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出了位神秘網友「宏克」。三年來,他每年都在高考後上網發帖,尋找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新生予以資助,三年捐款41萬元,幫助55位貧困學生進入大學。但是,這位捐助人從不露面。更有意思的是,錢,他每年捐,但對同一個學生,他只捐助一年。一年之後,你再找他,對不起,沒了。
談到扶貧幫困的時候,人們的印象往往是,某人幫助弱者,多少年來如何傾囊相助,如何關愛備至。但這位天台網友,做法比較特別。按照他的解釋,第一年交不起學費是家庭原因,但讀了大學以後可以勤工儉學,「還來要錢,就不值得幫助」。
主動發帖,尋找對象,而且資助金額不菲。這說明這位「宏克」,並非吝嗇之人,而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社會需要互助互愛的道理。但他對每一個受助的大學新生,只捐助一次,這又說明他對某一個個體只願承擔「有限」的捐助責任。他自己深知,自強對一個人在社會中求得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樣的自強意識,通過他的慈善舉動,相信必能傳遞到那些受助者身上,給他們帶來比金錢資助更加鼓舞的精神動力。
我們當然不應提倡所有的捐助,都來搞「一次性」。畢竟,每位受助者情形不一。但這種對貧困大學生的「一次性」捐助,也頗有其啟發意義。每個人在他人臨危之時,當不吝伸出援手。只有如此,柔弱之人才不會對社會失去信心。但從每一個受助的個體來說,卻不可失去自我奮發的精神意志,這才是解決個人困境的根本辦法。當前,正是社會紛紛同大學新生結對幫扶的「熱季」,願自強精神也一同傳遞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