北極地區可能會進入「無冰」狀態,即是說,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屆時剩餘的冰雪將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區域。

北極海冰被多項研究認為是氣候變化的諸多臨界點之一,所謂臨界點,是指氣候變化中不可逆的突破點,可以理解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夏季北極海冰消融、格陵蘭島冰蓋消融、阿爾卑斯山冰川消亡、南極洲西部冰蓋消融等是最可能首先被觸及的地球氣候系統的臨界點,從而啟動「多米勒骨牌」般的不可逆過程,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當全球升溫達到1℃~3℃時候,即有可能觸發以上過程,目前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已經高約1.1℃,北極海冰這個臨界點隨時可能被啟動。

北極海冰 (B)是氣候系統多個臨界點之一,一旦北極進入無冰狀態,會引起氣候系統不可逆的變化,9個活躍的氣候臨界點包括:(A)亞馬孫熱帶雨林、(B)北極海冰、(C)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D)北方森林、(F)珊瑚礁、(G)格陵蘭冰蓋、(H)多年凍土、(I)西南極洲冰蓋、(J)東南極洲冰蓋,圖片來自Lenton et al. (2019)。

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指標和「放大器」,全球冰凍圈的健康和穩定是氣候系統穩定的基石。在北半球夏季漫長的日子裡,北極海冰的白色表面反射了高達80%的入射陽光,對氣候產生了降溫影響。然而,當海冰消融,裸露的海水吸收更多的太陽熱量,會進一步導致更多的融化和變暖,形成北極變暖和海冰融化的正反饋循環,這種深遠的影響正在加快重塑中高緯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也將進一步調製全球的天氣和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

大幅度的海冰減少,意味著北冰洋上大規模開闊海面的形成,沿著冰島-巴倫支海-歐亞大陸北方海域-白令海峽的北冰洋東北航道將具有通航條件。目前,海運承擔國際貿易2/3以上的總運量,我國進出口貨運總量的90%都依賴海運,北極航道的打開將使得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海運航線減少1/3的航程。因此,北極海冰的減少意味著更多的北極航運和勘探,對世界經濟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對於北極海冰的變化,需要高度重視、持續監測與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Comiso, J. C. 2012. Large decadal decline of the Arctic multiyear ice cover. Journal of Climate 25(4): 1,176-1,193.

2. Dai, A., and M. Song, 2020: Little influence of Arctic amplification on mid-latitude climate. Nature Climate Change, 10, 231-237.

3. Kinnard, C., Zdanowicz, C.M., Fisher, D.A., Isaksson, E., de Vernal, A., and Thompson, L.G. (2011). Reconstructed Changes in Arctic Sea Ice over the Past 1,450 Years. Nature 479, 509-512,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0581.

4. Lenton, T., J. Rockstr m, O. Gaffney, S. Rahmstorf, K. Richardson, W. Steffen and H. Schellnhuber, 2019: Climate tipping points-too risky to bet against. Nature, 575, 592-595, doi: 10.1038/d41586-019-03595-0.

5. Polyakov, I.V., J.E. Walsh, and R. Kwok. 2012. Recent changes of Arctic multiyear sea ice coverage and the likely cause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93: 145-151.

6. Perovich, D., Meier, W., Tschudi, M., Farrell, S., Hendricks, S., Gerland, S., Kaleschke, L., Ricker, R., Tian-Kunze, X., Webster, M., Woods, K. (2019). Sea ice. 2019 Arctic Report Card.

7. Tschudi, M., W. N. Meier, J. S. Stewart, C. Fowler, and J. Maslanik, 2019a: EASE-Grid Sea Ice Age, Version 4. Boulder, Colorado USA. NASA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Distributed Active Archive Center. https://doi.org/10.5067/UTAV7490FEPB.

