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嶺村終於吃上了旅遊飯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  題:土嶺村終於吃上了旅遊飯

  新華社記者譚元斌

  誰能想到,土嶺村的村民,會吃上旅遊這碗飯。

  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高坪鎮大山深處的土嶺村,是一個人口不足700人的高山小村,平均海拔1200米,植被覆蓋率達92%,很適宜避暑。作為典型的土家族村落,這裡保存著一批完好的土家族特色建築吊腳樓,20多棟木質吊腳樓散布點綴於山林田野間,自成風景。

  過去因進村交通條件差等原因,土嶺村雖然距離高速收費站僅10餘公裡,卻「養在深閨人未識」,無人問津,良好的旅遊資源沒有與市場對接,村民守著「金山銀山」,仍要外出打工掙錢。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讓村民「在家能致富」?2017年1月,國網恩施供電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土嶺後,著力破除阻礙旅遊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引導村民進入旅遊市場。

  而今,不僅進村主路硬化,土嶺村每個村民小組都通了水泥路。用電、用水、用網等有了很好的保障。木質吊腳樓、土家族傳統文化等優質旅遊資源也得到了更好保護。

  幾年苦心經營,終於嘗到甜頭。這個暑假,土嶺村已開業的3家民宿客人不斷,高峰時節甚至「一床難求」。持續不斷的進帳讓開民宿的幾位村民幹勁十足。

  土嶺村第一個開民宿的村民譚銳原本在外創業有成。幾年前,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他果斷回鄉投資發展民宿。他的民宿共有25間房,最多可以住50位客人,2017年暑假開始營業。

  今年7月中旬至今,譚銳的民宿一直處於爆滿狀態,先後接待了多個到村裡開展夏令營等活動的團隊。

  「眼下這批8月17日結束後,土嶺葡萄就成熟了,需要人力投入採摘銷售葡萄,我們就不接待大型團隊了。」譚銳說。

  村民何丕憲夫婦的民宿今年暑假剛開始營業,接待的第一批客人是清華大學受邀到土嶺村開展「同心圓·築夢土嶺」公益活動的師生團隊。清華大學團隊7月26日離開後,夫妻倆的民宿又先後入住了兩波從武漢前來避暑的客人。

  記者在村內走訪看到,土嶺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旁的遊客接待中心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今年底將裝修完畢投入使用。屆時,土嶺村的接待能力、吸納就業能力將大幅提升,推介綠色土特產也有了新的渠道,遊客接待中心大廳將設置專門的農副產品展示櫃。

  「土嶺氣候涼爽、交通便利、民族風情濃厚,發展民宿大有可為!」在遊客接待中心前,國網恩施供電公司駐土嶺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郭金軒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記者在土嶺村走訪還發現,與鄉村旅遊配套發展的葡萄產業,已漸成氣候。土嶺村現有葡萄約600畝,預計2019年產量將超過3萬公斤。目前這些葡萄已被訂購一空,初步估計可實現4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

  「2018年4月,村裡成立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我想在2020年前,成立村集體經營公司,村裡的兩大主打產業葡萄和民宿,都要規範管理。」土嶺村黨支部書記盧發軒說。

  得益於精準扶貧,土嶺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2017年已脫貧摘帽。如今,土嶺村正蛻變為在鄉村振興之路上闊步前進的「美麗幸福村」。

