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今天的朝陽門依舊充滿著生活的氣息,最火的當屬早點攤子,而早點裡最火爆的非那家鍋貼餃莫屬。如果你去巢湖,你的巢湖朋友一定會熱情地留你住宿一晚,因為第二天一早他要帶你去嘗嘗最具特色的早點——鍋貼餃,他還會跟你說,來巢湖,不吃一盤朝陽門鍋貼餃和涼拌乾絲,你就等於白來。
星期六的早晨,如果你在8點以後起床,晃晃悠悠地來到朝陽門吃鍋貼餃,那你就只有排著長隊靜靜等候了。沒有電子叫號和美女服務員,只有一群圍著火爐、拿著空盤子,一邊叫著「我的餃子好了嗎」、「我要20個」焦急等待的顧客。沒秩序,不喜歡?巢湖人會告訴你,吃的就是這個氣氛,等的就是這個味道。當你拿著一盤熱氣騰騰,在鐵鍋裡炕得外焦裡嫩的餃子出現在你面前時,一切都不再重要,趕緊吃吧!
這裡的餃子個頭大,肉餡飽滿,外面泛起一層黃油色,下面一層硬硬的焦色,看著就讓人口水直流。夾起來咬上一口,肉香味和餃皮味混在一起充滿整個口腔,「好吃的連老婆都可以不要了。」難怪有人吃了會這樣說。
老闆正在包餃子餡。
「明天早上去朝陽門七(吃)餃子啊。」這是巢湖人周末約起來最常用的一句口頭語。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在巢湖,如果你想請姑娘去喝咖啡、泡酒吧可能沒人會理你,如果你約她去朝陽門鍋貼餃店裡吃早茶,她說不定會答應同行。
說起要來採訪朝陽門鍋貼餃,李雪自告奮勇當起了「導遊」。李雪是一個27歲的巢湖女孩,與她生活在同一時期的70後80後90後巢湖人,幾乎都是吃著朝陽門鍋貼餃長大的。「小時候,奶奶家住在護城河邊,每到周末早晨,我要睡懶覺,奶奶知道我喜歡吃這家的餃子,就會早早拿著鍋去排隊。」李雪說著說著,好像被什麼戳中了,眼裡泛著淚光,奶奶現在早已滿頭白髮,身體很不好,可是在外地上班的李雪卻很少有機會回家探望。「餃子店還是那個地點,餃子還是那個味道,可是奶奶的身體卻再也沒法回到從前了。」
見到趙萍芝時,她正和老公在店裡的一個拐角處吃餃子,一盤鍋貼餃,一盤生煎包,一盤涼拌乾絲,幾十年來,這老三樣幾乎從未變過。趙萍芝今年48歲,用當地話說,他們兩口子都是非常考究的人。三十年前,趙萍芝就住在朝陽門裡,步行到餃子店也只要五分鐘時間。「早上起好早,拿著家裡煮稀飯的鍋就來排隊了。」趙萍芝自詡為店裡的「死忠粉」,「吃了這麼多年,味道沒變,位置沒變,老闆也沒變,連早點的種類都沒怎麼變,還就吃不厭了。」趙萍芝笑著說,她化了淡妝,五官端正,年輕時應是個美人,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對於朝陽門鍋貼餃,可謂是情有獨鍾。
沒有進鍋前的鍋貼餃。
拌乾絲同樣美味。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大家叫了幾十年的朝陽門鍋貼餃,其實真正的店名叫「上海小吃部」,時光變遷,門頭上的那五個大字也掉了一個,不過那個老招牌從來沒有變過,只是在巢湖人的記憶中,它早已變成了「朝陽門餃子」。生意火爆、口味獨特,經常會等很久才能等到一個位子,如此,老闆為何不考慮擴大經營,裝潢門面呢?
「上海小吃部」門頭的正下方,炕鍋貼的師傅正在火爐前熱火朝天地忙碌著,老闆娘親自上陣,為每一位顧客數著餃子個數,服務員以中老年女性為主,主要負責上豆漿、涼拌乾絲等和收拾桌子。老闆王國平一般都會坐在旁邊一間屋子裡,親手包餃子和包子,旁邊擺著層層疊疊的大篩子,裝滿了剛剛包好的餃子。「最高峰一天賣幾百篩子的餃子沒問題。」
王國平,49歲,很小就跟著父母來到巢湖,他是地地道道的巢湖人。因為父母都是上海人,一直在上海做餐飲,這家店才因此叫「上海小吃部」。1985年,「上海小吃部」正式開業,主營早餐,品種有鍋貼餃、生煎包、蟹黃包等。「那個時候的口味還是偏上海風味的,有點甜。」趙萍芝記得,那個時候這裡的生意就特別火爆,誰也沒想到這一火就火了30年。
1996年,王國平開始接手餃子店,那個時候,父親就和他現在一樣,不再親手炕餃子,而是在一旁包餃子,但只要父親在身邊,他的心裡就踏實。陳蓉記得,小時候去餃子店,吃的都是王國平親手炕的鍋貼餃,特別好吃。後來,王國平收了徒弟,自己也坐到了旁邊的小屋,徒弟做,他看著,這麼多年始終如此。「其實我現在有很多徒弟,我不來店裡完全沒有關係,不過我知道我不能走,我坐在這裡一天,這個餃子的味道就不會變。」王國平和著肉餡說著,他是怕如果他有一天不在這裡坐鎮了,肉餡和餃子的口味變了,老顧客們就找不回以前的味道了。
每天都有很多顧客來這裡吃鍋貼餃。
來源:江淮晨報 張夢怡/文 李遠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