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末日:東京大轟炸始末

2020-12-15 曲哥說歷史

在1945年3月的一天,裕仁天皇出現在了東京的市中心。然而這一天和往常不同,街道上並沒有出現大量的狂熱的民眾前來瞻仰他的聖榮。因為這座城市在前不久,剛剛遭遇了一次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轟炸——東京大轟炸。此時裕仁天皇目所能及的地方,再也不是他統治之下的「神國」王都,而是一個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的人間地獄。此時,這位軍國主義的元兇,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始作俑者,腦海裡開始出現一個他之前從未想過的念頭,那就是投降。

這場讓裕仁天皇感到恐懼的大轟炸,其理論上的祖師爺是一個名字叫杜黑的義大利人。在人類剛剛發明飛機的時候,杜黑便預見到其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並發展出一套「空權論」,這套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大規模的轟炸機對敵國進行狂轟濫炸。這種思想在後來被稱為戰略轟炸,所謂的戰略轟炸就是轟炸敵國的後方,摧毀敵國的戰爭潛力,以此來迫使敵國投降。

而這個理論的最早實踐者,正是日本。在1938年2月起,日本就開始對我國重慶、成都等城市實行大規模的轟炸,持續時間長達五年之久,造成了大量無辜中國百姓死傷,大量建築被毀,但中國並未因此而屈服。相反,在工業實力強大的美國參戰之後,這一變化過程就開始加速,直至實現攻防角色的轉換。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最早的戰略轟炸實踐者日本,即將淪為戰略轟炸的被實踐者。在1942年4月18日,美軍16架B-25轟炸機組成的航空編隊從航母上起飛,首次對東京進行了轟炸。雖然這次轟炸造成的破壞相當有限,但在某種程度上此次行動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軍事上的意義。對此,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就有預感,他曾經在襲擊珍珠港之後,就對自己的幕僚說:」東京將在這場戰爭中被夷為平地「。看來對於戰略轟炸的威力,山本五十六是非常清楚的,只不過他沒有機會看到轟炸東京的情景了,因為在美軍第一次轟炸東京之後,他就死於美軍的一次伏擊。

這種轟炸機,美軍編號為B-29,綽號「超級空中堡壘」。這種飛機在當時代表了全世界轟炸機的最高水平,是當時的高科技武器,載彈量接近10噸,加滿油一次能飛五千多公裡,全身上下有10多挺機槍和機炮。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在當時美國工業實力強悍的基礎上,某種武器一旦定型,就可以造出成百上千架這樣的飛機來。有了這樣的武器,羅斯福才有底氣在1943年1月,也就是在這種飛機剛剛定型的時候,就告訴我國,他將派出一支空前強大的部隊,從我國出發,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為B-29選擇的出擊基地是我國的成都,機場修築完成後,在1944年的6月15日,美軍第20轟炸機聯隊的68架B-29轟炸機從成都起飛,朝日本飛去。由於航程限制,原本能載彈10噸的飛機,現在每架只載彈兩噸。而轟炸目標是日本本土南端的九州八幡鋼鐵廠,這個鋼鐵廠的產量佔到了當時日本產量的兩成以上。但轟炸效果非常不好,只有一枚炸彈命中。但這次轟炸的目的卻非常重要,是為了支援太平洋戰場上盟軍的另外一個重要行動,攻佔距離東京不到兩千五百公裡的馬裡亞納群島,這其中有多個島嶼適合修建大型的軍用機場,一旦成功奪取,將成為B-29最好的出擊基地。

所以這樣一來,從成都起飛的轟炸機只是一個過渡,盟軍在攻佔塞班島以後,就開始抓緊修建機場,在機場完全建成之前,轟炸機將繼續從成都起飛,轟炸日本本土。在半年的時間裡,美軍轟炸機從成都起飛20次,投彈近千噸。雖然打擊的破壞效果並不是很大,但對於盟國,特別是我國的士氣起到了很大的振奮作用。而在這接近半年的轟炸中,美軍一位名將學到了很多的經驗,並將變本加厲的用到日後的轟炸中。

這個名將的名字叫柯蒂斯愛默生李梅。李梅出生於1906年,家境貧寒決定了他不可能有太好的教育經歷——代表美國教育素質的私立學校與他無緣,代表美國軍事教育頂尖水平的西點軍校,也與他無緣。他讀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但他並沒有在畢業後去當房地產老闆或者建築公司工程師,而是加入了美國陸軍航空兵,從此與飛機為伍。

