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地 創品牌 助脫貧 ——臨夏州勞務產業發展綜述

2020-12-19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建基地 創品牌 助脫貧 ——我州勞務產業發展綜述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把發展勞務產業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到2020年實現勞務收入突破100億元目標的實施方案》《勞務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旨在推動勞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入開展就業扶貧「大培訓大就業」活動,積極鞏固拓展勞務基地和勞務市場,著力打造「臨夏勞務」品牌,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11月15日,全州勞務收入已達到100.06億元。

  主動出擊,考察對接建基地

  今年,州人社局組織勞務考察組,先後到拉薩、南通、南昌、吉安、蘇州、廈門、嘉興等地的勞務基地和企業考察了解用工情況。針對我州務工人員在務工地存在繼續教育難、子女入學難、餐廳廚師緊缺等問題,與當地人社部門共同商討,逐一制定了解決方案;與南昌市高新區人社局籤訂了深化人力資源合作協議,掛牌成立了臨夏州在南昌的首個勞務工作站,同步啟動了培訓、輸轉2000名臨夏勞動力到南昌的就業計劃,為臨夏州在長三角地區勞務產業的布局和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上海宜盈勞務派遣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了臨夏州勞務基地;在福建廈門市及浙江嘉興聞泰通訊、江西南昌歐菲光電子、江蘇沭陽瑞聲科技、廣東東莞光寶電子等地企業新建千人以上規模的勞務基地5個,累計吸納臨夏籍員工2萬多人。

  突出特色,有的放失建基地

  為了有效解決我州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州縣人社部門緊盯勞務市場,緊盯勞動力不足的地區,結合我州勞務人員務工實際,因人而異,有的放失,建立了一批相對固定,有特色、上規模的勞務基地。目前,我州勞務基地在全國遍地開花,已形成了四大基地格局,即: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保安、家政、產品加工勞務基地;以廣東、江浙為中心的電子裝配、機械製造勞務基地;以湖北、內蒙古、蘭州為中心的建築、餐飲、製衣勞務基地;以新疆、青海、西藏為中心的鐵藝加工、種養殖、摘棉、物流販運勞務基地。根據勞動力文化水平和從業特點,基本形成了向蘇州、無錫、南通等地輸轉大中專生、「兩後生」勞務基地;向北京、天津、福州、泉州、廈門、常州等地輸轉青壯年「技能型」勞務基地;向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輸轉「體力型」勞務基地。 

  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歷史機遇,採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廈門市的勞務合作,建立了廈門勞務基地,形成了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培訓輸轉機制,促進勞務從短期性向常年性、苦力型向技能型、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今年,開展幫扶培訓4075人、向廈門有組織輸轉勞務2466人。

  支持鼓勵,能人帶動建基地

  充分發揮在外發展、實力雄厚的臨夏籍致富能人作用,支持鼓勵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廠建立勞務基地,組織帶領家鄉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西寧雪頓公司董事長馬奴海常年帶領數千名家鄉人在公司務工,佔到了臨夏縣掌子溝鄉曹家坡村勞動力的80%。

  康樂縣創業帶頭人馬哈哈在西藏拉薩承接制磚建築工程,帶動近千名群眾在西藏務工。臨夏縣北塬鎮的百益集團董事長魯鴻宙,1994年成立西藏百益集團商貿有限公司,如今旗下擁有8家分公司,在四川成都、甘肅蘭州等地開設45家百益直營門店、347家「萬村千鄉工程」加盟門店,年銷售額達4億多元,擁有員工2300餘人,其中臨夏籍員工達60%。他們全新的企業理念和管理模式轉變了臨夏人的傳統經營觀念。

  強化管理,規範有序建基地

  為了確保勞務基地健康運行,提高基地就業和服務水平,州委、州政府不斷加強對勞務基地的管理,要求各縣市在務工人數達300人以上的基地設立勞務工作站,指派專人負責,開展跟蹤服務。目前,已在蘇州、廈門、北京等地設立多個勞務工作服務站。廣河縣選調幹部擔任江蘇常熟新世電子、福建廈門玉晶光電機冠傑集團等企業的駐廠協管員;臨夏州宏遠人力資源公司在江西南昌歐菲光、蘇州東山精密製造、常熟華凌光電、廣東東莞光寶電子等18家企業設立駐廠管理站。 

