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篇(三)蘇莊村「迷迭香」產業助脫貧

2020-12-15 瀟湘晨報

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通訊員 張雅崢)蘇莊村位於淅川縣馬蹬鎮政府東南部,距離鎮政府17公裡,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耕地1445畝,林地2800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為芝麻和油菜。全村286戶1170人,勞動力420人,常年外出打工280人。全村現有黨員26人,村「三委」成員6人。該村按照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達標的要求,堅持「五個一批」和「短中長三線結合」,保障貧困村退出精準。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村通村公路實現硬化,目前鎮政府至村道路已全部是水泥路、瀝青路,14個村民組全部通水泥路;淅川縣城至大觀園客運班車路過我村,一天一趟,能夠滿足群眾正常乘車需求;全村農用飲水符合安全衛生評價指標體系要求。人畜用水安全,取水往返時間不超過20分鐘。目前淅川縣水利部門、縣疾控中心已按照《水利部、衛生部關於印發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水農(2004)547號)的有關規定要求,對水質情況進行了檢測,並出具了水質檢測報告;蘇莊村全村通動力電率達到100%,戶戶通電率達到100%。

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目前,全村廣播電視全覆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目前設有一個文化活動室、1個文體廣場、一個宣傳欄。村衛生室房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村衛生室設有診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和藥房,配備有1名醫生。村裡實現寬帶通達,為農村家庭提供寬帶接入。蘇莊村建有光伏電站一座,每年可獲得光伏分紅5萬元。

在「志智雙扶」活動方面,開展「兩弘揚一爭做」、孝善敬老、「三知三樹」和「紅黑榜」活動,每月一次主題評選表彰活動,針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分類每月進行一次評比,評出各類先進人物,實行積分管理。目前,已評選出「勤勞致富之星」和「文明家庭之星」14戶。

近年來,淅川縣馬蹬鎮在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下,大力發展迷迭香中藥材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迷迭香種植基地裡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們正在忙著篩選、綑紮、打包、搬運,放眼望去,綠油油的迷迭香布滿田間地頭,微風拂過,芳香悄然入鼻。

趙風枝是馬蹬鎮蘇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平常靠種地為生,莊稼望天收,生活沒保障。今年6月份,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迷迭香以後,給些分紅,平常還可以在基地裡打打零工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以前我們都是種些小麥、玉米,收入也不是多高,現在土地流轉給公司種迷迭香,每年還有分紅,收入比以前增加了,日子過得很好。」趙風枝說。

迷迭香種植一年可收割十年,避免每年重複耕耘,有利於涵養水源。當年種植便可進行採收,第二年處於盛產期,是一種唇形科灌木,採收以葉子為主,含300多種防腐劑,可以提取食品,藥品的防腐劑,還可以做化妝品的精油。

「這塊地是今年六月份種植的,到現在是半年時間,它的準確盛產期是十二個月,像今年割了一畝地就是一千多塊錢,到明年能突破三千至五千。」技術員宋石頭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馬蹬鎮鎮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通過縣農業農村局牽線搭橋,從禹州引進中科光啟迷迭香產業有限公司,打造迷迭香種植基地,通過「公司+農戶」對接加工企業的模式,與企業籤訂迷迭香種植合同,公司租賃農戶田地後,聘用當地農戶務工,實現「分紅+務工」雙增收。目前,淅川縣種植迷迭香五千畝左右。