8. Tschudi, M., W. N. Meier, and J. S. Stewart, 2019b: Quicklook Arctic Weekly EASE-Grid Sea Ice Age, Version 1. Boulder, Colorado USA. NASA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Distributed Active Archive Center. https://doi.org/10.5067/2XXGZY3DUGNQ.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 北極海冰減少與東亞極冷事件的幕後「黑手」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說到北極你會想到什麼?
  • 北極海冰範圍達到史上第二低值,總體積已消失2/3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最新消息,北極海冰範圍或於2020年9月15日達到了2020年的全年最小值——374萬平方千米。這一數據,也是北極海冰觀測歷史上的第二小值。北極海冰範圍的史上最低值出現在2012年9月,當時的數據為339萬平方千米,與1981-2010年8月的海冰範圍的平均水平相比,2020年8月的北極海冰範圍已經減小了35%。科學家估計,北極海冰2020年8月的體積比1979年出現的8月最大體積少了71%。2020年9月15日,北極海冰範圍降至374萬平方千米。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 其實北極的海冰面積每年都在波動,冬季增加、在三月達到最大值,在夏季減少、在九月達到最小值。但一年中的任何時候,海冰都不會完全消失。
  • 北極海冰消失得這麼快,連科學家都嚇了一跳!
    在過去的30年裡,北極海冰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薄。攝影:Ralph Lee Hopkin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撰文:Tim Folger   北極的冬天漫長無光,氣溫通常會降到零下數十度左右,海冰也會不斷擴展加厚。然而在2016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北極的氣候都處於異常狀態。
  • 10月北極海冰又是史上最低,氣候「臨界點」已經到來?
    自從9月中旬的海冰最低點過後,北極就正式進入到了封凍期,這個季節北極海冰會在不斷降低的氣溫中逐漸增長,但2019年10月,情況有些不同——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2019年10月中,北極海冰範圍從月初的衛星記錄第三低點緩慢增加到10月13日至10月30日衛星記錄最低點,到月末海冰範圍達到了衛星觀測史上的第二低點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據《科學美國人》雜誌,12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了北極氣候的年度報告——《2020年北極報告卡》(Arctic Report Card 2020)。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至少達到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目前,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 2020年太魔性!北極圈小鎮氣溫竟達到38℃?!
    不過這個2020年再發生點什麼小編都不會感到過於吃驚認真講,這座小鎮據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東北約4700公裡約有1300名居民從莫斯科前往當地需轉乘多趟航班需要近2天的時間!該小鎮最早有氣溫記錄是在1885年。之前,最高氣溫紀錄出現在1988年7月25日,也達到了37.3℃!1892年2月5日和7日,這裡的氣溫曾經驟降至-67.8℃。和此前最高氣溫溫差達到105.8℃。真是驚人的溫差啊!
  • 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他的結論敲響警鐘:「北極海冰的冰層正在以驚人速度消失。」穿越冰面的「神奇時刻」研究人員的觀察得到了美國衛星圖像的支持。該圖像顯示,2020年北極的海冰面積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第二低的夏季最低值,僅次於2012年。
  • ...韓國至日本機票降至60元;專家預測: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
    每經編輯:步靜1丨奔馳汽車金融公司被罰80萬:對外包活動管理存在嚴重不足9月11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一份北京銀保監局作出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2丨NASA動畫展示北極海冰消融: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據央視視頻,近日,NASA用動畫展示了35年來北極海冰的消融情況,其中多年海冰相比1984年已經消融了95%以上。更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這將給地球氣候帶來巨大影響。
  • 研究表明,2020年是北極最熱的一年,未來將不再有任何海冰
    在溫暖的天氣裡,每年融化的海冰會多一點,而在冬天,融化的海冰會少一點在過去的15年裡,環境科學家每年都會發布一份關於北極狀況的報告,周二的報告證實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北極的升溫速度是地球其他地方的兩倍。2020年沒有打破2012年創下的紀錄,但它已經非常接近了。北冰洋上漂浮的海冰夏季融化,冬季再次結冰。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12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了北極氣候的年度報告——《2020年北極報告卡》。圖源:科技日報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至少達到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目前,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與此同時,北極正上演一場「冰與火之歌」:北冰洋正在變暖,格陵蘭的冰蓋加速融化,每年夏季整個苔原野火肆虐。
  • 2019年北極報告顯示:氣溫接近歷史最高記錄,海冰融化
    根據周二發布的年度北極報告顯示,北極地區在2019年遭受重創,氣溫和海洋溫度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導致格陵蘭冰蓋大面積融化,海冰範圍縮小,商業價值的海洋物種分布發生變化。隨著北極變暖,永久凍土層可能已經成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淨來源,這一反饋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
  • 北極海冰或在15年後消失?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隨著全球變暖,北極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近期,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聯合國際研究團隊預測,若不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海冰消融會增大不同種群接觸的可能,從而增加新病原菌的暴露。
  • 北極氣候劇變,一些異常令人震驚
    2016年夏季,格陵蘭冰蓋的總量達到了自2002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值。(東方IC/Barbara Dombrowski/圖)   全文共4653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北極氣候與以往大相逕庭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
  • 北極海冰面積出現反彈,面積是近7年新高
    不過在2020年3月25日的一則科學報告中指出,雖然當前這個冬天比較溫暖,在北極地區的情況卻不斷有冷空氣,所以北極地區的海冰「生長」速度比前幾年的速度要快。在一般情況下,在每年的2月至4月之間的某個時刻,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會達到年度最大值,隨著四季輪迴,這些冰川又會出現季節性的融化。
  • 研究描繪2018年夏天北極海冰消融掠影—新聞—科學網
    7月29日發表在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Heliyon上的一項研究詳細描述了2018年9月北極發生的變化。這年夏天,近1000萬千米的北極海冰消失。他們的發現概述了在衛星時代的40年裡不同時間段海冰是如何消退的,並顯示了夏季海冰的大規模減少是如何與遙遠熱帶的全球大氣進程相聯繫的。
  • 【科普閱讀】探秘北極氣候
    曾有人預言,北極最早會在2014年出現夏季無冰的現象。雖然這一預言實際上有點杞人憂天,但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北極海冰的快速減少並未得到緩解。卞林根告訴記者,北極海冰的消減每年都要經歷一個從夏到秋變化的過程,並在9月份時為最小。據美國監測數據顯示,今年9月15日北極海冰面積達到507萬平方公裡的最低值,是近8年來冰情較嚴重的年份。
  • 北極海冰即將融化到最小值,今年冬天會不會把你凍哭?
    正如同季節變化那樣,北極海冰也遵循著太陽輻射變化的規律而有著規律的生長和融化的季節性變化模式。它在秋季和冬季生長並且增厚,而在春季和夏季變薄並消融。但是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由於北極的溫度升高,導致夏季和冬季的海冰範圍大大減少,有不少學者擔心,北極冰蓋的減少最終將影響地球的天氣模式和海洋環流。按照往年的觀測來說,北極海冰在9月中下旬往往達到年度最小值,這也是北極海冰融化季節即將結束的時刻。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9月16日北極海冰面積為421萬平方公裡,並且可能在本周內達到年度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