李梅性格剛毅,作風大膽,所以相較於防禦用的戰鬥機,他更傾向於使用能夠造成大規模破壞的轟炸機,並且他對杜黑的那套理論熟記於心。於是在1944年的6月,他被從歐洲調往亞洲。在9月的一次任務中,李梅親自駕駛飛機從成都起飛,轟炸日本。當時他的軍銜是少將——將軍級別的人物,開著轟炸機飛臨敵國上空,冒著密集的防空炮火和敵方戰鬥機的攔截,投下炸彈,這種事情在英美軍界十分常見,李梅更是其中之典型。通過這種方式,他獲得了大量經驗,為接下來的「發揚光大」做好了鋪墊。

根據多方所得情報,他得知日本之城市結構,亦大不同於德國。德國多有磚石結構的現代建築,日本則是大量的木製建築。所以美軍常用的高爆炸彈,對於日本城市毀傷效果遠不如對於德國城市。為增大轟炸效果,時任第21轟炸機聯隊司令的李梅分析,日本的重要軍事工業目標多集中在城市附近,而日本城市的建築物大多是木質結構、極易起火,消防能力差,如果將平時投放的高爆炸彈改用燃燒彈,效果可能更好。1944年11月,包括塞班島在內的多個島嶼建成了大型軍用機場,B-29的出擊基地,也從成都轉到了這裡,李梅隨之調動。1945年2月24日,他以兩百餘架B-29出擊,每架攜帶3噸燃燒彈,首次轟炸東京,此次戰果顯著――東京兩萬八千餘處建築被焚毀。

對於此次轟炸的效果,李梅大為滿意。於是就立刻命令334架B-29滿載燃燒彈,在茫茫夜色中朝東京飛去。這次帶領轟炸機編隊的是準將鮑爾斯,此人也是一員猛將,帶著僚機率先闖入東京上空,低空投下燃燒彈,在市中心燒出一個醒目的「X」形標記。隨後跟進10架B-29,將這個「X」形標記進一步擴大。後面的大部隊,以標記為中心,展開轟炸。日軍只有微弱的高炮火力進行回應,因為他們挨慣了美軍大白天從高空發動的轟炸,這一次,措手不及!接近2000噸燃燒彈,在一個小時之內,傾瀉到了東京城區。

這些燃燒彈,包括凝固汽油彈與白磷彈,落地之後四處飛濺,木質結構的房屋沾之即燃。當夜東京又有時速三十餘公裡之大風,風助火勢,形成極為可怕的火浪,所到之地,房為火房,人為火人。那不到萬人的東京消防隊伍,在這樣的火海面前,很快就崩潰了,他們連撲滅其中一處的能力都沒有。大量的人群瘋狂地爭搶有水的池子,卻在鑽入其中之後,被極度的高溫化作了煮沸的鍋中之物。至於那些躲到防空洞中的人,則大都被高溫烘烤而死。這一夜,東京城的十分之一被焚毀,死亡人數接近十萬,超過百萬人無家可歸。

裕仁天皇所在皇宮倒是無恙,因為美國對他「另有安排」。但是裕仁天皇治下的「神國」王都,已經如山本五十六所預言,開始逐步地被夷為平地了,當這位四十三歲的男人,戰戰兢兢踏出他的皇宮,出去「視察」時,他震驚地看到了一副滿目瘡痍的畫面。這應該是出現在重慶,或者美國珍珠港的畫面啊?為什麼,為什麼現在呈現在了東京?呈現在了他的眼前?更讓裕仁天皇震驚的是,供奉他爺爺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東京人的聖地,也在這場空襲中,化為了灰燼。

兩千多公裡之外的李梅,可不會管裕仁天皇到底有多震驚,繼此次出擊獲得巨大成功之後,他正式開始了對日本本土的大規模戰略轟炸,用他的話說,就是要用燃燒彈「動搖日本這個罪惡神國的基礎」。接下來的十天時間中,李梅麾下的B-29,先後火焚了名古屋、大阪、神戶,用光了太平洋戰區的燃燒彈庫存,不得不等待後方運來。在此期間,他又領命以B-29布設大量水雷在日本周邊海域,封鎖其海上交通。4月13日,燃燒彈到位之後,李梅的火攻作戰繼續進行,炸到7月初,日本本土五十餘個城市已經被炸到沒什麼目標可炸的境地,簡直是「人間地獄」。其中東京再度被洗禮了四次,千瘡百孔,過半城區被毀。

恐怖的火攻作戰,在造成大量死傷的同時,更讓萬分恐懼的日本人,紛紛從城市逃往鄉下,人數超過八百萬,結果就導致日本的工業失去了根基,無人來加工零配件,也無人來修復工廠。到7月,日本工廠已經失去了一半的工人,煉油、鋼鐵、飛機發動機等工業產量下降一半以上,像三菱這樣的軍事工業大戶更是幾乎全毀。

