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3月的一天,裕仁天皇出現在了東京的市中心。然而這一天和往常不同,街道上並沒有出現大量的狂熱的民眾前來瞻仰他的聖榮。因為這座城市在前不久,剛剛遭遇了一次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轟炸——東京大轟炸。此時裕仁天皇目所能及的地方,再也不是他統治之下的「神國」王都,而是一個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的人間地獄。此時,這位軍國主義的元兇,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始作俑者,腦海裡開始出現一個他之前從未想過的念頭,那就是投降。
這場讓裕仁天皇感到恐懼的大轟炸,其理論上的祖師爺是一個名字叫杜黑的義大利人。在人類剛剛發明飛機的時候,杜黑便預見到其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並發展出一套「空權論」,這套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大規模的轟炸機對敵國進行狂轟濫炸。這種思想在後來被稱為戰略轟炸,所謂的戰略轟炸就是轟炸敵國的後方,摧毀敵國的戰爭潛力,以此來迫使敵國投降。
而這個理論的最早實踐者,正是日本。在1938年2月起,日本就開始對我國重慶、成都等城市實行大規模的轟炸,持續時間長達五年之久,造成了大量無辜中國百姓死傷,大量建築被毀,但中國並未因此而屈服。相反,在工業實力強大的美國參戰之後,這一變化過程就開始加速,直至實現攻防角色的轉換。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最早的戰略轟炸實踐者日本,即將淪為戰略轟炸的被實踐者。在1942年4月18日,美軍16架B-25轟炸機組成的航空編隊從航母上起飛,首次對東京進行了轟炸。雖然這次轟炸造成的破壞相當有限,但在某種程度上此次行動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軍事上的意義。對此,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就有預感,他曾經在襲擊珍珠港之後,就對自己的幕僚說:」東京將在這場戰爭中被夷為平地「。看來對於戰略轟炸的威力,山本五十六是非常清楚的,只不過他沒有機會看到轟炸東京的情景了,因為在美軍第一次轟炸東京之後,他就死於美軍的一次伏擊。
這種轟炸機,美軍編號為B-29,綽號「超級空中堡壘」。這種飛機在當時代表了全世界轟炸機的最高水平,是當時的高科技武器,載彈量接近10噸,加滿油一次能飛五千多公裡,全身上下有10多挺機槍和機炮。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在當時美國工業實力強悍的基礎上,某種武器一旦定型,就可以造出成百上千架這樣的飛機來。有了這樣的武器,羅斯福才有底氣在1943年1月,也就是在這種飛機剛剛定型的時候,就告訴我國,他將派出一支空前強大的部隊,從我國出發,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為B-29選擇的出擊基地是我國的成都,機場修築完成後,在1944年的6月15日,美軍第20轟炸機聯隊的68架B-29轟炸機從成都起飛,朝日本飛去。由於航程限制,原本能載彈10噸的飛機,現在每架只載彈兩噸。而轟炸目標是日本本土南端的九州八幡鋼鐵廠,這個鋼鐵廠的產量佔到了當時日本產量的兩成以上。但轟炸效果非常不好,只有一枚炸彈命中。但這次轟炸的目的卻非常重要,是為了支援太平洋戰場上盟軍的另外一個重要行動,攻佔距離東京不到兩千五百公裡的馬裡亞納群島,這其中有多個島嶼適合修建大型的軍用機場,一旦成功奪取,將成為B-29最好的出擊基地。
所以這樣一來,從成都起飛的轟炸機只是一個過渡,盟軍在攻佔塞班島以後,就開始抓緊修建機場,在機場完全建成之前,轟炸機將繼續從成都起飛,轟炸日本本土。在半年的時間裡,美軍轟炸機從成都起飛20次,投彈近千噸。雖然打擊的破壞效果並不是很大,但對於盟國,特別是我國的士氣起到了很大的振奮作用。而在這接近半年的轟炸中,美軍一位名將學到了很多的經驗,並將變本加厲的用到日後的轟炸中。
這個名將的名字叫柯蒂斯愛默生李梅。李梅出生於1906年,家境貧寒決定了他不可能有太好的教育經歷——代表美國教育素質的私立學校與他無緣,代表美國軍事教育頂尖水平的西點軍校,也與他無緣。他讀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但他並沒有在畢業後去當房地產老闆或者建築公司工程師,而是加入了美國陸軍航空兵,從此與飛機為伍。