  建管結合,使勞務基地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政府層面有力協調,解決了臨夏籍員工在合同籤訂、工資支付、社會保險參保等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現有勞務基地進行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勞務工作站對用工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傳遞,使廣大勞務經紀人、信息員、聯絡員、駐廠管理員更加了解勞務市場動態,幫助更多勞動力「走出去」,開闢新的勞務基地。如今,勞務基地在加快脫貧攻堅、促進就業創業、推進人口城鎮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夏軍)

相關焦點

  • 臨夏州勞務輸轉工作綜述
    臨夏州委州政府把勞務產業作為重點打造的三個「百億元」產業之一,先後出臺加強勞務輸轉工作的意見、實施轉移就業工程和加強有組織勞務輸轉工作的意見、城鄉勞動力職業培訓轉移就業「5520」星火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富民產業培育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規定、勞務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到2020年實現勞務收入突破100億元目標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狠抓勞務技能培訓
  • 調結構 促發展 惠民生——臨夏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高...
    調結構 促發展 惠民生——臨夏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綜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深冬時節,走進甘肅臨夏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溫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臨夏州農業農村局局長宗玉良介紹說,今年1月至11月,臨夏州實際新增特色產業種植面積88.11萬畝,農業種植效益大幅提升,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臨夏縣群眾收割高原夏菜。資料圖。
  • 華僑城助力寧夏臨夏州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12月17日,華僑城集團與寧夏臨夏回族自治州(下稱「臨夏州」)州委、州政府,臨夏州永靖縣縣委、縣政府在臨夏州臨夏市舉行華僑城集團助力臨夏州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籤約儀式。華僑城集團與臨夏州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僑城西部集團與臨夏州永靖縣籤訂臨夏州永靖縣黃河三峽大旅遊區項目(下稱「黃河三峽大旅遊區項目」)合作協議書。華僑城集團黨委副書記薛麗軍介紹了華僑城文旅產業發展和旅遊扶貧的相關情況,並總結了華僑城助力臨夏州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已經開展的工作。
  • 山陽發展十大脫貧產業
    山陽縣創新推行「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選優發展中藥材、林果、畜禽、養蜂、茶葉、食用菌、光伏、旅遊、勞務輸出、電商十大脫貧產業,精準推動脫貧攻堅。山陽縣制定了十大脫貧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單項脫貧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晰了全縣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重點培育中藥材、林果、畜禽、食用菌、勞務等產業。
  • 馬路鄉因地制宜發展好五大支柱產業促脫貧
    為堅決打贏脫貧總攻仗,馬路鄉把蔬菜、核桃、烤菸、畜牧、勞務輸出作為全鄉「五大」特色支柱產業抓緊抓實,大力推進「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江邊蔬菜、山腰果、田間菸葉、家畜多,勞務輸出、分股金」的多產業發展格局,保障貧困戶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 廈門集美區積極助力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脫貧攻堅
    產業協作首創東部國企在臨夏州購地建廠紮根和政「造血」發展 在「美在和政」書畫攝影作品展上,一系列反映兩地產業協作的攝影作品引起了熱議。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集美區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不僅在和政援建了一大批扶貧工廠、扶貧車間,更是發揮東部國企排頭兵作用,攜手民企在和政購地建設產業園,持續為當地經濟「造血」,逐漸走出了「招商引進東部企業+購地建設產業園區+援建扶貧工廠+吸納貧困戶就業」「招商引進東部企業+流轉農戶土地+建設現代農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新路。
  • 白沙打安鎮建雷公筍標準化種植基地 發展特色產業助脫貧
    海南日報牙叉4月10日電(記者劉笑非 特約記者 王偉)今天上午,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雷公筍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正式掛牌成立,作為打安鎮脫貧攻堅的產業項目,種植基地將打安鎮可程村未脫貧的47戶貧困戶全部納入,計劃通過產業發展帶動47戶、185名貧困人員增收脫貧。
  • 打響「花兒臨夏·在河之州」品牌,臨夏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迎來春天
    新甘肅客戶端11月27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見習記者王梓懿)「臨夏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迎來了春天今天上午10時,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臨夏州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新聞發布會。近年來,臨夏州以發展全季全域旅遊、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通過項目大建設、環境大優化、品牌大提升、產業大發展,打響叫亮「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旅遊品牌,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投資7.9億元的華誼兄弟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項目已正式啟動實施。
  • 臨夏州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實錄(文+圖)
