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人之常情,由儉入易,由入儉難。——《訓儉示康》
眾人常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來形容一個人對所處變化環境的心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實力的提升,中國成為了其他國家國民適應後就不願離開的國家之一,中國男子也隨之成為了頗受全球女性青睞的首選。
提及中國男子,外國人心中的第一印象乃是「才比子建、貌若潘安」的書生形象,顏值和智慧並存的中國男子在哪裡都會頗受歡迎,這其中就包括印度。
全球化發展中,中國和印度多有交流,無形中成就了一些煙緣,譬如這對夫妻。重慶小夥在娶印度姑娘為妻五年後發生了一件震驚姑娘家人的事,以至於姑娘母親直言:「你不是我女兒!」印度女子回家為何遭到質疑?二人又是如何走到一起?
一、緣起重慶,跨國成婚
這對跨國戀來自於姑娘的主動表白,二人的緣分要從2005年說起。
2005年,這位印度女孩來到仰慕已久的中國旅遊時,去到了具有「山城」之稱的重慶,重慶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她被重慶的人文風情、秀麗風景深深吸引。
在此期間,結識了重慶小夥,重慶小夥熱心助人,經常幫助這個中文不夠流利的印度姑娘「指點方向」,不久,二人互生情愫。
礙於異國身份,重慶小夥將這份感情深埋心中、不敢言語,印度姑娘卻率先開口、表明心意。經過深思熟慮,印度姑娘嫁給了重慶小夥,她在國際長途電話中給父母報得平安後,便安心跟著重慶小夥在此安居樂業。
五年的時光匆匆流逝,印度姑娘思鄉心切,重慶小夥便買好機票、帶上厚禮前往印度丈母娘家。首次見面,女方父母非常熱情,為其做了豐富的家宴,這原本該是一場溫暖相間的聚會,卻在母親的一聲質疑中陷入僵局。
二、「性情大變」,遭母質疑
原來,女方母親在看到五年沒見的女兒時,從進門時就開始關注她的一舉一動,這一顰一笑、言行舉止引起了印度姑娘母親的質疑,內心的三個質疑點讓她在飯桌上說出了那句話。
第一:穿著打扮,這姑娘家境清貧,由於印度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姑娘思想保守、穿著樸素,一般穿有紗麗。
這種長5.5米、寬1.25米的紗麗通常用絲綢製作而成,是印度女子捨棄不了的傳統服裝。在姑娘母親心中:婚後的女子更應該穿紗麗來彰顯自己的美好和保守,否則會被丈夫嫌棄。
但這位印度姑娘在中國生活五年後,她對中國的穿著搭配喜愛至極,短裙長靴極盡優雅時尚,佩戴的裝飾簡單大方,這身裝扮像極了印度地區的富家女子,和姑娘母親心中的女子截然不同。
第二:性格轉變,印度女子地位卑微,由於沒有話語權,姑娘在家中沉默少言、性格內向。但此次回來的她卻能言善辯、大方開朗。
之前連購物都害羞的女孩竟然會使用先進的跨國購物,她的語言可自由切換、毫無障礙,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有點不像之前的姑娘。
最後:飲食習慣,眾所周知,印度人吃飯用右手,無論是炒飯還是熱餅,他們總是能以「手抓飯」的形式大快朵頤,且不論衛生與否,光是吃飯形態就令同中國截然不同。
姑娘吃飯沒有選擇用左手,她熟練地用筷子夾菜,這一舉動讓娘家人再次為之一振:怎麼能用筷子吃飯。
看著自家女兒和本地習俗的格格不入,她放下筷子看著女兒說到:「你不是我女兒。」
姑娘聽到母親這樣說她,愣住問母親何出此言,她母親將心中質疑一一說出,雖然皮囊還是那個皮囊,但骨子裡卻不是之前女兒的靈魂。
三、入鄉隨俗,「語出驚人」
女孩不急不躁,她和母親耐心解釋道自己在中國五年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
印度女孩放下筷子、告訴家人:「不穿紗麗並非是不愛印度、不守婦道,在炎熱天氣,穿紗麗不僅沒有美感還會汗流浹背、酷熱難忍,這種傳統時尚在世界都已過時,中國男子並不會強求女子穿上紗麗,他們善良貼心,會給女子最大的尊重。
性格「轉變」是因為中國自由平等的環境給人新時代思想,能夠將生活中的美好分享他人也是一種熱愛生活的表現。
用筷子不僅講究衛生,而且有天圓地方、陰陽相合的祈福之意,而印度「右手擦屁股、左手手抓飯」。
實在有很多細菌,而且從禮儀的角度來看是為不敬,所以自己在重慶一年就學會了使用筷子、刀叉。5年以來,自己不僅入鄉隨俗,還學得了不少先進技能。」
聽著女兒娓娓道來,娘家人才定下心來:女兒還是那個女兒,只是環境改變了她的思想。
這個印度女孩的經歷也證明了一件事:今日之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它在以大國姿態迅猛發展,其厚重文明吸引並徵服著他人。
文化差異沒有高低之分,民族習俗沒有貴賤之別。
像上面所說印度姑娘這樣的事件不在少數,她們在不遠萬裡嫁到中國後,很快適應並愛上了中國的習俗,這種習俗讓她們獲得了極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還有一個名叫田瑪丫的印度女孩,在認識了一位中國的外貿商後,對中國充滿了嚮往,她跟著這位貿易商打工時,被這個頭腦精明、風度翩翩的男子深深吸引,但出於身份懸殊,田瑪丫未曾表露心聲。
她跟隨中國外貿商來到中國後,被中國的繁華景象深深吸引,日久生情,這位中國外貿商和田瑪丫喜結連理、步入婚姻。這位中國外貿商人心疼田瑪丫的悲慘童年,給其無微不至的照顧,田瑪丫從沒想到人的一生還能有另外一種生活。
田瑪丫母親因常年忍受貧困和男權壓迫,非常擔心田瑪丫的婚後生活,擔心她會遇到家暴、會顛沛流離,婚後不久田瑪丫和丈夫回國看望母親。
看著時尚氣質的女兒,田瑪丫母親熱淚盈眶,在吃飯期間,田瑪丫為母親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不僅得到了婆家的尊重,和丈夫也是舉案齊眉,她建議自己的妹妹也嫁入中國。
在田瑪丫的操持下,田瑪丫的妹妹也成為了中國媳婦,二人對婚後生活極為滿足,她們生活在印度底層,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還能實現另一高度。
印度姐妹花的事情都印證了「真愛不分國界」的真理,不同於印度女孩嫁到非洲遭遇冷落或家暴,中國男子的「好男人」形象已深入人心。
結語
愛默生曾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這種美來自於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迅猛發展的時下社會,跨國婚姻、異國戀情已不足為奇,時代賦予人們追求真愛的多種可能性。
從車馬很慢到飛機極快,這是科技帶來的力量和支撐,也是民族賜予的沉澱和修養。印度女孩嫁到中國後,她們的轉變印證著中國時代的變遷,也傳遞著她們對中國的熱愛。
中國給國民追求真愛的最大支撐,國外戰亂頻繁時,中國軍隊誓死捍衛國家主權,使得國內一片安寧祥和,這種大國實力讓國內人們的幸福感指數不斷提升,也是很多國家女子想要嫁給中國男子的原因之一,於她們而言,中國不僅富強民主,還和平安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