在日文中,燃燒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燒夷彈」,這是從中國古文中借來的詞彙。取其「燒夷」二字,恰好可以用來總結李梅發動的火攻作戰。在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日本人仍然不思悔改,拒不投降。終於在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人徹底的怕了,這才接受了投降。整個東京大轟炸,就像是日本帝國的末日一樣。

相關焦點

  • 日本帝國的末日:東京遭遇「天火焚魔」,比核爆長崎廣島還殘酷
    但是,這場轟炸起到的效果不不盡如人意,因為B-25轟炸機巡航時間短,且裝載的炸彈數量少,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給於日本帝國造成重大打擊。於是從1943年開始,美軍開始研製一種大型轟炸機,這種轟炸機會具備超強的動力、優秀的飛行續航能力、載彈量大等等特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轟炸機。
  • 東京大轟炸,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常規空襲!
    東京大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東京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主要指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兩次轟炸。這一空襲史稱"李梅火攻"。如果僅算空襲規模的話,德國對英國採取的海獅計劃以及1944年美英對德國的「颶風行動」規模要比「東京大轟炸」大得多,無論是從出動轟炸機的規模還是投擲的彈藥,東京大轟炸都要比前者遜色的多。但是,東京大轟炸卻是人類歷史上造成破壞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常規空襲。
  • 「東京大轟炸」背後的秘聞—壓死日本帝國主義的最後一根稻草
    東京大轟炸(圖片借鑑,侵權可刪)隨後,數百架低空飛行的B—29轟炸機齊齊打開彈倉,2000多噸燃燒彈如大雨般傾盆而下,密集的火光和爆炸聲,將東京隅田川河的兩畔照得如同白晝。東京大轟炸(圖片借鑑,侵權可刪)兩個多小時的轟炸,大火向東京地區蔓延,城市中的木質建築物已經全部焚毀,僅餘的一些混凝土建築物也不再是安全的庇護所,被大火所籠罩。
  • 日本東京大轟炸始末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大黃蜂」號和「企業」號航空母艦立即西進,有預謀地對東京進行了轟炸,讓日本人付出了慘重代價。1942年4月18日,詹姆斯·杜利特爾中校率領16架B—25型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經過一段時間的隱蔽飛行,終於在當日正午時分出現在了日本的首都東京上空。
  • 上色老照片:二戰東京大轟炸,超二十萬人死亡,市區如月球表面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東京大轟炸結束後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1944年6月15日,美軍B—29轟炸機群正式出動,自此展開了「馬恩霍恩行動」,也就是東京大轟炸行動。從1944年6月開始直至日本投降,美軍一共對日本東京展開了106次空襲行動,其中大規模的轟炸高達5次,投下的炸彈總噸數高達數十萬噸。從這一張張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美軍的轟炸下,東京的市區猶如月球表面,轟炸中心區域的建築物90%遭到摧毀,現場皆為廢墟。
  • 東京大轟炸滿70周年 東京都各地舉行紀念活動
    原標題:東京大轟炸滿70周年 東京都各地舉行紀念活動  中新網3月10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在70年前的3月10日,日本東京遭到美軍的大規模轟炸,史稱「東京大轟炸」。在這場被認為導致約10萬人死亡的轟炸迎來70周年之際,東京都各地紛紛舉行活動,追悼逝者、祈禱和平。   轟炸開始於1945年3月10日的凌晨。
  • 他是冷戰之鷹,「東京大轟炸」的指揮者,一句話讓日本啞口無言
    「大黃蜂」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製造了「東京大轟炸」。它的出現使人們再一次想起了美軍少將柯蒂斯·李梅。李梅深深的信奉著美國的戰略轟炸思想,並付諸於實踐,對暴力堅信不疑,將重型轟炸機視為知己,人稱「冷戰之鷹」。二戰時期,美國B—29在1500米的高空用燃燒彈攻擊日本,96個城市遭到了炮火的攻擊,每個城市至少50%的建築化為廢墟,人員死亡慘重,很多人無家可歸。
  • 日本紀念「東京大轟炸」70周年,安倍今夏將發表戰後新談話
    2015年3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一)和文仁親王、紀子王妃出席東京大轟炸紀念館紀念儀式,悼念1945年東京大空襲中遇難者。
  • 大轟炸的故事:倫敦
    從1938年起,重慶大轟炸、倫敦大轟炸、柏林大空襲、德勒斯登大轟炸、東京大轟炸、廣島、長崎原子彈,一次比一次慘烈,一次比一次無節操。無差別轟炸的最終目的,是迫使被炸方投降。不過,歷史上因為被轟炸而投降的例子卻不多。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不計其數的轟炸中我行我素。把越炸越勇的精神發揮的最好的,當屬英國。
  • 兩千噸炸彈釀10萬人死亡,美軍東京大轟炸73周年
    日本在發動珍珠港事變後,當時仍處於被動的美軍,曾由吉米·杜立德中校派出16架B-25米切爾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等地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但受到轟炸機續航力與計劃限制,此次轟炸只具備象徵性意義,並未對日本本土造成太大的傷害。但隨著跳島戰術奏效、以及新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問世後,美軍的轟炸計劃就欲發有把握。
