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咱們柴門關,位置險要鎮甘川。一將把關鳥難進,秦蜀鎖鑰美名傳。二唱咱們柴門關,絕壁棧道飛天險。上有懸崖猿猴叫,下有大河浪沖天……」10月25日,九寨溝縣郭元鄉青龍村村民朱玉成站在柴門關下哼唱起由他原創的《十唱柴門關》。
景區雕像
柴門關位於九寨溝縣與甘肅省文縣之間,因其險峻的地勢,古時是名副其實的入川咽喉之一。關前峭壁至今還保留著「秦川鎖鑰」,以及清雍正皇帝題下的「秦蜀交界」的字樣。
飄舞的蜀旗、古樸的棧道、熱鬧的驛站……如今,行走在柴門關,處處透露著濃烈的三國邊關文化味道,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觀光體驗。
保護古遺址
——「邊關要塞」成景點
走在柴門關,村民喜笑顏開,談起現在村裡的發展,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談到一個人,他就是朱玉成。朱玉成是青龍村人,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堅持對柴門關遺址進行民間挖掘和保護。
2012年,青龍村開山修路,由於年久失修,刻有「秦川鎖鑰」字樣的大石頭垮掉了一部分。朱玉成在河道裡和山腳下一點一點去找,最終找回了9塊刻有文字的石頭碎片,其中就包括有「鎖」字的半邊石塊。
而引來柴門關更大的變化,則源於掛在青龍村村口一棵老楊槐樹上的一塊小木牌。2014年,朱玉成用毛筆寫了呼籲關心重視柴門關,加強遺址保護和維修的小木牌掛在村口的樹上。那時,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他,覺得他很傻,他們認為很少有人會去關心「秦川鎖鑰」是什麼?
然而就在當年,九寨溝縣委、縣政府領導到柴門關調研,看到村口的這塊木牌,並通過調研了解柴門關的歷史文化底蘊後,當即決定由政府撥付100萬元對柴門關進行修繕、保護和打造。之後,青龍村又獲得了300餘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柴門關整體風貌打造提升。
「把柴門關打造出來,就是想吸引更多遊客,了解和體驗柴門關的邊關文化。」朱玉成告訴記者,現在他的願望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開辦農家樂
——村民吃上「旅遊飯」
柴門關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如何讓村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成為郭元鄉黨委政府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最終,郭元鄉決定以創建柴門關3A景區和「秦川文化體驗區」為抓手,搶抓鄉村振興發展契機,建立「1+3+N」帶動機制,深入推進文旅農融合發展,實現1個農家樂發展集體經濟+3戶示範戶+輻射帶動N戶群眾共同富裕的目的。
景區棧道
柴門關連接著九寨溝縣和甘肅文縣。村民朱小軍是地地道道的九寨溝人,妻子是甘肅文縣人,如今,夫妻二人在柴門關開辦了一家名叫「蜀營驛站」的農家樂,主營柴火雞,其裝修風格以三國文化為主,除了餐廳外,還包含兩個房間以及茶樓。
「從今年4月開張以來,生意很火爆,幾乎天天都有人來吃柴火雞。不僅柴火雞受歡迎,果園裡的水果也因為遊客的到來而不愁銷路了。」朱小軍高興地說。
朱小軍回鄉創業與柴門關發展旅遊有著很大的關係,曾經外出務工的他,一年最多掙5萬元,工作生活不穩定,陪伴家人的時間也不多。現在,依靠柴門關吃上「旅遊飯」,朱小軍不僅收入大有提升,還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如今像朱小軍一樣,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投入到借力旅遊促發展的浪潮中,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遊飯」。
郭元鄉副鄉長劉啟明告訴記者:「下一步,青龍村計劃把通村路開發成『馬車路』,以後遊客到柴門關,就可以體驗坐馬車,不斷增強遊客的體驗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因為柴門關發展旅遊業而受益。」
本網記者:姜國春 澤英
編輯:林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