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 麟-
來到貴州,氣勢壯美的黃果樹,雄險奇絕的梵淨山,碧流疊翠的小七孔,古樸鱗次的西江苗寨,當然是吸引遊人的著名景區。然而最令我神往的卻是開放不久、有點神秘的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鳥瞰
中國「天眼」是由著名科學家南仁東主持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口徑達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坐落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山體窪坑中。
驅車來到天眼小鎮,已是下午。辦完預約購票手續,經歷比乘飛機更為嚴格的安檢——防疫測溫、健康碼,各類危險物品檢查且不必論。手機、手錶等一切大小微型電子器物,均嚴禁攜帶進入。此前一位老者手柱拐杖,杖杆嵌裝的極微小電子照明電筒被查出,禁止帶入。電子玩具,對不起,先寄存,出來再玩!孩子們知趣的乖乖放下寄存。這架勢大概裝有電子心臟起搏器的人,除非摘除起搏器,恐難親臨「天眼」現場一飽眼福啦!
FAST通過測收太陽系以及宇宙脈衝星等天體發出的微弱電磁波,從而發現並確定新的星體,為人類傳遞信息、探索太空所利用。若攜帶電子產品走近「天眼」,哪怕極微弱的電子訊號,就可能極大幹擾其測收工作。貴州省為了吸引遊客,做到科研、科普和旅遊創收三不誤,已制定施行《貴州省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保護辦法》,加大「中國天眼」寧靜區的管理保護力度,確保半徑5公裡的「天眼」核心區內嚴禁攜入手機、數位相機、智能穿戴設備等無線電發射設備或產生電磁輻射的電子產品。
通往天眼小鎮公路旁的雕塑
下午三點半,終於通過安檢,寄存好手機手錶等一應物品,登上景區首道門的大巴。孰知我們是在長假前的幾天,遊客較少,需要等待匯成下午四點二十最後一班遊客上山。坐在車上,多麼枯燥難熬的五十分鐘啊!沒有手機,不知時間。工作人員上車清點人數,我們亟切的詢問時間。真是新奇可嘆的經歷!我突然覺得有點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隱士的感覺: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還要加上一句,晨昏看天,不知時間。此後的幾個小時大概都將這樣稀裡糊塗度過吧。工作人員還特別提醒,要帶現金,山上花費,非現金不能。是啊,手機沒了,還怎麼能用微信、支付寶嘞。
平塘縣天眼小鎮燈光景觀建築
終於等到發車,奔上險峻狹窄的盤山公路。其間多有180度以上的急彎,甚至幾近360度轉了一圈的彎道。峻岭奇峰,蝶飛鳥鳴,我幾次想在車上拍照,可是一摸,沒有手機。晃悠二十餘公裡,到了「天眼」山腳訪客接待中心,再一次嚴格的排隊安檢。在這裡居然見到久違的,早已被數碼取代、市面絕跡的傳統膠捲相機。沒有電子輻射,在此竟然仍有生命力。服務人員告知:訪客若想自行拍照,可花費150元,租用一臺配送24幅富士膠捲的相機,再付30元膠捲衝洗費,隨後會寄達遊客,自行衝洗照片。我和租相機者開個玩笑:你這兒收膠捲相機嗎?高檔的佳能、奧林帕斯。你還是作為古董收藏吧。他也十分機智風趣的送我一句。
首道大門電子物品寄存櫃一角
經過八百多級臺階的攀爬,早已累的氣喘籲籲(體力不支者仍可付費換乘登山小巴)。登上「天眼」觀景臺。望著腳下巨型的大鍋,無數鋁合金模塊組成的「天眼」,反射著灰白色的光。人們都倚欄瞪大眼睛,似乎要藉助這「天眼」尋求天外的星。圍繞「天眼」的一圈圈美妙的石灰巖山峰輪廓,在遠野天穹的地平線逐漸隱去。嶺間一條蜿蜒的盤山公路,像一條白練鑲嵌在墨綠色的山角,一直通到「天眼」之下,應是施工或維修所必需。我想,要是能沿著公路,走到「天眼」之下,抵近觀賞,龐然大物,一定震撼。也可能不遠的將來,終會開放吧!
