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空中國代表談馬航空難:絕不能在安全方面降成本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全日空中國代表談馬航空難:絕不能在安全方面降成本

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中國總代表阿部信一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在線訪談」。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澤彪 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日訊(記者 勾雅文)針對馬航MH370及MH17事故問題,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中國總代表阿部信一近日在做客「中經在線訪談」時說:「馬航事故給世界航空業帶來巨大衝擊,它讓航空公司再一次認識到了安全的重要性。」

  2014年,馬航兩次空難事故給世界航空業蒙上了一層陰影,國際航線的飛行安全問題牽動了各國的神經。阿部信一表示,國際航線運營的安全問題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

  航空公司對安全問題的考量,並不單純局限於飛機飛行的過程當中。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對飛行器進行安全操作,將旅客順利送達至目的地,並不是航空業判斷安全性的唯一根據。

  阿部信一認為,航空公司應從各個角度對安全性進行考察,其中航空機飛行安全、乘客自身安全以及乘客信息安全種問題都應列入考慮。

  然而,國際航線具有飛行線路長、時間久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如何在長年累月的運營中不懈怠地去保證飛行安全,就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

  對此,阿部信一表示,國際航線的增加不應該與航空安全保障產生衝突,因為安全是航空運營最重要的目標,航空公司絕不能在這方面削減成本。

  以全日空為例子,阿部信介紹說:「全日空的每個員工都有一張印有安全運營方針的『安全卡』,目的就是為了讓安全意識時時存在於每個員工腦中。」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馬航空難調查困局
    空難後的輿論攻防戰首先值得關注的,是馬航空難之後的國際媒體一波三折的表現。7月17日馬航空難事發,正當人們圍繞著事態原因紛紛揣測之時,首先是由美國官方挑頭,單方面公布所掌握證據,矛頭直指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意在表明這是在俄羅斯所提供防空飛彈的打擊之下才導致空難。
  • 媒體詳細對比馬航失聯與法航空難異同
    時隔兩年,法航空難因黑匣子和駕駛艙錄音器被打撈和修復,真相被定性為由技術故障和人為失誤共同導致。有關專家說,兩起事故儘管相似的地方很多,但最大不同是馬航失聯航班的搜索海域比法航空難的搜索海域小太多,多國投入的搜尋力量也更加龐大。
  • 「後馬航時代」航空業或迎變革 安全技術與飛行管理亟須改進
    中國航空安全研究所副所長舒平表示,此次事故後,飛機製造商應該考慮設置讓應答機不能關閉,讓飛機始終處於可見狀態,這在技術上也很容易做到。「只要把關閉鍵取消就行了,過去沒有這樣做是因為沒往這方面想。」  另一民航局安全技術專家也贊同這種說法。「將應答機設計為不可關閉式的非常容易,只是需要更換的成本。」
  • 馬航MH17客機空難中期調查結果即將公布
    馬航MH370失蹤至今不知何在,而馬航MH17空難的真相也始終撲朔迷離,但真相也不遠了。今天,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比利時、烏克蘭、荷蘭五國外交部長就馬航MH17客機空難的刑事調查工作發表聯合聲明,稱中期調查結果將由事件聯合調查組於9月28日公布。
  • 荷蘭鹿特丹民眾悼念馬航空難中遇難的香港居民
    荷蘭鹿特丹民眾悼念馬航空難中遇難的香港居民4) "← →"翻頁 7月19日,在荷蘭鹿特丹,民眾在馬航空難中遇難的香港居民所經營的餐廳前送上鮮花
  • 俄官方:馬航MH17空難調查不應被政治化(圖)
    資料圖:馬航MH17遇難者紀念碑上刻有澳大利亞遇難者的名字。  中新社莫斯科7月30日電  (記者 王修君)當地時間7月30日,俄官方在莫斯科表示,對馬航MH17航班客機在烏克蘭墜毀調查不應被政治化。
  • 普京與荷蘭首相通電話討論馬航空難調查進展
    新華網莫斯科7月16日電(記者胡曉光)俄羅斯總統普京16日就馬航MH17航班客機失事調查進展與荷蘭首相呂特通電話,指出設立國際法庭以對空難責任人進行刑事調查的倡議為時過早,只會產生相反效果。  據俄總統新聞處通報,普京與呂特在電話中討論了馬航客機在烏克蘭東部墜毀調查進展,雙方希望調查取得成果。
  • 馬航MH17空難五周年:4人被控謀殺,真相到底是什麼?
    中新網7月17日電(李弘宇)5年前,馬航MH17航班在烏克蘭東部上空被飛彈擊中後墜毀,造成機上298人全數罹難。5年來,製造這起慘劇的飛彈型號、發射地等早已被查明,可到底是誰「扣動了扳機」,答案依然成謎。6月19日,由荷蘭主導的馬航MH17空難聯合調查團以謀殺罪,宣布對4名涉案嫌疑人提起刑事訴訟。
  •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CEO:馬航已加大安保投入 未來很多機會在中國
    在全球市場布局中,彼得表示,中國是馬航極其看中的版塊,未來馬航將從中國和馬來西亞市場獲得更多收益。  「安保問題對我們影響巨大」  環球飛行諮詢公司高級顧問理察·伊萬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無法預測航空安全會在將來變得多麼重要,因為眼前問題已經足夠嚴重。」
  • 馬航宣布技術性破產 東南亞航空在集體衰落?
