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遭遇逆境的情況,每個人都不一樣,沒有第二個人能告訴你具體的脫困方法,除了你自己!
保持一個好心情,不妄動,努力維持生活的平衡,找到有效的節奏,從而迎來全新的人生機遇。
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只要順應這個節奏,事情就一定會往好的方向轉化。
最要緊的,必須學會維持生活的平衡,不浮不躁。
當一個人深陷逆境之中,最好的辦法是「勿用」,即不去亂作為。
面對重重困難,一動不如一靜。
困境中的人,最大的挑戰不是改變現狀,而是控制失落、恐懼、絕望等等負面情緒。
只有一個人真正體悟了天道,才能在困難面前保持本心,「困而不失其所」,從而積蓄更大的力量,走出困境。
《易經繫辭上》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把「自」放在「天」的前面,就在告訴我們:「自己」先努力,「上天」才會依據自然規律來保佑我們。
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原本就是自作自受,自己必須對自己的言行擔負200%的責任,承擔所有的後果。
我們常常講:老天哪,為什麼對我這麼差勁?這只能是發發牢騷而已,老天爺根本不會聽你說明,因為老天本來就沒有說同情你,再說它為啥同情你呢?老天只會眷顧該照顧的人。
自信地生活並積極地行動,老天就給你「格外」的關照;如果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放棄自己,失去自信,老天只會給你背影。
困難其實就是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If you wish God to help you, do the best you can for yourself. 如果你希望上帝幫助你,盡你所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助己助者」。
我們重視自己,積極改善自己,主動完善自己,讓自己自帶光芒,老天爺想不幫助你也難。只有自己救自己,自己幫助自己的人,老天才幫助你。你是弱者、懶者、庸者老天都懶得理你,你是強者、能者、信者老天都敬你怕你。
「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儒家先哲建議自助先從「修身」開始。
《王陽明心學》指出,修身的過程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格物: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得為真知,即「獲得知識」之意。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國學《四書大學》原文:「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首先,就是要自己先端正自己的心態。堅持道義,而不能存私心、求私慾。
其次,正心要以心意真誠為基礎。或許因為修養不夠而犯過失,如果心態端正了,又是出於真誠之心,那麼,一方面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另一方面也容易得到人們的寬容。
其三,誠意以提高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知識廣博為基礎。擁有了真知和豐富的閱歷之後,更能體會誠意和正心的必要。
最後,智慧的提高和知識的廣博以「格物」為基礎。感悟天地萬物是如何生生不息的,由此而感知天地萬物之本性、本心,除去個人內心的私慾。
這是從修身之「末」到「修身」之「本」的方法,沒有「修身」之「本」,就像樹木無根一樣。
唐·武則天《內訓·修身》不修養自身則道德不能確立,道德不確立而能夠化育治好家庭的事很少有,更不必說治理好國家大事了。
修身自助,養德多助,快樂由心,自助者天助。
配圖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