轉看一圈,那份激動、亟盼、求奇的心情,終歸於平淡。
觀景臺有照相服務。天色尚好,同行幾人25元合照了一張 「天眼」為背景的膠捲留影,下山。
觀景臺上近距離觀賞中國「天眼」
甫兩日,收到了微信發來的已轉換成數碼照片的留影。有些粗糙和色彩失真。對比看來,膠捲滷化銀顆粒曝光形成的影像,的確不如高像素手機照片來的清晰爽快。
中國「天眼」的建成,意義重大。中國「天眼」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的智慧財產權,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外空宇宙探索,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設將推動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在創新能力。它的建設投用,不僅創造了國之重器,也為貧窮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創造了一個現代小鎮,擴大了就業,為貴州當地引來無盡的旅遊財源。促進西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符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看過如此人跡罕至,崇山峻岭中建起的「天眼」,由衷讚佩南仁東們遭受艱難萬險,罹盡千辛萬苦的不懈努力和為國爭光的追求。看過南仁東的事跡,無不為之感慨落淚。
天眼小鎮 國際天文體驗館一角
南仁東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科學家。1963年,南仁東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優異成績奪得「吉林省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後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3年,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能夠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以獲取更多來自外太空的射電信號。南仁東向中國同事大膽提出,咱們建造最大的望遠鏡吧。外國人能幹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幹?而且我們要幹的更好更大更靈敏。英雄氣概,貫衝牛鬥!
用鋼結構建造射電望遠鏡,口逕到100米,已為工程極限,支撐難以實現。在平地建造,鏡體邊緣的支撐會達到五六十層樓高度,難以保證穩定質量。要想建造更大口徑的,就必須尋求接近又圓又大的坑形地勢來實現。
1994年,南仁東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作為臺基,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並很快啟動選址工作。為找到合適地點,他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踏遍人跡罕至的山窪。帶著數百幅衛星遙感圖,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歷時長達12年。最終選中了「大窩凼」,這裡地勢高,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開挖量小;這裡的喀斯特地質特性可以保障雨水地下滲透,不會在表面淤積而損壞和腐蝕望遠鏡體;還有更關鍵的,射電望遠鏡需要一處不受電磁幹擾的「靜土」,「大窩凼」5千米半徑之內,人煙稀少。除居有零星山民外,沒有一個鄉鎮,無線電環境理想。
他的選址行程,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走的幾乎都是亙古不見人跡的溝壑嶺坎。連慣走山路的貴州山民都咋舌搖頭,難以穿越。「天眼」選址,可說是一次更苦更難更遠的長徵。
南仁東身體力行,積極努力,作為FAST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主持幾乎全程的選址預研設計建設,歷經千辛萬苦,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為工程順利完成做出巨大貢獻。23年時間裡,他從壯年走到暮年,專心致志,將一個樸素的想法實現為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領先項目。南仁東實至名歸的被譽為「中國天眼」之父。
南仁東對世界天文學做出的巨大貢獻,得到國際射電天文界的高度認可與尊重。2006年,出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在天文學界重要機構任職第一人。
2016年9月,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啟用。為當今國際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比德國100米望遠鏡靈敏度提高了10倍(若天體在宇宙空間均勻分布,FAST可觀測目標的數目將增加30倍)。比美國300米望遠鏡靈敏度高2.8倍。FAST結束了其他先前所有的「之最」,成為最新的世界之最,「地面最大的機器」毫不誇張(2019年11月,中國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確定為吉尼斯紀錄世界之最)。預計至少未來二三十年,世界一流的地位,不會被撼動。並將吸引國內外一流專家和前沿科研課題的到來,成為國際天文學術交流的中心。
「中國天眼」之父 南仁東在「天眼」建設工地(生前資料圖)
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過度積勞,已罹患肺癌。經治療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虛弱的身體已難以承受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3年心血的巨大天文工程落成。一年後的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了解他的人知道,南仁東患的雖然是肺癌,但他是積勞成疾,累倒在「天眼」建造的徵程上。他經受了多少肉體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中國有這樣的科學家讓人為之感嘆落淚。
2018年10月1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將新發現的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天眼小鎮的南仁東事跡館
自2017年10月,首次發現2顆距離地球分別約4100光年和1.6萬光年的新脈衝星以來,到目前,「中國天眼」已發現135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已有93顆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衝星。
據介紹,目前「中國天眼」將啟動針對地外文明的搜索。計劃從地球向宇宙發射信息,希冀主動獲取太陽系其他生命體的信號。並將通過射電望遠鏡把信號發射到更遙遠的星系,等待獲取突破性發現。
南仁東是繼錢學森、鄧稼先等之後,又一位具有及其敬業,不惜犧牲個人幸福,強烈愛國情懷的大科學家。他們是我們中國人永遠敬仰的時代楷模。這種可貴的精神財富正是長徵精神、航天精神的體現。民族復興,振興中華,需要這種精神永遠發揚光大。
二〇二〇年十月五日
雄險奇絕的梵淨山
貴陽青巖古鎮
貴州荔波小七孔橋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一角
黃果樹景區陡坡塘瀑布
作者簡介:
馮大林,網名鳳麟,祖籍河南方城。從事企業管理工作。長期駐京,曾借調部委工作。關心社會,愛好文學寫作。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是一種境界!點讚是一種支持!
點擊閱讀原文直擊最新【中原視窗】
↓↓↓