  • 二戰中讓日本人膽戰心驚的「李梅火攻」——東京大轟炸
    東京大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東京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主要指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兩次轟炸。這一空襲史稱「李梅火攻」。
  • 比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更慘烈:揭秘歷史上的東京大轟炸
    (視頻來源:央視網) 1945年3月9日夜間,美軍實施了著名的「東京大轟炸」,轟炸目標區是東京城東方圓15平方英裡的城區,那裡聚集了大量小型軍工廠,產品份額佔整個東京的50%,摧毀此類目標可有效打擊日本軍工業。
  • 東京大轟炸,為何一天就能夠造成十幾萬人死亡?
    1944年末,日本首都東京開始遭受美國的空襲,並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而其中最大的一次空襲發生在1945年3月10日,僅這次空襲就造成了日本超過10萬人死亡,堪比投放原子彈的效果,以3月10日空襲為代表的數次大型空襲被統稱為"東京大轟炸",而如果想要表示狹義的東京大轟炸,也可以單指3
  • 東京大轟炸舊照:轟炸機如小雞下蛋丟炸彈,轟炸後的東京滿目瘡痍
    世人皆知,在1945年日本遭受了2顆原子彈的攻擊,之後不久其便宣布投降;然而實際上造成日本人最大傷亡的攻擊行動,不是原子彈襲擊,而是71年前的東京大轟炸。圖為飛往日本東京準備大轟炸的美國B-29轟炸機。
  • 日本人記憶中的東京大轟炸:一晚有約10萬人被燒死
    燃燒彈撲向木質城市  東京大轟炸過去70年了。  1945年3月9日夜間至3月10日凌晨,美軍集結334架橫空出世的B-29轟炸機,對東京實施戰略轟炸。  早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美軍就沒放棄過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計劃。但B-29正式投付戰場之前的幾年,歷次轟炸都收效甚微。
  • 真實的東京大轟炸,威力比原子彈還大,看看大轟炸後的東京市區
    1944年11月24日,美軍派出88架轟炸機空襲東京,意欲進行一次白天的精準轟炸。飛機在1萬米高空投彈,結果只有約30架飛機找到了轟炸目標,約10%命中預定目標,日本只有一個飛機製造廠受了輕傷。這個轟炸效果讓美軍很不滿意。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將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主要任務就是轟炸日本本土,尤其是東京。
  • 「成都大轟炸」受害者:日本人總要給一個說法
    六月十五日,成都大轟炸民間索賠案作為重慶大轟炸索賠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東京地方法院首次開庭受審。吳及義作為首批起訴的二十二名受害者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審判。  二戰期間日軍曾對中國城市進行多次轟炸,成都也難逃其列。自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機首次襲擾成都開始,至一九四四年年底,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成都被轟炸二十餘次。
  • 美國人對日本東京的大轟炸,100萬人受災,共扔了10萬噸炸彈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美國人給日本東京的大轟炸,遠遠比日本被原子彈襲擊還要慘。我們都清楚日本是在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之後,美國才被迫參與二戰。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因為美國自己想打二戰但是又沒有藉口。不過是否有預謀,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日本的確是自己想去炸珍珠港的。而美國被炸之後,怎麼可能把這個仇忘了呢?在1945年3月10日和5月25日,美國轟炸了兩次日本東京。
  • 「大日本帝國」的末日;投降的日本士兵;美軍佔領下的廢墟衝繩
    此時的歐洲戰場即將以德國的投降而宣告結束,而軸心國三巨頭之一的日軍卻依舊瘋狂的抵抗,「大日本帝國」的喪鐘已然敲響。圖片拍攝於1945年4月5日的硫磺島,圖中是向美軍繳械投降的日本士兵,20名投降日軍士兵已經在巖洞裡躲藏了好幾天。整個硫磺島戰役期間,2萬多名守島的日本士兵或死於美軍炮火,或死於自殺式衝鋒,戰後僅有1000多名日本士兵僥倖活了下來。
  • 東京大轟炸,10萬人一夜喪命,26.7萬幢建築焚毀,而這僅僅是開始
    東京大轟炸,史稱「李梅火攻」。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將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在他的指揮下美軍開始了全面而大規模的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行動。李梅早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就曾派出過16架B-25轟炸機空襲日本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但這次攻擊由於受到載機制約,轟炸的規模有限,只有象徵意義。直到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研製出來後,美軍具備了對東京進行大轟炸的條件。B-29轟炸機的時速563千米/小時,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續航裡程643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