    新聞發布會現場 近年來,臨夏州大力發展全季全域旅遊,不斷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11月27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臨夏州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臨夏州人民政府副州長馬軍,臨夏州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李登旭,臨夏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蓮共同介紹臨夏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臨夏州2020年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實錄(文+圖)
    截至目前,重點推進的73個總投資935.41億元的生態產業重大帶動性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5.6億元,全州生態產業項目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12.6億元,生態產業發展各項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以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紡、農產品加工、磚雕、新型建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以延鏈補鏈強鏈為目標的一大批招商引資和改造升級項目正在實施,「一帶一路」食品和民族特色用品生產供應基地建設加快推進。
  • 惠來聚力鳳梨產業發展 助推脫貧奔康
    為大力發展惠來鳳梨產業,加快省級鳳梨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7月18日,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農業迎來了又一頭等大事——扶貧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重點活動首屆中國惠來鳳梨網絡節暨名特優新農產品雲展會正式啟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直接關係到產業長遠發展、群眾增收致富。
  • 黃平縣平溪鎮:果菌套種促增收 產業發展助脫貧
    和陳明珍一樣,實現家門就業助增收的還有今年61歲來自平溪村的鄧德忠,鄧大爺開心地搭腔道:「這幾天沒有什麼活路做,聽說紅龍村這裡招人,我就來了,每天80塊,能找點零花錢,也能暖暖身子,活動活動筋骨。」
  •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發展特色產業夯實脫貧攻堅的長效基石
    近年來,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強支撐」的總體思路,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和產業扶持基金8866萬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有力夯實了該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長效基石。
  • 「山海協作」守望相助 廈門精準幫扶臨夏州壯大扶貧產業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記者近日跟隨廈門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媒體團到臨夏實地採訪發現,按照「臨夏所需、廈門所能、協作見效」的原則,廈門精準引進、建設了一批扶貧車間、工廠和園區紮根臨夏,讓當地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同時,也助推臨夏扶貧產業持續發展壯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建基地、育產業、創品牌、拓市場 南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近年來,南部縣深入貫徹省、市關於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部署要求,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村改革的「試驗田」、農業技術的「推廣站」、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孵化器」、現代農業的「樣板區」,通過建基地、育產業、創品牌、拓市場,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5.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0元,分別同比增長2.5%、8.3%。
  • 石首市調關鎮:發展產業助脫貧
    石首市調關鎮:發展產業助脫貧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1日電 (馬益春)「扶貧不只是輸血如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提高造血功能如找準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湖北省石首市調關鎮槎港村黨總支書記楊炎華如是說。
  • 助力甘肅臨夏州脫貧攻堅的「廈門力量」
    中新網廈門12月1日電 (記者 楊伏山)廈門市赴東西部扶貧協作地區採訪團一行,11月30日啟程前往對口幫扶地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採訪,了解廈門助力臨夏州脫貧攻堅成效。自2010年,廈門市與臨夏州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關係以來,廈門市聚焦精準幫扶、精準脫貧,制定實施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幫扶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格局,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採訪團現場了解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項目。
  • 特色產業助脫貧 湖南石門打造精準扶貧「樣本」
    中新網常德1月2日電 題:特色產業助脫貧 湖南石門打造精準扶貧「樣本」  作者 呂娜娜  「以前根本沒想到能過上如今的好日子。」站在自家新房前,望著山坡上散養的1000多隻土雞,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太平鎮犀牛坪村3組村民唐敦武笑開了花。通過養雞,他每年至少可以賺5萬多元(人民幣,下同)。
  • 甘肅臨夏州:叫響「花兒臨夏」品牌 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蘭州11月27日電(高翔)以發展全季全域旅遊、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甘肅省臨夏州近年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通過項目建設、環境優化、品牌提升、產業發展,打響叫亮「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旅遊品牌,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 扶貧·扶智:甘肅臨夏州脫貧攻堅的「嘉庚元素」
    廈門市集美區攜手臨夏州和政縣,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12月4日電 (記者 楊伏山)日前,跟隨廈門市「聚焦東西部扶貧協作」採訪團深入甘肅臨夏州一路採訪,位於臨夏州和政縣內一條以「嘉庚路」命名的道路,作為臨夏州首條以東部元素命名的道路,顯得格外吸睛,引起中新網記者的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