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基地 創品牌 助脫貧 ——我州勞務產業發展綜述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把發展勞務產業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到2020年實現勞務收入突破100億元目標的實施方案》《勞務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旨在推動勞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入開展就業扶貧「大培訓大就業」活動,積極鞏固拓展勞務基地和勞務市場,著力打造「臨夏勞務」品牌,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11月15日,全州勞務收入已達到100.06億元。
主動出擊,考察對接建基地
今年,州人社局組織勞務考察組,先後到拉薩、南通、南昌、吉安、蘇州、廈門、嘉興等地的勞務基地和企業考察了解用工情況。針對我州務工人員在務工地存在繼續教育難、子女入學難、餐廳廚師緊缺等問題,與當地人社部門共同商討,逐一制定了解決方案;與南昌市高新區人社局籤訂了深化人力資源合作協議,掛牌成立了臨夏州在南昌的首個勞務工作站,同步啟動了培訓、輸轉2000名臨夏勞動力到南昌的就業計劃,為臨夏州在長三角地區勞務產業的布局和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上海宜盈勞務派遣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了臨夏州勞務基地;在福建廈門市及浙江嘉興聞泰通訊、江西南昌歐菲光電子、江蘇沭陽瑞聲科技、廣東東莞光寶電子等地企業新建千人以上規模的勞務基地5個,累計吸納臨夏籍員工2萬多人。
突出特色,有的放失建基地
為了有效解決我州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州縣人社部門緊盯勞務市場,緊盯勞動力不足的地區,結合我州勞務人員務工實際,因人而異,有的放失,建立了一批相對固定,有特色、上規模的勞務基地。目前,我州勞務基地在全國遍地開花,已形成了四大基地格局,即: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保安、家政、產品加工勞務基地;以廣東、江浙為中心的電子裝配、機械製造勞務基地;以湖北、內蒙古、蘭州為中心的建築、餐飲、製衣勞務基地;以新疆、青海、西藏為中心的鐵藝加工、種養殖、摘棉、物流販運勞務基地。根據勞動力文化水平和從業特點,基本形成了向蘇州、無錫、南通等地輸轉大中專生、「兩後生」勞務基地;向北京、天津、福州、泉州、廈門、常州等地輸轉青壯年「技能型」勞務基地;向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輸轉「體力型」勞務基地。
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歷史機遇,採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廈門市的勞務合作,建立了廈門勞務基地,形成了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培訓輸轉機制,促進勞務從短期性向常年性、苦力型向技能型、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今年,開展幫扶培訓4075人、向廈門有組織輸轉勞務2466人。
支持鼓勵,能人帶動建基地
充分發揮在外發展、實力雄厚的臨夏籍致富能人作用,支持鼓勵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廠建立勞務基地,組織帶領家鄉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西寧雪頓公司董事長馬奴海常年帶領數千名家鄉人在公司務工,佔到了臨夏縣掌子溝鄉曹家坡村勞動力的80%。
康樂縣創業帶頭人馬哈哈在西藏拉薩承接制磚建築工程,帶動近千名群眾在西藏務工。臨夏縣北塬鎮的百益集團董事長魯鴻宙,1994年成立西藏百益集團商貿有限公司,如今旗下擁有8家分公司,在四川成都、甘肅蘭州等地開設45家百益直營門店、347家「萬村千鄉工程」加盟門店,年銷售額達4億多元,擁有員工2300餘人,其中臨夏籍員工達60%。他們全新的企業理念和管理模式轉變了臨夏人的傳統經營觀念。
強化管理,規範有序建基地
為了確保勞務基地健康運行,提高基地就業和服務水平,州委、州政府不斷加強對勞務基地的管理,要求各縣市在務工人數達300人以上的基地設立勞務工作站,指派專人負責,開展跟蹤服務。目前,已在蘇州、廈門、北京等地設立多個勞務工作服務站。廣河縣選調幹部擔任江蘇常熟新世電子、福建廈門玉晶光電機冠傑集團等企業的駐廠協管員;臨夏州宏遠人力資源公司在江西南昌歐菲光、蘇州東山精密製造、常熟華凌光電、廣東東莞光寶電子等18家企業設立駐廠管理站。
建管結合,使勞務基地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政府層面有力協調,解決了臨夏籍員工在合同籤訂、工資支付、社會保險參保等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現有勞務基地進行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勞務工作站對用工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傳遞,使廣大勞務經紀人、信息員、聯絡員、駐廠管理員更加了解勞務市場動態,幫助更多勞動力「走出去」,開闢新的勞務基地。如今,勞務基地在加快脫貧攻堅、促進就業創業、推進人口城鎮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