相關焦點

  • 土嶺村的扶貧答卷
    湖北恩施建始縣高坪鎮土嶺村盤踞在深山峽谷的皺褶裡。曾經的土嶺村,「路無三步平,人無三分銀」。如今的土嶺村,懸崖之旁,鄉村公路硬化;土嶺之頂,水晶葡萄年年豐收;峽谷坡地,一管清水進農家;村莊之中,特色民宿悄然興起。2017年1月,國網恩施供電公司結對幫扶土嶺村。
  • 山西大山深處的原生態村落土嶺村,藏有大家最嚮往的生活
    土嶺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西南部李寨鄉,是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一個革命老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四周群峰似濤、山色如黛、雲霧繚繞,森林面積6000多畝,覆蓋率高達百分之八十,是一個很綠色很原生態的村莊。
  • 保定:吃上旅遊飯 抱上金飯碗
    旅發倒計時(24):保定:吃上旅遊飯 抱上金飯碗走進阜平縣西部的太行深山,蓊蓊鬱鬱的樹林間,一條平坦的柏油路直通駱駝灣。「吃玉茭、吃土豆,天天想著細米白面。」說起幾年前還在過的苦日子,年過古稀的村民顧寶青這樣描述。顧寶青老人如今每月收入包括工資 2100 元,養老金 108元。「給公司打工,蒸土豆、攤黃子、搞衛生,一個月掙的比過去一年還多」,再加上老房子的租金,去年她收入近七萬元。
  • 「懸崖村」吃上「旅遊飯」
    新華社貴陽12月24日電題:「懸崖村」吃上「旅遊飯」新華社記者李凡今年45歲的「光頭河魚莊」老闆劉毅常常會在「朋友圈」曬曬他家餐廳人氣「爆棚」的動態和村裡的山水風光。「曾經還有村民從懸崖上摔下來,因為危險,有的村民兩三年都難得出一次門。」數代化屋村的村民渴望有一條通暢的出山之路。2007年,化屋村藉助民建中央幫扶資金支持,開始修建村裡到當地鄉鎮集市約14公裡的通村油路。兩年後,化屋村打通了與外界的交通連接。
  • 旅遊扶貧,40餘萬人吃上了旅遊飯
    恩施晚報訊(通訊員楊媛)我州切實找準旅遊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突破口和結合點,以資源優勢為依託,以全域旅遊為路徑,變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變山水資源為美麗經濟,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截至目前,旅遊扶貧直接帶動10萬餘人從業,間接帶動相關行業40餘萬人吃上了旅遊飯。文旅融合促扶貧。
  • 離石區信義鎮: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現在不一樣了,旅遊的人多了,做生意的人家也不少,不僅人氣旺,而且財氣也來了。」8月10日,立秋剛過,晌午時分,離石區信義鎮王村57歲的村民李鳳萍一邊在院子裡面採摘新鮮蔬菜,一邊與記者嘮著這幾年村裡的變化。說話間,李鳳萍將剛剛採摘好的新鮮蔬菜放入籃筐,準備送到村裡的農家樂飯店。「我們這兒的農家樂用的食材都是村民們自家種的蔬菜,健康環保,城裡人可喜歡吃了。
  • 吃上「旅遊飯」畫出好日子
    ,我特別想給大家講講我的朋友——阿不力孜喀日·奧布力,我和他是在教培中心認識的,現在他是一個吃「旅遊飯」的畫商,在喀什市4A級景區「香妃園」裡,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畫廊。結業後,在喀什發展的大好局面下,他吃上了「旅遊飯」。這幾年,因為穩定紅利的釋放,新疆正在實施旅遊興疆戰略,發展旅遊的好處越來越多,能促進就業、改善生活、脫貧致富,我們都鼓勵他用畫畫致富,過上好日子!
  • 守著好風景 吃上「旅遊飯」
    小康來了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守著好風景 吃上「旅遊飯」】巴松措景區距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城90公裡,是西藏東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湖面海拔高度3469米,長15公裡,寬3公裡,湖水面積26.5平方公裡,平均深度為60多米,呈新月形,是國家5A級景區。
  • 吃上「旅遊飯」,邁上小康路
    經過幾年發展,戴建偉的種養殖基地從過去的50畝擴建到150餘畝,從單一的養魚到種養殖、觀光旅遊,從個人單幹到吸納7名社員共同創業,幫助了周邊村組2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觀音湖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讓鄉村、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村民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小康路。」觀音湖區黨工委副書記張晶說。
  • 香噴噴的旅遊飯巴馬鄉親吃上啦
    洞天福地景區廣場上的「養生鼻祖」彭祖像 盧 旭 攝「以後如果有機會,想開農家樂,吃上旅遊飯。」韋美金的眼神中是滿滿的嚮往和期待。韋美金在景區前廣場留影 吳明江 攝堅持走發展鄉村旅遊和旅遊產業促脫貧道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派駐仁鄉村的第一書記塗勝介紹,近年來,該村被列入鄉村休閒養生旅遊村屯重點規劃建設,通過招商引資打造洞天福地景區、同悅仁鄉等景區景點,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的大力支持下,以景區景點為核心,目前累計投入資金700多萬元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解決閒置勞動力就近務工就業。