    自2007年至2013年,馬航連續被英國Skytrax評為「五星級」,而每年獲此殊榮的全球航空公司通常只有六七家,號稱「金牌公司」。然而,光環下的馬航發展並不順遂。業內人士指出,因馬航的國企身份,成本一直高企不下,讓其無法在外部市場因素變化之時,靈活處置。同時,東南亞地區以亞航為代表的新興航企,讓該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且快速蠶食馬航的市場份額。
  • 馬航運營67年曆經兩次空難 此次或加劇運營危機
    運營67年  歷經兩次空難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究竟有何來歷?」失聯事件後,很多乘客發現,相比於美聯航、法航等國際著名航空公司,馬航也如迷霧一般。  到2014年,馬航已是全東南亞機隊最多的一家航空公司,旗下有波音747、波音777、空客A330等超過80架飛機,飛往歐洲、澳洲、亞洲、南北美洲、印度次大陸和非洲等100多個目的地。  記者查閱發現,空難事件在馬航的歷史上並非第一次,其中有兩次也產生了人員傷亡。
  • 馬航客機飛錯航線 航空公司:沒有危及飛行安全
    這家航空公司說,這一事件沒有危及飛行安全。馬航MH132航班當地時間25日凌晨大約2時20分從紐西蘭北部的奧克蘭機場起飛,前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按照馬航發給飛行員的飛行計劃,飛機本應直接向西北方向飛行。但是起飛後,飛機航向卻向西偏南,向澳大利亞東南部城市墨爾本飛去。
  • 馬航失聯事件航空安全專家最新分析:不能排除恐怖襲擊
    現在,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七支搜救力量已趕赴客機最後聯絡方位附近水域進行搜索,據越南方面稱已發現疑似客機燃油的油汙帶。在為機上同胞祈福的同時,筆者也利用現有的信息,結合以往航空安全案例,對MH370航班的失聯原因進行了一點探索。
  • 空難頻發航空安全引關注 最安全十大航空公司一覽
    GE222航班和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AH5017航班相繼墜毀,近期發生的三起空難讓網友對航空安全更加關注。 【一周航空事故回顧:三架客機墜毀】 馬航MH17客機墜毀 7月17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航班的一架客機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疑被擊落,機上298人全部喪生。》》》
  • 馬航經歷兩次慘重空難 或更改名稱重新包裝形象
    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7月27日報導,馬來西亞航空公司4個月內接連發生2件慘重空難後,亟思改造經營模式與形象,甚至可能易名。據悉,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稱與一架載有239人的航班MH370失聯,該飛機原定由吉隆坡飛往北京,至今下落不明。
  • 俄外交部發言人:荷蘭政府企圖隱瞞馬航MH17空難調查記錄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任潔】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3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荷蘭政府似乎企圖隱瞞和馬航MH17空難調查官方解釋不同的證據。據俄塔社1月23日報導,荷蘭媒體早前要求政府向社會公開內閣和專家就馬航MH17空難舉行的會議的速記記錄。但荷蘭國務委員會上周決定允許政府不公開記錄。扎哈羅娃在記者會上說道,「上周,荷蘭國務委員會完全站在政府那邊。根據荷蘭國務委員會的決定,這些(馬航MH17空難調查會議速記記錄)記錄根本無法公開。
  • 馬航空難調查出現新證據,一位目擊者透露:有人發射山毛櫸飛彈
    作為一起發生在2014年的空難事故,已經過去6年時間,但是馬航MH17的調查工作,依然牽動著各方的關注。就在近日,荷蘭檢察官弗雷德·韋斯特貝克對外披露了一個重磅消息,馬航17的調查出現新證據,至少有一名目擊者透露,親眼看到有人發射「山毛櫸」飛彈,擊落了客機。
  • 馬航17空難出現新目擊者,稱空中曾出現戰機
    馬航MH17空難事故已經過去了6年時間,關於這起空難的真相依然撲朔迷離,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近日傳出一則消息,馬航MH17空難現場或許還有其他的目擊者,有新的目擊者透露,馬航17墜毀之時上空曾出現一架戰鬥機。
  • 全日空中國代表:全日空想與中國國航加深合作
    原標題:全日空中國代表:全日空想與中國國航加深合作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澤彪 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日訊(記者 勾雅文)「全日空作為海外航空公司在中國開展事業,肯定要藉助中國的航空公司的幫助」,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中國總代表阿部信一近日在做客「中經在線訪談」時說。    針對全日空與中國國航之間的關係問題,阿部信一解釋說:「全日空與中國國航之間既有競爭關係也有合作關係,但全日空本身更想和中國國航加深合作。」
  • 國際航空協會發布安全報告:2014年空難率最低
    據新華社電國際航空運輸協會9日發布年度安全報告顯示,儘管發生了馬航MH370和MH17兩起重大空難,2014年仍是商業航空史上空難率最低的一年。報告說,儘管2014年航空事故致死人數超過近些年平均數,但重大事故數量與航班總量比卻創新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代表著全球大約250家航空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