李梅性格剛毅,作風大膽,所以相較於防禦用的戰鬥機,他更傾向於使用能夠造成大規模破壞的轟炸機,並且他對杜黑的那套理論熟記於心。於是在1944年的6月,他被從歐洲調往亞洲。在9月的一次任務中,李梅親自駕駛飛機從成都起飛,轟炸日本。當時他的軍銜是少將——將軍級別的人物,開著轟炸機飛臨敵國上空,冒著密集的防空炮火和敵方戰鬥機的攔截,投下炸彈,這種事情在英美軍界十分常見,李梅更是其中之典型。通過這種方式,他獲得了大量經驗,為接下來的「發揚光大」做好了鋪墊。
根據多方所得情報,他得知日本之城市結構,亦大不同於德國。德國多有磚石結構的現代建築,日本則是大量的木製建築。所以美軍常用的高爆炸彈,對於日本城市毀傷效果遠不如對於德國城市。為增大轟炸效果,時任第21轟炸機聯隊司令的李梅分析,日本的重要軍事工業目標多集中在城市附近,而日本城市的建築物大多是木質結構、極易起火,消防能力差,如果將平時投放的高爆炸彈改用燃燒彈,效果可能更好。1944年11月,包括塞班島在內的多個島嶼建成了大型軍用機場,B-29的出擊基地,也從成都轉到了這裡,李梅隨之調動。1945年2月24日,他以兩百餘架B-29出擊,每架攜帶3噸燃燒彈,首次轟炸東京,此次戰果顯著――東京兩萬八千餘處建築被焚毀。
對於此次轟炸的效果,李梅大為滿意。於是就立刻命令334架B-29滿載燃燒彈,在茫茫夜色中朝東京飛去。這次帶領轟炸機編隊的是準將鮑爾斯,此人也是一員猛將,帶著僚機率先闖入東京上空,低空投下燃燒彈,在市中心燒出一個醒目的「X」形標記。隨後跟進10架B-29,將這個「X」形標記進一步擴大。後面的大部隊,以標記為中心,展開轟炸。日軍只有微弱的高炮火力進行回應,因為他們挨慣了美軍大白天從高空發動的轟炸,這一次,措手不及!接近2000噸燃燒彈,在一個小時之內,傾瀉到了東京城區。
這些燃燒彈,包括凝固汽油彈與白磷彈,落地之後四處飛濺,木質結構的房屋沾之即燃。當夜東京又有時速三十餘公裡之大風,風助火勢,形成極為可怕的火浪,所到之地,房為火房,人為火人。那不到萬人的東京消防隊伍,在這樣的火海面前,很快就崩潰了,他們連撲滅其中一處的能力都沒有。大量的人群瘋狂地爭搶有水的池子,卻在鑽入其中之後,被極度的高溫化作了煮沸的鍋中之物。至於那些躲到防空洞中的人,則大都被高溫烘烤而死。這一夜,東京城的十分之一被焚毀,死亡人數接近十萬,超過百萬人無家可歸。
裕仁天皇所在皇宮倒是無恙,因為美國對他「另有安排」。但是裕仁天皇治下的「神國」王都,已經如山本五十六所預言,開始逐步地被夷為平地了,當這位四十三歲的男人,戰戰兢兢踏出他的皇宮,出去「視察」時,他震驚地看到了一副滿目瘡痍的畫面。這應該是出現在重慶,或者美國珍珠港的畫面啊?為什麼,為什麼現在呈現在了東京?呈現在了他的眼前?更讓裕仁天皇震驚的是,供奉他爺爺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東京人的聖地,也在這場空襲中,化為了灰燼。
兩千多公裡之外的李梅,可不會管裕仁天皇到底有多震驚,繼此次出擊獲得巨大成功之後,他正式開始了對日本本土的大規模戰略轟炸,用他的話說,就是要用燃燒彈「動搖日本這個罪惡神國的基礎」。接下來的十天時間中,李梅麾下的B-29,先後火焚了名古屋、大阪、神戶,用光了太平洋戰區的燃燒彈庫存,不得不等待後方運來。在此期間,他又領命以B-29布設大量水雷在日本周邊海域,封鎖其海上交通。4月13日,燃燒彈到位之後,李梅的火攻作戰繼續進行,炸到7月初,日本本土五十餘個城市已經被炸到沒什麼目標可炸的境地,簡直是「人間地獄」。其中東京再度被洗禮了四次,千瘡百孔,過半城區被毀。
恐怖的火攻作戰,在造成大量死傷的同時,更讓萬分恐懼的日本人,紛紛從城市逃往鄉下,人數超過八百萬,結果就導致日本的工業失去了根基,無人來加工零配件,也無人來修復工廠。到7月,日本工廠已經失去了一半的工人,煉油、鋼鐵、飛機發動機等工業產量下降一半以上,像三菱這樣的軍事工業大戶更是幾乎全毀。
在日文中,燃燒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燒夷彈」,這是從中國古文中借來的詞彙。取其「燒夷」二字,恰好可以用來總結李梅發動的火攻作戰。在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日本人仍然不思悔改,拒不投降。終於在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人徹底的怕了,這才接受了投降。整個東京大轟炸,就像是日本帝國的末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