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航空愛好者們忽然發現,一架從美軍關島安德森基地起飛的MQ-4C無人海上巡邏機居然突進到了中國臺灣東北海域,距離中國大陸海岸線不超過300千米。
遠程偵察機的部署對美軍來說一直是個很頭疼的問題。越戰期間,美軍為了能夠讓SR-71「黑鳥」偵察機能夠抵達越南戰場,制定了複雜的計劃,主基地放在衝繩嘉手納基地,備降基地放在泰國和中國臺灣。在戰爭期間,因為「黑鳥」多次出現發動機故障,被迫前往泰國和中國臺灣清泉崗降落,引發當地人士圍觀。如果能從關島直接起飛,對東亞目標實施偵察,對美軍來說是最理想不過的。
【有人駕駛的美國SR-71戰略偵察機曾是偵察主力】
對美國海軍來說,需求還更加複雜一些。為了確保太平洋上的制海權,首要需求是如何全面監視大面積的海域。雖然美國海軍巡邏機的使用由來已久,可是有人駕駛的飛機終歸存在著成本高、風險大、人員容易疲勞、留空時間有限的問題。
RQ-4「全球鷹」的出現,讓美國海軍看到了希望。這種能在18000米高空飛行20多小時、航程26000千米的超遠程無人機,如果裝一套光電設備、再裝一套合成孔徑雷達,不就是最理想的大範圍海上監視工具嗎?
於是,美國海軍在RQ-4基礎上啟動了MQ-4C研製計劃。主要是改善了機身強度,適應海上大風環境;增加了防冰措施,使之能夠反覆穿越雲層,到比較低的空域近距離觀察海上目標等等。
需要知道的是,MQ-4C其實還沒有最終定型。無論是2019年被伊朗擊落,還是27日前往中國周邊海域窺探,都是一種實戰試用,是為了更好地測試系統、搜集數據、完善設計,到2023年正式服役的時候,MQ-4C將是一種比現在更加難對付的型號。
28日,兩架美國B-1B轟炸機再次從關島起飛,穿過菲律賓海,從臺灣東南方向進入南海。然後,它們從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之間的空域穿過,南下飛往南海南部,再向東轉彎,從南沙諸島南部進入蘇祿海,離開中國領空返回關島。有報導稱,一架MQ-4C尾隨其後,以同樣的航線飛了一圈。
【關島基地目前只有4架B-1B】
如果僅僅把這當做是美國海空聯合的軍事挑釁,未必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需要知道的是,因為設計缺陷、備件供應不足,B-1B如今戰備率已經相當差。能出動兩架B-1B,差不多是美軍在日常維護保障條件下的極限了。MQ-4C卻是研製中型號,馬上就要投入批量化生產,是「未來之星」。作為一種實施大範圍海上監視的型號,美國海軍不可能把它放飛到事態安靜的海域,肯定是要針對敏感地區、敏感對象,在整個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最符合這兩個「敏感」的就是南海。美國一直以「航行自由」為藉口,反對中國維護南海主權。因此,MQ-4C進入南海,在美國所認為的「國際航道」上空飛行,監視中國海防建設和海軍行動,可能將是常態化的。
可以合理推測的是,27日MQ-4C飛往臺灣東北,是因為美國海空軍已經對這條航線進行了多年的飛行,對氣象條件比較了解,因此可以直接放MQ-4C單飛。但是28日的航線存在很大的冒險性,因此美軍海空聯合,用有人轟炸機編組在前面開路,無人機跟隨飛行,把今後需要長期飛行的航線繪製出來,就像電子競技中開地圖一樣。
【MQ-4C正在試用】
美國空軍和海軍存在著爭經費、爭任務、爭項目的競爭關係,這次為啥能夠通力合作呢?這或許和前段時間美國三軍聯合發布的海上戰略有關係。在川普政府的推動下,美國三軍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理由來申請軍費,那就是中國。既然如此,就必須向美國國會和公眾表現出「聯合作戰」的誠意。在戰術層次上,這種合作也是有用的。如果在MQ-4C和B-1B之間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就可以用MQ-4C搜索、發現和瞄準,由B-1B投擲射程將近1000千米的AGM-158C「遠程反艦飛彈」,就能夠嚴重威脅中國海軍在南海的行動。為此,需要在兩種型號之間的通信、指揮、控制上做充分磨合。如果我們能夠進入那兩架B-1B的座艙,說不定能看到MQ-4C無人機的操作終端呢。
無人機不需要飛行員,一旦被擊落,政治上的影響也比較小。對美軍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MQ-4C以後恐怕是南海的「常客」。
(作者:孔新 版權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文章內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