(映象網南陽新聞熱線:18003713016,投稿郵箱yxwnypd@126.com。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來源:河南聯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淅川馬蹬鎮蘇莊村:大力發展迷迭香 脫貧致富奔小康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春 通訊員 張雅崢蘇莊村位於淅川縣馬蹬鎮政府東南部,距離鎮政府17公裡,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耕地1445畝,林地2800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為芝麻和油菜。
  • 「新華網」河南淅川:在綠水青山中走向生態富民路
    近年來,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淅川縣努力探索水清與民富雙贏的脫貧攻堅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基地裡全部用上了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不僅保護了丹江水,還讓一顆顆石榴果成為群眾脫貧路上的致富果。經過幾年的發展,張河村通過政策扶貧、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訂單產業等形式,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融入「全產業鏈」,目前,淅川縣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有8個,有2萬餘貧困人口通過產業發展,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
  • 許昌人能吃上丹江水,離不開淅川人的犧牲與付出
    許昌人民與淅川人民共飲一江水。>支持基礎建設、開展業務交流等方面分類施策,幫助淅川縣於今年2月成功摘帽脫貧。「一味藥」帶動790戶貧困戶馬蹬鎮蘇莊村是淅川縣中部的一座普通村莊。禹州市森茂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地考察後,認為當地部分缺水乾旱山地適宜種植中藥材迷迭香。
  • 河南淅川:在綠水青山中走向生態富民路
    近年來,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淅川縣努力探索水清與民富雙贏的脫貧攻堅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基地裡全部用上了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不僅保護了丹江水,還讓一顆顆石榴果成為群眾脫貧路上的致富果。   經過幾年的發展,張河村通過政策扶貧、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訂單產業等形式,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融入「全產業鏈」,目前,淅川縣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有8個,有2萬餘貧困人口通過產業發展,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
  • 河南淅川縣:小石榴大產業 助農脫貧興家業
    近年來,淅川縣圍繞打造「中國石榴之鄉」的目標,利用獨特的區位和山水優勢,將石榴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生態旅遊、鄉村振興相結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產業作為結合點和突破口,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推進、有機化發展、產業化經營,逐步形成了以軟籽石榴為主導、杏李和薄殼核桃等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水源區綠色崛起、轉型跨越的新路子。
  • 淅川「三線結合」提高脫貧質量
    脫貧攻堅戰打響,讓劉峰又看到了希望。「健康扶貧」解決母親看病花銷,「教育扶貧」讓孩子上學不再發愁,「光伏扶貧」每年分紅3000元……一項項精準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劉峰身上的擔子一下子輕了不少,多年籠罩在一家人頭上的陰霾也清掃一空。2016年,他和全縣1652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平生第一次領到了國家財政發放的「工資」。
  • 淅川馬蹬這個地方!我想去看看~
    」為目標,圍繞生態建設、旅遊開發、脫貧攻堅、民生改善四大重點工作,奏響了馬蹬鎮最強音,凝心聚力謀發展,全面加快水清民富鎮強建設進程。書寫美麗鄉村新篇章灰瓦矮牆錯落有致,古建築與山水相得益彰;路邊花壇裡鮮花搖曳,樹影婆娑;村民在廣場邊曬太陽邊聊天,怡然自得……走進馬蹬鎮蘇莊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讓人眼前一亮。近幾年,馬蹬鎮黨委、鎮政府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緊抓產業發展,同步做好易地搬遷扶貧,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迷迭香產業前景廣闊,將在精準脫貧、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紅網時刻慈利9月16日訊(通訊員 林耀森)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別名海洋之露、艾菊。含有木犀草素、葡萄糖甙、香葉木甙、迷迭香酸、唇形草鞣質酸、鼠尾草酸、迷迭香鹼及揮髮油的成分,味道辛,性溫。
  • 央媒看河南丨生態旅遊融合發展 河南淅川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當前,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這是一場硬仗,而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便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河南省淅川縣便是其中之一。  產業轉型升級 綠色發展新引擎  作為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水源區,確保一庫清水北送,是淅川的政治責任。
  • 通道迷迭香:種出大產業 唱響富民歌
    2018年11月,天心區與通道經過充分科學論證和反覆對接洽談,引進迷迭香進行試點種植。採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幫扶模式進行管理。產業由縣農業農村局和各鄉鎮主管,村合作社和農戶種植,公司提供種苗和技術,並保價收購。
  • 淅川:修好致富路 助力真脫貧
    淅川:修好致富路 助力真脫貧河南經濟報記者周美嬌 通訊員石雪帆 楊振輝從淅川縣城鸛河西岸的濱河路南下五公裡,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映入眼帘。「這就是金河鎮後河村,過去是個貧困村。」李婷婷說,後河村土地貧瘠,基礎設施滯後,沒有產業支撐,貧困人口達143戶585人,貧困發生率超過60%。2016年年初,淅川縣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一條12公裡的通村水泥路,讓後河村村民告別了「兩條腿出山」的年代;兩年後,一條2.3公裡的柏油路又將通村主道和西濱河路連在了一起。「現在,村民掃掃『小黃車』就能進城了。」
  • 迷迭香產業前景廣闊,將在精準脫貧、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紅網時刻慈利9月16日訊(通訊員 林耀森)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別名海洋之露、艾菊。含有木犀草素、葡萄糖甙、香葉木甙、迷迭香酸、唇形草鞣質酸、鼠尾草酸、迷迭香鹼及揮髮油的成分,味道辛,性溫。
  • 河南淅川:杏李拓寬群眾致富路
    「淅川的杏李甜度高、口感好。今年我們公司計劃採購3000噸,目前已採購1300噸,後續我們還將分批前來採購。」蘇永康告訴筆者。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肩負著水質保護和脫貧攻堅兩大政治任務。
  • 雲南景谷: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近年來,雲南景谷縣依託景谷興邁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模式,產業化發展魔芋,魔芋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可見。
  • 雲南景谷: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近年來,雲南景谷縣依託景谷興邁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模式,產業化發展魔芋,魔芋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可見。
  • 石首市調關鎮:發展產業助脫貧
    石首市調關鎮:發展產業助脫貧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1日電 (馬益春)「扶貧不只是輸血如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提高造血功能如找準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湖北省石首市調關鎮槎港村黨總支書記楊炎華如是說。
  • 壯大產業助脫貧 支部引領奔小康——賓陽縣鄒圩鎮上橫村實現脫貧...
    短短3年,上橫村發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變化:村容整潔、產業發展、鄉風文明、設施齊備。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5000多元提高到2017年的9000多元,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28%,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 淅川:杏李花開幸福來
    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淅川縣以「兩山」理論為指導,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把生態產業作為結合點和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技協作,注重品牌建設、拓寬銷售渠道,發展全域旅遊,逐步形成了軟籽石榴、杏李、薄殼核桃等為主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 本周五晚,《喜上加喜》淅川專場將亮相CCTV3
    本周五(12月18日)晚上19:00,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大型綜藝相親欄目《喜上加喜》將播出淅川專場節目。《喜上加喜》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全新推出的大型戶外綜藝節目,以「家國一體、喜上加喜、奮鬥路上、喜結連理」為定位,著眼於反映地方脫貧攻堅成就、記錄國家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變遷,由央視著名主持人肖東坡主持。
  • 淅川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丹江水清不清澈,關鍵看淅川的山綠不綠。」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為了綠化荒山,涵養水源,該縣創新造林機制,採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造林模式,與企業和造林大戶籤訂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兌付造林資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統計顯示,近年來,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積10萬畝以上,連年穩居全省縣級造林第一,森林覆蓋率達到45.3%,53.2萬畝荒山重披綠裝。 三分栽種,七分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