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調關鎮:發展產業助脫貧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1日電 (馬益春)「扶貧不只是輸血如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提高造血功能如找準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湖北省石首市調關鎮槎港村黨總支書記楊炎華如是說。近年來,石首市運管所與市工商銀行共同組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圍繞脫貧增收目標,幫助全村貧困戶穩健邁步,確保今年實現全脫貧。
因戶精準施策
田塊高低大小不一,人多田少,人口居住分散,10人就有1.5人貧窮——這是槎港村的真實寫照。這樣的村莊要想致富,必須告別傳統的發展模式。
徐孝友家住5組,全家三口人,過去全家的收入都靠三畝水稻田,「田不多,收入也不多,老婆埋怨,我也沒有辦法!」想讓全家過上好日子,徐孝友卻找不到出路。
3組戴中友也有類似的苦惱,一年只有兩個月忙農活,想做事,可有力無處使,收入本來就不多,還要給經常生病的老母親看病,日子過得不開心,40多歲還單身。
如何擺脫貧困?缺項目?缺資金?槎港村「兩委」、駐村工作隊認為,首先要逐戶理清頭緒、精準識別。從2015年開始,槎港村開展了對貧困戶找真窮的識別工作,通過摸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戶、315人。
扶智扶志結合
槎港村2組羅培珍的孫子李泰榮,在湖北文理學院就讀,原市運管所副所長李金福每逢寒暑假多次去看望他,每年自掏腰包為其提供生活補助三千多元。每年大年三十,李金福都要帶上年貨,與其交心談心,送上慰問金。
在武漢打工的徐孝友說,「日子雖然比以前累,可覺得這樣的生活有滋有味。」原來工作隊三番五次來家裡勸說,幫助他在外務工。現在農閒時徐孝友也不再找人喝酒打牌了,人們說他真像換了一個人。
戴中友成為建檔立卡戶後,村裡幫助他家住房進行危改,免費送來了雞苗,還為他安排公益性崗位,年工資1.5萬元,養的雞增加到160隻,養雞收入加上各種補貼逾兩萬元。他覺得,以前和現在兩種生活方式給他的感覺真是不一樣。當村支書說為他介紹對象時,他掩不住的激動滿臉通紅地說,以前不敢想,現在每年都有了存款。
工作隊還幫助陳振高養殖小龍蝦,請土專家手把手教技術,6.8畝田純收入達2萬多元,在外打工的愛人聽說後,從廣東回家一起養蝦、養雞等。從此,陳振高變得越來越勤勞,現在住上了樓房!
瞄準優勢產業
如果不養殖小龍蝦,槎港村有多窮?「貧困戶難以脫貧,在外打工的人不想回家……」近幾年,14組貧困戶高書在自家養殖10畝的小龍蝦,嘗到甜頭後,又在鄰近的華容縣流轉了100多畝,每年純收入有30多萬元,很快還清了債務,蓋樓房買小車,過上了小康生活。
像高書這樣依靠小龍蝦致富的槎港人不在少數,自貧困戶建檔立卡至今,小龍蝦已成為支撐槎港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目前,槎港村稻蝦連作的貧困戶62戶,佔貧困戶數70%以上,涉及人口237人。槎港地勢高,大面積的清水湖,土質優良,又沒有汙染,成就「調關小龍蝦」優質品牌,遍銷全國各地。
近年來,小龍蝦很快形成產業集群。因病致貧的郭新建,看到養小龍蝦有獎補,有幫扶資金,還有鎮、村技術培訓,他嫌自己稻田少,又在湖南承包70多畝,僅小龍蝦每年純收入逾20萬元。孫貴桃以前住著危房,有病無錢治,現在每年能得到近一萬元的產業獎補,「蝦稻連作」7畝,養雞270隻,餵母豬2頭,全年淨賺10萬餘元。劉為華也投入20多萬元,在公安承包140畝搞蝦稻連作,立下「我要脫貧致富」的誓言……
住牛欄棚的毛建良,村幹部幫他建房,駐村幹部為他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建起雞鴨養殖基地。還要他參加鎮裡舉辦的養雞技術培訓班,他感慨,不只是讓我學到了技術,還使我懂得了如何去生活。毛建良正琢磨著養多少,怎麼銷售等,駐村幹部像摸透了他的心思,當即表態,你養多少只我們幫你銷售多少。他打消了顧慮,每年出售雞鴨1500隻。一家人覺得日子過得有奔頭,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小龍蝦、雞鴨等這些綠色、環保農產品特色產業養殖,進一步鞏固了全村脫貧攻堅成效。人們的笑聲和槎港湖清水譁啦啦聲匯成一曲曲「脫貧致富歌」。(完)
(編輯:裴春梅) 【來源:中新網湖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