  • 山莊村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每年的5月至9月,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古鄯鎮山莊村東面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鮮花競相綻放,與青山綠樹、農家小院相映成趣,讓人心曠神怡。美麗花田之中,往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今年5月初,第一批鮮花盛開,山莊村的七裡花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往觀光。
  • 「邊關要塞」成景點 村民吃上「旅遊飯」
    「邊關要塞」成景點 村民吃上「旅遊飯」——九寨溝縣郭元鄉青龍村柴門關發展旅遊小記「一唱咱們柴門關,位置險要鎮甘川。一將把關鳥難進,秦蜀鎖鑰美名傳。二唱咱們柴門關,絕壁棧道飛天險。上有懸崖猿猴叫,下有大河浪沖天……」10月25日,九寨溝縣郭元鄉青龍村村民朱玉成站在柴門關下哼唱起由他原創的《十唱柴門關》。
  • 忠縣:借力田園風 吃上「旅遊飯」
    2019年7月,駐村工作隊駐村後,通過實地踏看、走訪村民發現,鳳凰村毗鄰長江,背靠青山,村裡保存有文廟、胡家寺等豐富的旅遊資源。駐村幹部帶領農戶實地查看旅遊項目。駐村工作隊進一步了解到,村委會期盼打造「百鳥朝鳳景點」,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卻苦於沒有資金投入而一直擱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要想方設法把產業項目搞起來,讓村民收入多起來。」王慶華和駐村工作隊隊員用半個多月時間,收集整理村裡的旅遊資源目錄,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
  • 守著好風景,吃上「旅遊飯」:甘南農民快步奔小康
    原標題:守著好風景,吃上「旅遊飯」:甘南農民快步奔小康 「上大學時就想來,正好最近甘南全景區旅遊免門票,就選擇和家人同事自駕遊甘南。」來自甘肅酒泉的陳女士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考慮到疫情,今年假期她沒有去外省旅遊,而是來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冶力關景區。 「冶力關真是名不虛傳,很適合全家一起遊玩。」
  • 吃上「旅遊飯」韋橋村村民喊「香」
    縱橫交錯的古渠系、古樸的田園美景以及毗鄰黃河大峽谷的地理位置,讓韋橋村發展鄉村旅遊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韋橋村以優美的田園風光為基礎,附帶水果採摘、觀光遊玩等怡趣農事活動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景點,全力打響漢唐古渠第一村鄉村旅遊品牌,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富民新路子。
  • 荔波拉片村:吃上「旅遊飯」 日子步步高
    熊熊的篝火燃起來,瑤族歌曲唱起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廣場上,上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手拉手,跟著身著民族盛裝的瑤家姑娘,圍著篝火盡情舞蹈,歡樂的氣氛在廣場上飄蕩。瑤山古寨的白褲瑤風情旅遊能「火」起來,得益於瑤山古寨景區從2018年便著手實施的提質擴容項目建設工程。
  • 【脫貧攻堅看永定】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曾經因車禍落下殘疾喪失勞動力的全慶根說,得益於「鄉村旅遊」,自己將自家的吊腳樓進行改造辦起了農家樂,蔬菜糧食自己種,黑豬土雞自家養,柴火菜,湯罐飯,一切都是農戶傳統生活方式,受到來村遊客的青睞,生意越做越好,家境有很大改善。還是依託於「鄉村旅遊」,原先村裡賣不出去的「土家織錦」開始有了市場。低保戶鄭夢慈積極參加村裡組織的織錦培訓,很快掌握土家織錦工藝。
  • 終於拔草了!微博上挺火的燒肉飯,竟藏在寧波這裡!連吃了5碗
    看到很多人說,這家「北海道燒肉飯」特別好吃,今天終於去嘗試了!平生無所好,沒事上網搜搜美食。今天要介紹的這家店,微博一搜,食客滿滿的好評,這才是硬道理。你去拔草了麼?食客點評:真的特別好吃!匆忙的早餐,將就的午餐,怎麼說晚餐總該吃頓好的。
  • 林芝市鄉村旅遊:高原美景讓群眾吃上「旅遊飯」
    原標題:林芝市鄉村旅遊:高原美景讓群眾吃上「旅遊飯」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轉眼又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家在拉薩的德央,帶著相機和美食,約上幾個玩伴,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林芝行。
  • 守著好風景,吃上「旅遊飯」甘南農民快步奔小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通訊員 劉英潔「上大學時就想來,正好最近甘南全景區旅遊免門票,就選擇和家人同事自駕遊甘南!」看著小兩口嘴唇上起滿了血痂子,裹緊軍大衣瑟瑟發抖的模樣,鎮上的熟人都忍不住勸他們回家。「不甘心吶!一天賣出去的茶葉錢就是我們一天的飯錢,不能連本金都沒賺回來就收攤啊!」就這樣,兩人堅持到下午五點多,終於賣出去了三斤茶葉,這才推著架子車回到在廣場邊上的家裡——一個月租金40元錢,漏水掉泥巴的土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