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一年一度的"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榜"發布,江蘇一省就佔據了百強榜25席,牢牢霸佔榜單前五,妥妥拿下百強四分之一的高位,浙江、山東緊隨其後,以21席和19席的上榜城市數量分列二、三名。
相比江、浙、魯三省的輝煌戰績,號稱"國內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就顯得很是站不住腳,僅有惠東、博羅兩縣城入圍百強,名次還排在了相對靠後的第48位和第50位。大家不禁疑惑,廣東發展後勁不足了嗎?百強縣的數量為何這麼少?
江、浙、魯是當之無愧的百強縣大戶
所謂縣域,指的是縣、縣級市,與城區是嚴格區分開的。因此這份百強縣名單更多的是為後進的四、五線城市提供一個對照和上升的標準。從省級行政區劃來看,榜單上的百強縣分布在全國十七個省市。
其中,江蘇省是當之無愧的"百強縣之王",盛產"經濟強縣",在百強縣名單裡,25個江蘇縣級市榜上有名,而百強縣的前五強也皆出自江蘇,崑山市高居榜首,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分別位列第二、三、四、五位。
浙江省上榜的縣級市也高達21個,以義烏市為首,排在榜單第六位;山東省也是當仁不讓,19個縣級市上榜。
毫不誇張地說,江蘇、浙江、山東是當之無愧的"百強縣大戶",三省上榜縣級市數量之和佔比約為總數的三分之二,成為遙遙領先的最大贏家。
從區域分布發展來看,東部最強,中部次之,西部、東北部則缺乏競爭活力。百強縣十強裡有八個縣級市處在長三角城市群,放大了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領先優勢。
長三角城市群充分發揮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區位優勢發展城市規模,本就處在經濟腹地,工農業發展基礎牢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資金力量雄厚,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以榜首崑山為例,別看它不過是蘇州市下屬的一個小小縣級市,但它的GDP卻遠遠超過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二三線城市。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蘇錫常地區發達的縣域經濟早就馳名中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地方不大,經濟體量卻不小,也是因此才能同國內二三線城市分庭抗禮。
廣東僅有的兩個百強縣當真名不見經傳?
和江蘇浙江山東的絕對數量優勢相比,廣東明顯相形見絀。看了半天的榜單,才發現廣東的惠東縣和博羅縣落在較為靠後的百強縣名次裡,甚至不少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兩個地方,足夠算得上是名不見經傳了。
於是對惠東縣和博羅縣這兩個縣級市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廣東省惠州市的這兩個小縣城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依靠著天然優勢將第三產業發展的有聲有色。
惠東主打"國際濱海旅遊長廊",背靠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惠東縣有著綿延了172公裡的超長海岸線,在廣東都稱得上是稀有,沿海的觀光帶和旅遊景點有機相連,形成了獨具惠東特色的濱海"藍色"旅遊。
惠東縣發揮山海資源優勢和文化優勢,主動對接了位於深圳東部的國際黃金海岸旅遊帶的建設,加快形成商務休閒度假、文化旅遊、海島主題旅遊的聯動。博羅積極構建大羅浮發展格局。博羅的瀾石村就是博羅縣作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的產物。
歷史悠久、生態獨特一直是博羅縣不可多得的優勢與賣點,博羅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依託了當地的旅遊業。博羅縣坐擁羅浮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傾心打造的"七星耀羅浮"旅遊線路更是在鄉村旅遊市場上異軍突起又風生水起。
博羅縣充分利用了當下的時代發展優勢,藉助於高鐵的規劃來研究羅浮山的規劃,充分利用地理優勢、交通便利把當地的招牌景區羅浮山打造成為中外有名的養生文化名山,打造又一張廣東新名片。
廣東少有百強縣也是事出有因
僅有的兩個百強縣還是靠著第三產業發展壯大,顯而易見,廣東的百強縣數量實在不能夠和全國第一的經濟體量相匹配,有人不禁擔心,這難道就是廣東沒落的開始?其實不然,僅僅用百強縣的數量來衡量一個省的經濟產值是否太過於片面?
我們更需要透過現象來看本質。廣東一直是個"扮豬吃老虎"的角色,當你以為別人是跟不上大部隊的後進生時,人家早已默默進入了第一梯隊成為了"跳級"的學霸,廣東便是如此。
我們如今看到的鮮有上榜的百強縣不過是因為廣東的各個經濟強縣早就成功升級"撤縣設區"了,人家的經濟強縣早已不能同日而語,以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為例,這二者皆是"鎮域經濟"裡的佼佼者,一鎮之經濟足夠抵他省一市,這是城鎮化發展的成果。
比較各大城市群,珠三角城鎮化率超過了85%,甩開長三角、京津冀一條街。如果只看一二線城市的城鎮化率,深圳早就沒有鄉村,城鎮化率百分之百、廣州超過85%,佛山接近95%,東莞接近90%,自成一體的珠三角堪稱是世上規模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比較全國的百強區數量排名,廣東省傾一省之力包攬了22席,在前十強裡除去位列第七的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和位列第十的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其餘八席被廣東佔盡。
深圳市的南山區、廣州市的天河區、深圳市的福田區這三個城區更是包攬了全國百強區的前三名。從鄉鎮到縣城再到城區,廣東的城市哪裡還需要登上全國百強縣榜單,它的各大城市早就在百強區榜單裡高歌猛進。所以,根本不是廣東百強縣少,而是人們的目光所及之處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